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高温席卷欧洲 中国空调抢手

发布时间:2025-07-08 00:54  浏览量:18

“欧洲人夏天不开空调。”这句话,过去听着像一种自律传说——好像在高温下不用空调,才是真正的环保斗士,文明人的象征。但现在,真有人在法国40℃的屋里被热醒,打开窗户一股“热风烘脸”,伸手一摸空调遥控器,才发现——自己根本没买。

于是,巴黎超市的空调区被一抢而空,德国人开始冲进中国电商平台下单移动空调,意大利人排队买冷风机,“不靠空调过夏”的优雅,正式宣告破防。

我们得从今年的天气说起。2025年6月,欧洲好几个国家就进入了“蒸汽锅模式”。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多地白天温度飙上了40℃,而晚上最低温居然也在30℃左右——也就是说,你整夜都在“热着睡”。

尤其是法国,南部地面温度直接飙到50℃,连狗都找阴影趴着不动了。德国萨克森一些村子闷得让人喘不上气,晚上开窗是热风,不开窗像桑拿。伦敦甚至因为风扇太多、电路跳闸,整栋楼断电,地铁停运,车厢像烤箱,有人被困了六个小时。

这时候,欧洲人终于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靠窗帘、百叶窗、风扇搞“自然通风”,在40℃的极端天气面前,完全等于没穿衣服去沙漠晒太阳——一点用都没有。

欧洲之所以这么抗拒空调,说到底有几层原因。

一是确实以前不需要。比如德国,夏天均温才二十多度,空调对他们来说真的像是“南方人买雪地靴”。所以直到今天,德国家庭空调普及率还不到3%,很多人家里连电扇都是一台轮着用。

第二是建筑问题。法国、英国很多老城区是几百年前建的,墙厚、线路旧、街道狭窄,还不允许随便外挂外机。这也导致装个空调,要先报批、还要政府批准,连电线都不能乱走,搞得像“申报文物改造”。

第三就是老大难问题:电价太高。特别是能源价格一涨,有些法国人一边喊热死了,一边看着电表转圈圈咬牙忍住。法国官方都说了,四分之一家庭交不起夏天的电费,装了空调也不敢开。

再加上过去政府一边高喊环保,一边推“绿色屋顶”、“通风天井”,想通过自然手段解决高温问题。可惜2025年的热浪不是“晒晒太阳”的程度,是“全屋变桑拿”的那种命运级暴击。

到了今年,欧洲人不再讨论“空调值不值得开”,而是讨论“哪里还能买得到”。

德国、法国、意大利的电器商场,便携空调直接卖断货。汉堡一家卖场甚至贴出大字条:“中文客户请不要再问了,真的没货。”巴黎的超市,顾客看了三家店才抢到一台最基础款,还得排队一小时。网购平台也迎来了“冲顶时刻”。德国家电类搜索榜,“便携空调”“移动冷风机”“即插即用”排在前列。而销量最多的,清一色——中国制造。

美的一款为欧洲市场特别做的便携空调三天卖出10万台,库存清零;格力在西班牙的窗机、海尔在意大利的迷你分体机,也都成了“神级爆款”。捷克的分销商说得直接:“别的牌子问问价,中国牌子直接拉货。”

甚至连德国、英国这些原本“中国产品嫌弃脸”的地方,这次也纷纷破防。因为便携、静音、不用破墙这些关键词,刚好戳中了欧洲老房子的痛点。

热浪来袭下,中国的家电出口也被热力拉满。光是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家用空调就超过1277万台,同比增长31.5%。这还不算冷风扇、除湿机、电风扇这些“小件爆款”。

宁波、佛山、青岛等地的工厂直接连夜加班赶工发欧洲货。深圳有厂商说,订单排到一个月后,客户现在不是问价格,而是问“明天能不能发货”。

有意思的是,这种“空调热潮”,反过来也在推动政策变化。比如法国就开始给低收入人群发补贴,买空调最高可以领300欧;意大利在学校推强制预留冷气管道;西班牙政府甚至下达了“室温限高令”,公共区域必须低于28℃——这事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从“拒绝空调”到“全民空调”,欧洲人用了两年,热浪教会了他们什么是现实。

他们开始研究能效比,琢磨电费、看参数、比噪音,第一次认真打开“产品说明书”而不是“设计手册”。过去聊环保和艺术的社交平台,现在全是对比各品牌空调性能的帖子,“安静”、“降温快”、“中国品牌性价比高”,成了三大热词。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消费转变里,中国制造打了一场“降温闪击战”。

不是靠补贴、不是靠宣传,而是靠真正的产品——插上就能用、能降温、能熬过40℃夜晚的设备。这些产品,让曾经拒绝冷气的欧洲人第一次说出:“风扇太弱了,空调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今年夏天,当一位法国老奶奶在晒成“热番茄”的老屋里打开第一台便携空调,那不是她放弃了生活方式,而是她开始重新定义“舒适”这件事。

从高温城市到乡村别墅,从英国地铁到意大利公寓,空调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了城市必需品。而这场需求激增的浪潮里,撑起全场的,恰恰就是中国产品。

这不是炫耀,而是一次现实的胜利。靠实用、靠效率、靠温度说话。

未来几年,随着极端天气频发,欧洲对制冷设备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强。而中国制造,已经率先占据了这个新战场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