大暑就在22号!农谚警告‘中伏前’恐成灾年?今年天气太异常!

发布时间:2025-07-13 05:36  浏览量:20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

老辈人传下的农谚,像一根细针扎在我心上。我决定把这事扒个明白:今年大暑到底啥时候?"大暑中伏前"真的会成灾吗?咱庄稼人又该咋应对?

自古以来,农民们依靠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其中大暑和中伏的关系尤为关键。根据农谚“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如果大暑节气出现在中伏之前,预示着当年的气候可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甚至可能导致歉收。今年的大暑是7月22日,而中伏从7月30日开始,正好符合“大暑中伏前”的情况。这不禁让人担忧,今年的农作物收成是否会受到影响?

先搞懂:大暑和中伏,到底谁先谁后?

要弄明白这句农谚,得先理清俩概念——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固定在每年7月22日或23日(今年是22日);中伏则是三伏天的"中间段",时长10天或20天,由夏至后的"庚日"数量决定。

打个比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是中伏起点,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起点。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若有5个庚日,中伏就长达20天。

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夏至是6月21日(庚戌日),接下来的庚日依次是7月1日(庚申日)、7月11日(庚午日)、7月21日(庚辰日)。所以初伏是7月11日-20日(10天),中伏从7月21日(庚辰日)开始——大暑(7月22日)刚好踩在中伏的"尾巴尖"上!

老祖宗说"大暑中伏前",其实是指大暑节气完全落在中伏开始前的情况。但今年虽差了一天,也算"擦边"了。这时候为啥容易成灾?关键在俩字:"早"和"猛"。

中伏提前,地里要防哪些"幺蛾子"?

1. 玉米:抽雄吐丝期"卡脖子"

玉米抽雄(雄穗露出)到吐丝(雌穗抽丝)期,对温度极其敏感。正常年份,华北玉米这个阶段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但今年中伏提前,7月21日起就进入持续35℃+的高温,部分地块可能遭遇"卡脖旱"——雄穗散粉困难,雌穗吐丝延迟,花粉活力下降,直接导致"秃尖""缺粒"。

2. 水稻:"花而不实"的风险

南方早稻正处在灌浆期,晚稻刚插完秧。持续高温会让稻田水分蒸发加快,若灌溉不及时,容易出现"高温逼熟":稻谷灌浆不饱满,千粒重下降;更严重的是,高温还会破坏花粉母细胞,导致空壳率飙升。

3. 蔬菜:日灼病、烂根齐发

露地蔬菜(如番茄、辣椒)最怕"暴晒+干热风"。中午地表温度能飙到50℃以上,叶片灼伤、果实日灼(表面出现褐色烫伤斑)是常事;而沙质土壤的地块,水分流失快,根系吸收不上来水,还会出现"蔫根""死棵"。

不过,老祖宗的农谚也不是"铁律"。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以前靠天吃饭,高温一来只能干瞪眼;现在有水库调水、机井灌溉,还有抗高温品种,灾年未必成定局。

庄稼人咋"接招"?这些土办法+新技术,管用!

写在最后,今年大暑虽撞中伏,但咱不用慌——老辈人教会我们敬畏自然,新时代给了我们应对的底气。你在地里遇到过"大暑中伏前"的情况吗?今年打算咋应对?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经验能帮到更多庄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