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来袭,死亡率高达60%!近期高发,出现这些症状马上就医

发布时间:2025-07-13 01:48  浏览量:18

前几天刚过午饭,邻居老刘在小区遛弯时突然头晕眼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满头大汗,脸色煞白。

有人赶紧找来水,他勉强喝了两口,嘴里还嘟囔着“热得喘不上气”。这不是个例。

最近这波高温,比空调外机还要“毒辣”,朋友圈里各种“热成狗”“快熟了”的调侃背后,隐藏的可是真风险。不是危言耸听,极端高温确实能致命,而且来势汹汹。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高温致病机制典型高风险人群日常防护误区家庭急救建议等几个方面,聊聊这个关乎生死的健康话题。

高温本身不会让人直接“中招”,真正的问题在于它打乱了人体的散热机制

正常情况下,身体靠出汗、血管扩张,把热量“排出去”。但当气温飙升到35℃以上,湿度又大时,汗根本蒸发不掉,热量就像锅里的蒸汽一样,越积越多,身体就“罢工”了

这时候,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身体调节能力差,最容易出问题。

你可能会问,怎么个出问题法?比如突然的意识模糊、走路不稳、体温飙升、心跳加快,这些都可能是身体撑不住的信号。

千万别误以为只是头晕中暑,扛一扛就过去了。数据显示,在极端高温下,中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比平时高出数倍,一些研究甚至指出,某些高温相关急症的死亡率可达60%。

这可不是小病小痛能拖一拖的事。

很多人以为躲在家里就安全,其实不然。尤其是家里没空调、通风又差的老房子,室内温度可以比户外还高。

别以为不开窗就隔热,那是在蒸自己。建议白天用遮光窗帘挡太阳,傍晚后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才能真正降温。

家里有老人,要特别注意定时测量体温和血压,别等他们说“我没事”,身体早就亮红灯了。

说到老人,很多中老年人有个习惯:怕吹风、怕空调,说是“空调病”。但在高温天,这种怕法反而危险。

适当使用空调,把室温保持在26℃~28℃之间,是有效的降温方式。如果你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只靠电风扇,那就像吹热风锅,越吹越热

风扇只能加速汗液蒸发,但前提是空气得干燥,如果屋里闷热潮湿,风扇几乎没用。

再来说说饮水。高温天出汗多,身体缺水严重,不少人靠喝冰镇饮料解暑。

问题是,这种做法只让口腔爽了,身体却更脱水。含糖饮料会加速排尿,反而让水分流失得更快。

正确做法是少量多次喝水,尤其是含电解质的淡盐水,能补充流失的钠钾离子,防止脱水引起的肌肉抽搐和头晕。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点:药物影响

不少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常年服药,其中有些药会影响身体的出汗能力或者调节体温的机制。在高温天,别随便加药、停药或者自行换药

如果发现身体对热的耐受力明显下降,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调整方案。

很多人觉得年轻人抗热能力强,就不太当回事。

剧烈运动后突然出问题的年轻人也不少。尤其是在户外跑步或打球,短时间内大量出汗、电解质流失,身体迅速升温,很容易出现昏厥、抽搐等严重反应。

建议早晚凉快时锻炼,中午11点到下午4点之间尽量别出门运动,那段时间是“地狱时段”。

说到出门,不少人喜欢穿长袖长裤防晒,结果自己跟蒸包子一样闷着。

正确的做法是穿宽松、浅色、透气的衣服,尽量用物理防晒加遮阳伞,别指望衣服全包住来降温。防晒和防热是两码事,别混为一谈

晒黑可以慢慢白回来,但中暑可能没机会再白。

家里如果有婴幼儿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要格外小心。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出汗少、反应慢。

建议每天多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和饮食情况。如果出现精神不集中、食欲下降、皮肤潮红或者干燥,那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别等到发烧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再说一条经常被忽视的:高温下的睡眠质量。很多人晚上热得睡不好,第二天精神差,心情烦躁。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突发事件的风险。建议睡前洗个温水澡,降低核心体温,使用透气性好的床品,保持卧室通风。

如果空调要整夜开,设定定时和温度,不要贪图凉快把空调开成冷库

不少人还会在高温天用各种“土方法”降温,比如冰敷额头、喝绿豆汤、贴退热贴。

这些方法顶多是心理安慰,真正降温还得靠科学手段。尤其是冰敷大面积身体,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反而更危险。

人体散热最有效的部位是腋下、颈部和大腿根部,可以用湿毛巾适当降温,但别整个人泡在冷水里,那是给身体“急刹车”。

还有个常见误区:等症状严重才处理。

很多高温相关的急症,一旦出现意识障碍、体温极高、呼吸急促,就属于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前往医院。不要试图自己“扛过去”或“睡一觉就好”,那可能是最后一次入睡。

尤其是独居老人,家人要定期联系,观察他们的饮食和生活变化。

最后提醒一句,高温天不只是“热”,它是系统性风险

它会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功能等多个器官。对某些人群来说,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慢性围困”。

预防胜于抢救,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降温神器”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提示(2024年)》

2. 《国家气候中心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影响评估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