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之下,合肥女警伫立在城市的“烫点”上

发布时间:2025-07-08 16:44  浏览量:21

7月6日下午两点,合肥长江西路高架桥上,阳光像火一样泼洒下来,柏油路面泛着炽白的光,热浪一波接一波扑向身前。当天,合肥拉响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气温推向39℃。

站在导流线中央的,是一位24岁的年轻女警——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架桥大队的艾婉燕。今年是她工作的第三年。

她戴着帽子,袖口紧束,脸被晒得泛红,背早已湿透;却不动声色地站着,引导来往车辆,动作利落,语调温和。

站在她身后三步远的位置,短短十分钟内,我已然汗流浃背、头晕眼花、设备发烫。

在蜀山区长江西路高架西向东位置,交警艾婉燕正在落地查处实线变道违法行为。

下午两点半:

站立,也是一种极限拉练

第一站是长江西路高架西向东落地段。我们下午两点半到达,正值一天中阳光最猛烈的时段。

手机一打开就是“高温红色预警”,天气预报说,地表温度可达60℃以上。

我以为自己准备得很周全:防晒衣、帽子、墨镜、一瓶水,外加轻薄速干衣。

艾婉燕从警车后备箱里拿出帽子、防晒袖套和一整瓶防晒霜,花费几秒钟时间在脸上、脖子上、手臂上均匀涂抹,还顺手给我递来一瓶“十滴水”。

“我们这里不是晒太阳,是硬抗热浪。”她笑的时候,像是个还没完全“褪掉学生气”的女孩。

但当她站到导流线中央,眼神立刻变得果断清晰,动作利落专业。

车一辆接一辆从身边疾驰而过,吹起她的袖口与马尾辫,空气中是热浪、引擎声和尾气的混合物。

“这边靠右直行,不要临时变道!”她的声音穿透滚滚车流,清晰可闻。

站在她背后三步远,我的脸已经被晒得发烫,身上的T恤黏在背上,每一次呼吸都像吞吐热风。

与我下意识试图遮阳、移动、用衣角擦汗的“挣扎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艾婉燕的执勤动作无比克制——抬手、后退一步、眼神确认,不多也不少。她就像一颗安静却精准的锚点,“锁”住高架上的秩序感。

不到十分钟,我开始口渴、头皮发紧,只能不断擦汗、调整脚步缓解脚底的灼烧感。

“我们的鞋底是特制的,但也挡不住地面这样高的温度。夏天站一会儿,脚心都会发麻。”她边说边抬脚看了一眼,又利落地转身去指挥一辆突然变道的白色小轿车。

我悄悄低头看了看脚下的地面——恍惚间,有些地方似乎开始冒泡,混凝土纹路扭曲,连空气都在颤抖。

“你要是想坐一会儿,就去树荫下面歇歇。”她笑着说:“不过这儿没树,地面也烫,真坐下会‘粘’起来。”

而我那时的喉咙像被砂纸刮过,想象着自己将清凉的矿泉水一饮而尽。

在蜀山区合作化南路高架黄山路上口,交警艾婉燕正在动态管控车流量。

下午四点:

热浪袭人,她却说“还好”

第二个点位是合作化南路高架黄山路上口。这是艾婉燕当天的第二个任务点,负责动态管控流量。

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怎么感觉更热了?”她耸了耸肩:“这是最热的时间点。”

三点四十分,抵达站点。刚下车,我就开始头晕眼花,额头的汗水顺着下巴滴到领口,防晒霜和汗液混合着,让人浑身不适。

她呢?整了整套袖,把头发重新扎紧,笑了笑说:“这段不长,一小时就差不多。”

动态管控不同于查处,变化更快,反应更灵,要求更高。她刚下车,脸上那点遮阳的防晒已经被汗水冲掉,帽檐下是一张泛着潮红的脸。她拉紧袖子,戴上手套,步伐迅速地朝引导区域走去。

