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夜里去高校救学生,校方一句“不知情”寒了谁的心
发布时间:2025-07-08 19:48 浏览量:19
夏夜,烟台某高校宿舍楼前,“一晚上开进五六辆救护车,有同学被抬到担架上!”2025年7月6日晚,山东烟台某高校学生拍下的视频。
视频里闪烁的蓝色急救灯,照亮了一张张焦虑的面孔,宿舍温度计显示38.5℃,老旧风扇徒劳地搅动着热浪。
当记者拨通学校电话询问情况时,一句回应让所有人血液凝固:“这个情况目前还没有听说。”
就在同一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一位58岁的宿管大爷被发现在值班室离世。
那间不足10平米的平房室内温度高达51℃,他收养的流浪猫身边还转着三台电扇 全是他让出来的。校方通报轻描淡写:“宿管属外包人员”。
7月的山东烟台,气温计红线一路飙升。气象台的高温黄色预警已经拉响,局部地区气温突破37℃。而在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的宿舍楼里,温度计定格在38.5℃。
六个学生挤在一间寝室,唯一对抗酷暑的武器是悬挂在房顶的老旧小风扇。它吱呀作响,吹出的却是一阵阵热风。
“洗完澡出来马上又是一身汗,有时候一晚上要冲三次凉。”
一名学生无奈地说。凌晨两点辗转难眠,清晨六点又被热醒,汗水浸透的床单成了他们的“高温勋章”。
校园里学生们涌向超市、图书馆、餐厅——任何有冷气的地方。
超市晚上九点关门时,人群像退潮般散去,有人抱着凉席躲进通宵开放的图书馆,有人咬咬牙自费住进校外酒店。
“宿舍比外面热很多,没有空调,风扇也不好用。”学生向极目新闻记者描述时,语气里满是疲惫。
当舆论来了,校方工作人员的回应却像一盆冰水:“这个情况目前还没有听说。”救护车都开进校园了,管理人员竟能如此置身事外?
更刺痛人心的是学生揭露的细节,学校每晚11点还要停电,把学生扔进闷热的黑暗。
在舆论重压下,校方终于打破沉默。给出的理由却让矛盾更加尖锐——“宿舍电路老化,电力容量不足”。
然而当被追问为何留学生宿舍配有空调时,校方轻描淡写:“留学生的是新寝室,空调也是刚安装的。”
讽刺的是,就在烟台学生热晕事件发酵三天后,这所高校突然宣布:5000万元专项资金已经到位。
8月20日前完成全校空调安装。首批200台空调火速进场,工人们在非休息时段加班加点。
电路老化的难题,在舆论面前突然变得“可解”了。
当烟台学生为空调抗争时,青岛大学的宿管大爷已永远倒在51℃的值班室里。这位58岁的老人连续八个月被拖欠工资,用退休金买猫粮,自己却靠煮挂面充饥。
他生前唯一一次向后勤部门提出的请求,是想要一台空调。得到的答复是:“再忍忍。”而就在他离世前一周,青岛大学刚完成125万元的“智慧宿舍系统”招标。
外包制度成了校方切割责任的利器。物业公司声称大爷“非我司员工”,学校则强调“宿管属外包人员”,一条人命在责任迷宫中蒸发。
当部分高校在高温危机中手足无措时,南阳理工学院的防暑措施显得格外珍贵。免费绿豆汤在校园里流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大厅全天供应。
后勤人员将时令茶饮送到学生公寓一楼,餐厅延长冷气开放时间,菜谱调整以清淡菜品为主。校医院里,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早已备齐。
渭南师范学院同样未雨绸缪:给每个宿舍发放白糖、菊花茶和人丹,延长浴室开放时间,甚至调整课程安排避开高温时段。这些措施成本不高,却传递出最朴实的关怀。
“学生身处校园、接受学校管理,校方若在态度和行动上对学生这些难处缺乏关怀甚至忽视,难免让这份暑热又添份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