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达70%!重症科医生紧急提醒:高温天,千万别干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5-07-12 20:12  浏览量:18

酷暑的夏天,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怕。天津,2025年的7月,炎炎烈日下,空气仿佛都在冒烟。医院急诊室的灯火依旧通明,医生们迎来了又一波因夏日高温而引起的急诊患者。

这次的主人公,是85岁的张奶奶。她从不怕热,每天午后都会裹着凉帽,冒着正午的烈阳出门遛弯。可是,有一天,人们在街角发现她瘫倒在那里,意识模糊,满脸汗水,呼吸急促,仿佛随时会“关机”。

被送进医院后,诊断是热射病——一种中暑最严重的形式,而“热射病”的死亡率竟高达70%。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心晶医生回忆起那一刻,仍旧感到沉重:“老人身体多个器官在承受巨大压力,我们几乎是在和死神较量。”

张奶奶的家属心急如焚。丈夫早逝,儿女在外地工作,家中只剩她一人,这次倒下,身边无人及时发现。即使被急救及时送达,医生依然忧心忡忡。

医生用专业仪器检测她的核心体温已高达40.8℃以上,伴有意识模糊、无汗的典型表现。过去的病史也显示她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体温调控功能已大不如前。在ICU里,医生们用强力降温设备,给她输注液体,调整生命体征,进行多脏器支持治疗。

张奶奶一度陷入昏迷,家属的心像被揪紧。他们质问自己:为什么没早点警觉?为什么她明明看起来还好,却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而高医生针对家属的疑惑,反复强调:

“这不是个体差异问题,而是老年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退的必然结果。何况,很多老年人还拒绝开空调,坚信‘不怕热’。这其实是极端危险的自我伤害。”

简单来说,热射病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自动保护系统’失灵,身体因过热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到40℃以上,且伴随神经系统受损等严重症状

2019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报道指出,热射病一旦发作,如果不能在1小时内及时降温,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全球范围内,热射病患者死亡率可高达50%-70%,尤其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更危险。

个中原因,主要体现在:

体温调节中枢衰退,出汗减少,身体散热能力降低;多脏器损伤迅速发展,心脏、肾脏、肝脏和脑部等皆受威胁;症状隐匿,患者甚至不感到“热”,错失最佳治疗时间;易被忽视,家庭及医护人员缺乏足够认识和警惕。

这几点至关重要:

调温功能减弱: 年龄增长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反应迟钝,感觉热、出汗的功能大幅下降,即使环境异常炎热,老年人也可能无汗干热,或出现“畏寒”反应。多种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影响全身代谢和调温机制,且这些疾病本身就增加组织器官脆弱性。**药物影响:**许多老年人服用如抗抑郁剂、帕金森治疗药等,这些药物会影响出汗机制,进一步加大中暑风险。行为习惯问题: 有些老人不愿开启空调,担心“受风”或“浪费电”,宁愿忍受高温,甚至出门晒太阳。外界环境不适: 高湿度让蒸发散热变得无效,室内温度常常高于35℃,堪比“小蒸笼”。

传统认知中,感觉热是中暑预警,但热射病危险恰恰是身体不出汗、不感觉热,家属常误以为老人“凉快”。此时是真正的危险时刻。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用专业体温计测量颈动脉、腋窝等深层部位体温,如升高须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很多老人坚持“天气热也要出门活动”,殊不知这一时段是高温峰值,人最容易中暑。科学建议,最佳活动时间应为清晨6点-9点,或傍晚5点以后。

风扇其实在室温极高时相当于在吹热风,反而容易加重体温负担。空调是高温下最有效的降温设施。建议将室温控制在28℃以下。

轻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皮肤干热且无汗;肌肉抽筋或痉挛。

注意,如果有一点点不对劲,请立刻停止所有活动,远离高温环境,找到阴凉地降温,甚至借助湿毛巾、风扇辅助降温。

急救步骤操作建议脱去衣物放松身体,解开衣扣降温措施温水擦拭颈动脉、腋窝、腹股沟通风冷敷用风扇辅助吹风降温补水处理意识清醒时补充含盐水或电解质饮料迅速转运第一时间拨打120送往医院,告知热射病疑似情况

高主任特别强调:

“降温要‘内外兼顾’。单靠体表降温不能解决核心温度过高的问题,必须配合补液稀释血液,维持机体循环稳定,减少器官损伤。”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张奶奶奇迹般恢复了意识,对家属说:

“我没想到这么热还会死命,之前总觉得自己没事儿。医生说我当时已经快撑不住了,是他们的细心挽救才买了一条命。”

家属的心情从无助到释然,也深刻反思:

高温不仅仅是外面烤太阳,也存在室内隐患;家里要装空调、要监测老人身体状态;任何不舒服都不能轻视,要主动就医。

这份亲历告诉我们,高温风险随时存在,定期体检、主动预防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温天数创历史新高,中暑患者明显增多;《柳叶刀》环境健康研究表明,在30℃以上高温环境中,老年人的中暑及热射病风险增加3-5倍;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报告指出,热射病死亡率达 70%,且多发于7月至9月间。

这些警示提醒我们,热射病绝非“偶发”或“异类”,它是气候问题与行为习惯结合催生的“隐形杀手”。

保持环境通风降温,室温控制28℃以下。避免高温时段(午间12点至16点)外出,尤其老人儿童。多饮含电解质饮料或淡盐水,不要纯净水大量摄入。衣着轻薄透气,避免深色和紧身衣物。如感觉头晕恶心,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必要时紧急就医。家中备有体温计,监测特别是老人、慢性病患者的体温与精神状态。促进社区与家庭关怀,不让老人独自在炎热环境下“硬撑”。

夏天的烈阳无情,但我们有知识、有责任去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家人。热射病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次次对身体信号的忽视和懈怠。

从张奶奶的故事可以看到,救治只是延续生命的开始,预防才是阻止悲剧的根本。高主任的专业提醒,是每个炎热夏季的警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t-Related Illness Fact Sheet, 2023。《柳叶刀》环境健康研究,气温与中暑风险分析,2022。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夏季高温防控报告。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访谈,2025。

你或你的家人有过热射病相关经历吗?你是如何在高温下保护自己的?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一同学习如何在酷暑中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