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宿舍无空调,有学生中暑送医!大学再不装空调,就影响招生了
发布时间:2025-07-06 20:55 浏览量:22
一、高温下的 “蒸笼宿舍”:学生中暑送医引发关注
近日,山东省烟台市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多地气温突破 37℃。
然而,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的学生们却陷入了一场 “生存挑战”—— 宿舍内没有空调,仅有一台悬挂式小风扇,吹出的热风根本无法驱散暑气。
有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多名同学因高温中暑被救护车拉走,其中一名女生甚至在课堂上直接晕倒。
有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该校宿舍内温度高达 35℃,学生们只能通过频繁冲凉降温,但冲完凉不到 20 分钟就会再次浑身是汗。
为了避暑,不少学生选择在超市、图书馆等有空调的公共场所待到晚上 9 点多,直到宿舍关门才不得不返回 “蒸笼”。有学生无奈地说:“晚上根本睡不着,凌晨 2 点躺下,6 点就被热醒,白天上课完全没精神。”
▲学生们在超市蹭空调的图片。
面对学生的质疑,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部分宿舍楼因电路老化无法承载空调负荷,目前正在协商解决方案。
但这一解释并未平息学生的不满,有学生在评论区直言:“连基本的居住条件都无法保障,这样的学校谁还敢来?”
▲学生们在超市蹭空调的图片。
二、宿舍条件成招生 “隐形门槛”:空调配备直接影响生源质量
在社交媒体时代,高校宿舍条件早已成为准大学生择校的重要参考。
据教育机构调查显示,超过 70% 的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会特意搜索目标院校的宿舍环境,而 “无空调” 往往成为劝退的首要因素。
例如,吉林大学因宿舍无空调,学生在地下室支帐篷避暑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后,该校在某教育论坛的 “最不想报考的高校” 排名中飙升至第三位。
▲近日,吉林大学学生为避暑在宿舍地下室里支帐篷过夜。图/网络截图
相比之下,已经实现空调全覆盖的高校则成功 “弯道超车”。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 2023 年完成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后,官方视频号发布的 “空调全覆盖” 宣传视频播放量超过 500 万次,评论区清一色的 “羡慕”“报考” 声,直接推动该校当年在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上涨 5-8 分。
南方科技大学更是凭借配备空调、独立卫浴、洗衣机的宿舍条件,在2024年大学生宿舍满意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成为众多考生心中的 “理想学府”。
三、招生办的 “空调焦虑”:负面舆情正在反噬学校声誉
宿舍条件引发的负面舆情,正在对高校招生工作造成实质性影响。
某民办高校招生办主任透露,在跟家长和学生沟通时,有没有空调成了是否报考的先决条件。
更严重的是,部分高校在回应学生诉求时的不当言论,进一步加剧了口碑危机。
例如,哈尔滨某高校招生办老师在新生群里称 “留学生因体质问题需要空调,国内学生不应被境外势力蛊惑”,这一言论被截图传播后,直接导致该校在某省的招生咨询量下降 40%。
值得注意的是,宿舍条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招生环节,还会波及就业市场。
某人力资源机构调研发现,企业 HR 在筛选简历时,会隐性参考毕业生的母校宿舍条件。
“连学生基本生活需求都不重视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可能缺乏人文关怀意识”,这一观点在科技类企业中尤为普遍。
四、破解 “空调困局”:高校需在硬件升级与招生策略间找到平衡
面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宿舍条件的重要性。
短期来看,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空调场所供学生夜间避暑,或提供临时制冷设备,是缓解矛盾的有效手段。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在高温期间将教学楼空调开放时间延长至凌晨 2 点,并免费提供冰袋、绿豆汤,这一举措在学生中引发强烈反响,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间接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长期而言,高校应将宿舍空调安装纳入校园基建规划。
哈工大的经验值得借鉴:该校通过电力扩容和线路改造,以空调租赁方式实现全覆盖,总投入 9630 万元,但当年新生报到率提升 3.2%,按人均学费 5 万元计算,仅需两年即可收回成本。
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差异化宣传突出宿舍优势,例如某 985 高校在招生手册中特别标注 “宿舍空调 + 24 小时热水”,并在官网开设 “宿舍 VR 全景” 栏目,吸引了大量考生关注。
在这个 “空调即竞争力” 的时代,高校若仍抱着 “能住就行” 的陈旧观念,不仅会寒了在校生的心,更可能在招生战场上节节败退。
毕竟,当哈工大的学生在空调房里安心学习时,那些在 “蒸笼宿舍” 里煎熬的学生,早已在填报志愿时将该校拉入了 “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