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劳动者不应成为角落里的“隐形人”
发布时间:2025-07-12 00:40 浏览量:20
2025年7月6日,“青岛大学宿管大爷疑因中暑离世”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多方信息证实,该校浮山校区一名负责滢园宿舍的男性宿管员在值班室被发现昏迷,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据现场学生描述,涉事宿管大爷居住的平房“门窗稀少,通风极差,内部设施简陋、灯光昏暗,且没有安装空调”。在持续多日37℃的高温下,仅靠一台“吹热风”的电扇,根本无法缓解酷暑。
青岛大学在事件发酵后紧急宣布“今年暑假为所有宿舍安装空调”,却对宿管值班室的改造只字未提。“学生优先、后勤次之”的资源配置逻辑,暴露出高校治理中“重形象工程、轻民生保障”的功利倾向。正如网友质问:“当毕业典礼花费耗资百万时,为何容不下一台宿管值班室的空调?”高校后勤岗位中,大量基层劳动者长期处于“高温作业风险区”,却因身份属性、管理归属等问题,被排除在劳动保护体系之外,成为角落里的“隐形人”。
同时,青岛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透露,宿管人员由第三方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属于“外包员工”。据调查,涉事宿管大爷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显示,其身份为“临时工”,月薪2800元,且涉事值班室因未被认定为“高温作业场所”,不享受高温补贴。外包制下虽能降低校方直接管理成本,却也制造了责任推诿的真空地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却也异化为责任甩锅的工具,劳动者权益保障沦为“可选项”,所谓的“人文关怀”已成为空洞的口号,一所大学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教学楼的高度,更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最基层的劳动者。
面对这一现象,避免悲剧重演,首先,必须破除外包即免责的逻辑,建立校方与物业公司的责任共担机制。高校应将后勤岗位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制定后勤岗位劳动保护标准,明确值班室空调安装、高温津贴发放等硬性指标,并通过合同条款约束物业公司落实。其次,劳动部门应将高校后勤岗位纳入高温作业重点监测范围,对未达标的场所强制整改,对推诿责任方重罚。最后,更长远来看,高校治理要重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排序,当行政楼配备中央空调、毕业典礼斥资百万时,更需反思一所大学的文明刻度,不仅在于论文数量与建筑高度,更在于如何对待那些维持校园运转的“螺丝钉”、“隐形人。
当气候变化使高温成为常态,基层劳动者不应成为角落里的“隐形人”,劳动者权益保障也不应再是“可选项”,而应成为校园乃至社会的“基础设施”。唯有如此,尊重劳动者的尊严,才是文明社会最基础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