阳光在水泥高架桥面上反射得晃眼,我强撑着跟上,几分钟后感觉呼吸都变得沉重。

她回头看了一眼,关心询问道:“没事吧?我们有药品。”

我摇头,感觉再晒五分钟就“熟”了。

“其实我们并不是能抗热。只是我们不能怕热。”艾婉燕说。

高架没有遮挡,阳光像一束束激光“打”进眼睛。站立不动成了一种煎熬,我甚至在心里默默数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汗从背心、腰侧、裤腿、脚心溢出。

“我这衣服已经湿过两次了。”她扭头对我说:“我们夏天衣服都得选快干的。”

她的头发贴在脖子上,额前的刘海湿成一缕一缕,依旧站得笔直。

“我小时候以为当警察就是帅气,现在觉得,更重要的是能扛。”她跟我边走边说,嗓音已经有些沙哑。

每一次指挥都标准到位,每一次口令都干脆有力。旁边一辆小轿车快速驶过,她往右挪了一小步,“风太大,站稳。”

这时,我才看清她脚下是一块有坡度的桥口转弯处,平衡难度极高。她却像立在风口浪尖的旗帜,一动不动。

“难受吗?”我终于忍不住问。

她回答:“还好吧,热是肯定热的,不过工作久了就知道,热的时候更要稳住节奏。”

我一时间无言以对。因为刚才我差点向摄像小哥提出“能不能先回车里吹五分钟空调缓一下”,好在我忍住了。

“也爱美”的女孩

后备箱里有《孟子》,也有藿香正气水

站点之间,我们短暂回到车里。她打开后备箱,递给我一瓶矿泉水。我一饮而尽,只觉得像甘露从喉咙滑进身体。

“其实我也怕晒黑。”她坐在驾驶位,轻轻擦着汗,“每年一入夏,防晒霜和修复面膜就得轮番上。”

“爱美啊?”我打趣。

“谁不爱呢?”她笑。“不过晒也得晒。工作时间到了,再热也得上。”

在她的包里,有一本翻得有些旧的《孟子》,边角卷曲。我愣了一下:“这你也看?”

“嗯。翻翻。高架桥车少的时候我会背几句。”

“有用吗?”

“有时候觉得,有。”她顿了顿,补了一句:“有些道理,是在最难的时候才能听得进去。”

“最喜欢哪一句?”我追问。

她想了想,语速慢下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后备箱里还有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湿纸巾。“这些是标配。还有体温计和备用袜子,夏天容易脱皮、长水泡。”

她说起这份工作,没有激情的语言,只是在重复着“热”“晒”“习惯”这几个词。我意识到:有些岗位的“热”,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记者手记

用最炽热的力量,扛起最滚烫的担当

采访结束后,我躲进车里吹空调足足十分钟才缓过来。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贴在背上冰凉难受。我的嗓子发哑,太阳穴在跳,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从未觉得这么辛苦过。

而艾婉燕,站完第二个点后,只是把头发重新扎紧,快速地打开水杯咕噜了几口,轻声说了一句:“干活。”

我意识到,她不是不热,而是早已学会与热共处。

看着她的背影,我有些出神。没有“苦大仇深”的表情,也没有任何“英勇宣言”,许许多多的她,只是一步步走向下一个岗位,用脚掌和汗水丈量着这个城市的温度与节奏。

这世上有些职业,你不亲身站进去,是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这一次,我对“平凡”这个词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是的,她也爱美,也怕晒,但她依然站在那里,像一根温柔的锚钉,钉在这座城市最高、最热、最晒的地方,用安静的坚持撑住城市交通的骨架。

从车上往下看,我看到她的影子被烈日拉得很长,在导流线内,几乎与车流的方向平行——那是一条无声的标线,提醒我们:在秩序井然的背后,有一群人,用最“燃”的力量,扛起“热辣滚烫”。

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文 张正朋/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