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芦苇浅谈
发布时间:2025-07-12 09:35 浏览量:19
二十多年前的湘楚大地,芦苇在湖洲山坡上迎风摇曳,那是湖南造纸业的黄金时代。彼时,我受务工企业老总黄先生所托,写下《湖南亟需规范造纸原料市场》一文,字字恳切地辨析着芦苇的产业属性。文章相继刊登于《中国经贸导刊》《湖南造纸》《上海纸业周刊》《西南造纸》等权威刊物,只因那时的湖南,是名副其实的造纸强省;岳阳纸业在计划经济的版图上稳居全国第二,全省造纸产量昂首挺进全国前列,而芦苇,正是撑起这份荣光的"绿色脊梁",造纸行业抢手的工业原材料。
那时的芦苇,是湖乡山区百姓眼中的"软黄金"。深秋时节,洞庭湖洲上山区里总有浩浩荡荡的收割队伍,镰刀挥舞间,捆扎整齐的芦苇顺着水路、陆路涌向造纸厂,化作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声,化作一张张雪白的纸张流向全国。它不是寻常的农副产品,而是支撑起一条产业链的造纸工业主原料,是湖南经济版图上不可弃失的一块大拼图。从芦苇种植到运输、加工,环环相扣的环节里,隐藏着无数家庭的生计,隐藏着地方经济的脉动。
世事流转如洞庭湖水,二十多年弹指间,沧海已成桑田。近日与友人走访广西各地市纸业园区,所见所闻令人心绪难平。那里的甘蔗林绵延千里,榨糖后剩下的蔗渣摇身一变,成为优质的造纸原料,支撑起东盟卫生用纸工业园区等广西造纸厂商的蓬勃发展;其厂房林立,机器昼夜不息,不仅为广西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让曾经远赴广东等地的务工者在家门口就能安居乐业。当地人笑着说:"以前揣着行囊往外跑,如今守着厂房把钱赚,业余还能农作家庭兼顾。"这份产业兴旺的景象,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湖南造纸业的落寞。
如今的湖南,造纸工业版图已大幅缩水。曾经星罗棋布的造纸厂,大多已湮没在时代浪潮中,仅剩岳阳纸业与浏阳烟花爆竹纸业在坚守。全省造纸产量从全国前列滑向末端,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优势,渐渐成了老辈人回忆里的片段。而更令人唏嘘的是芦苇的命运,它彻底褪去了"抢手工业主原材料商品"的光环,甚至沦为无人问津的"废品"。
湖洲上山坡中的芦苇依旧年复一年生长,却再难等来当年的收割队伍。有人将零星的芦苇嫩芽做成芦笋,将苇叶包进粑粑,试图赋予它新的价值。可这些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尚不足当年造纸原材料用量的百分之一。若在深秋之后,未被砍伐的芦苇在湖洲上堆积、腐烂,冬春干燥时节,稍有火星便可能引发燎原大火,成了湖区山区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更让人痛心的是,随着本地纸源的枯竭,湖南的纸制品需求不得不依赖广东,广西,重庆,湖北,江西等周边省份采购,每年巨额的经济收益流向省外,原本可以在省内循环的消费链条,生生断了一环。
漫步今日的洞庭湖畔,三湘四水澄澈如镜,鸟语花香间确是宜居的生态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人心,生态改善的成果有目共睹。但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当芦苇在湖洲上山坡中无人问津,当造纸产业链断裂导致的就业岗位流失,当本该由本地创造的价值持续外流,我们不得不思考:守护生态的同时,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芦苇的价值,不该止于湖洲上山坡中的自生自灭。它曾以湖南造纸的主要原料的身份创造过辉煌,证明了自身的产业潜力;即便在今天,它的纤维特性、生态价值仍有广阔的开发空间。无论是探索芦苇在文化纸、特种纸、生活用纸以及环保材料等领域的新应用,还是结合生态保护需求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收割体系,让其重新回归工业原料的正轨,都是值得深耕的路径。这不仅能盘活闲置的资源,更能催生新的就业岗位,让湖南的百姓重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踏实,让湖南的经济循环在本土资源的支撑下加速转动。
夏夜的热风热浪涛天,我也是汗背浃流;此刻,洞庭湖的芦苇又在夏风中低语,那是对价值回归的呼唤,是对产业振兴的期盼。恳请中央与省委政府关注这片人杰地灵的湘楚文化土地的资源困局,为芦苇的合理利用擘画蓝图;让政策的春风吹进湖南,让技术的力量激活资源,让市场的活力唤醒潜力。如此,方能让芦苇重拾荣光,让湖南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稳步前行,让三湘大地既守住绿水青山的底色,更描绘出金山银山的现代美景。
这不仅是对一种植物的命运关怀,更是对一方水土的责任担当。当芦苇再次成为流动的财富,当造纸业的机器轰鸣重回耳畔,湖南的经济版图上,必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段从困顿到振兴的历程,也终将成为镌刻在时代记忆里的生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