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25年夏粮生产“成绩单”:全国总产量达2994.8亿斤!

发布时间:2025-07-11 16:03  浏览量:19

旱情挡不住丰收,科技赋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夏粮生产“成绩单”: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994.8亿斤,比上年减少3.1亿斤,下降0.1%。其中小麦产量2763.2亿斤,同样微降0.1%。

这一数据发布后,国家统计局明确表示夏粮实现了稳产丰收。在旱情影响下,减产却称丰收,这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

01 数据背后的真相:高基数下的稳产奇迹

今年夏粮“成绩单”是在2024年高基数基础上取得的。2024年夏粮产量在2023年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又增产了72.5亿斤。

今年夏粮产量虽略有减少,但降幅仅有0.1%,总体保持稳定。在河南、陕西等主产区发生较重旱情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减少52万亩,下降0.1%;单产375.6公斤/亩,与上年基本持平。面积稳、单产平,共同支撑了夏粮总产量的基本稳定。

02 旱情下的突围:多措并举保粮安

今年夏粮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河南、陕西等主产区发生的较重旱情。

受旱情影响,河南减产7.1亿斤,陕西减产2.9亿斤。但其他主产区表现亮眼:山东、河北、四川分别增产4.1亿斤、3.6亿斤和2.2亿斤,有效弥补了主产区的减产缺口。

抗旱保粮的关键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水调水:受旱地区积极引水,全力抗旱浇麦,大部农田实现有效灌溉。

高标准农田显威力:近年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灾害总体偏轻:除旱情外,其他灾害明显偏轻,未出现大面积“干热风”、“烂场雨”等灾害

03 政策+科技:丰收背后的双重支撑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今年国家进一步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些措施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各地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落实小麦宽幅精播、播前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今年“三夏”期间,全国投入8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其中跨区作业的超2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

更令人欣喜的是,机收损失率进一步降低。山西、山东、河北等地机收减损比武现场实测损失率降低至0.7%*左右,预计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继续控制在1%以内的较好水平。

04 托市收购: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河南、安徽、河北相继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为市场注入稳定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新季小麦收购总量超5000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小麦180万吨左右。虽然占比不足4%,却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调控作用。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去年发生重要调整,从“一年一定”变为“两年一定”。这一改革延长价格调整周期,缓解农户对价格波动的焦虑,压缩投机资本的炒作空间。

根据政策,国标三等小麦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19元;二等为每斤1.21元;一等为每斤1.23元。托市收购牢牢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高标准农田的抗旱能力、智能农机的高效作业、托市收购的精准调控,共同构筑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固防线。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约四分之一,作为口粮主体的冬小麦产量2708.9亿斤,基本与去年持平。

农田里,农民看着金黄的麦浪,粮库中,质检员用“粮食CT机”快速检测着小麦品质,市场上,托市收购价稳稳托住粮价。这片丰收的景象背后,是政策、科技与农民辛勤耕耘的完美结合,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