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极高”,深圳一个月内122人中招,医生:高温天气得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10 19:45 浏览量:18
凌晨两点,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走廊灯火通明。那天晚上,我接连收治了三例类似的患者:头晕、呕吐、意识模糊,甚至有一人途中晕倒,被送来时呼吸都已微弱。血检结果一出,诊断几乎一致——热射病。
你没看错,不是感冒、不是中暑,而是致死率高达50%的热射病。
很多人以为高温最多让人“晒黑”“出汗多”,但根据深圳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2025年6月,深圳已有122人因高温引发严重热相关疾病被送医,其中14人不幸死亡。这个数字在短短一个月内,刷新了往年同期记录。
超过60%的患者发病时,都以为只是“有点热”,等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热射病不是“中暑了喝点水就好”的事,它是一场能让身体系统瞬间崩溃的“内部高温灾难”。
作为三甲医院急诊科的一线医生,我想带你了解这场看不见的“烈日杀手”,从根源、误区到预防,拆穿“高温”的伪装。
深圳122人中招背后的真正原因,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会发生在烈日下暴晒的人身上,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小哥,但真实临床数据显示,_近30%的热射病患者是在室内或通风差的环境中_发病的。
原因之一,是身体调温系统的“崩溃”。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皮肤血管扩张将热量散出。但在高温、高湿、封闭或长时间劳动的情况下,这一系统开始失效:汗腺疲劳、皮肤血流减少,体温迅速升高,直到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控制——这就是热射病的源头。
换句话说,你的身体就像一台空调,如果散热系统坏了,内部温度会迅速失控。
“热射病=中暑”吗?这是最致命的误区之一。
中暑分为三级:轻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但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出点汗、多喝水就能缓解”,导致延误治疗。
我曾接诊过一位32岁的IT男,白天在无空调的办公室加班,晚上回家依旧“顶着热风”玩游戏到凌晨,第二天早上被发现倒在卫生间。送来时体温40.9℃,意识模糊,肝肾功能全面衰竭。
他的家人说:昨天他还在笑,说“最近太热,可能有点中暑了”。
权威研究显示: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30%~70%,且愈晚发现,死亡风险越高。
我们发现,“对高温耐受性差”的人群,往往不是你以为的老年人,而是年轻的“亚健康人群”。
特别是三类人群,风险极高:
· 熬夜族:长期睡眠不足使体温调节功能下降
· 肥胖者:脂肪层厚,散热迟缓
· 过度饮酒者:酒精会让血管扩张,加剧脱水
这些人一旦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热量难以排出,极易“内部中烧”。
有一个被忽略的“热射病高发场景”,你可能每天都在经历——开着风扇关窗睡觉。
深圳夏季夜间室内温度常年高于29℃,湿度高达80%以上。很多人图凉快关窗开风扇入睡,这样一来,房间里的热量无法排出,大脑皮层在睡眠中对体温变化“不敏感”,醒来时已是脱水、心率狂飙。
我接诊过一位大学生,凌晨被室友发现全身抽搐、意识模糊,原因竟是:“前一晚只开了风扇,屋里像蒸笼。”
预防热射病,远不止“多喝水”这么简单。
我们在科室做过一个小范围调查,发现95%的热射病患者在发病前12小时内有明显预兆,但都被忽视了:
· 持续头痛
· 心跳加快
· 无汗却感觉闷热
· 肌肉酸痛
· 轻微意识模糊
这些不是“累了”,是身体发出的高温警报。
引用: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发布的热射病临床研究报告,超半数患者发病前表现为“无汗高热+精神恍惚”。
“提前干预”才是热射病真正有效的防线。
作为医生,我更倾向于“风险分层管理”:
· 办公族:避免午后外出,空调室内保持在26℃以上,避免“冰火两重天”
· 驾驶员:每行车2小时开窗通风,避免车内热积聚
· 健身者:避免高温时段锻炼,运动后补充电解质而非单纯白水
· 夜猫子: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降低脑部代谢热
这些细节决定了你是健康过夏,还是成为下一个“中招者”。
热射病不是“治好就行”,很多人走出ICU,却没法回到原来的生活。
我曾随访过一位康复患者,42岁,发病前是公司骨干。发病后一度昏迷12天,虽然保住了命,但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走路也变得不稳。
这类后遗症在医学上称为“神经系统热损伤后综合征”,恢复期可长达半年甚至永久。
我们强调:预防远比“抢救”更重要。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我常常在深夜值班室思考:我们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意识到危险?
热射病不是“罕见病”,而是“被低估的常见病”。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忽视的细节、对高温的轻视,正悄悄推着我们向它靠近。
我真诚希望你记住一句话:不是气温高才危险,而是你以为自己不怕热。
如果你看到这里,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尤其是那些总说“没事,我身体好”的人。因为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气温,而是我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中国气象局热健康风险预警系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5期;《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中国环境健康杂志》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