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大爷39℃高温坚持不开空调,深夜昏迷送医确诊热射病

发布时间:2025-07-08 05:40  浏览量:18

“医生!快救救我爸!”凌晨三点,市二院急诊室的大门被猛地推开,50岁的王建军背着昏迷的父亲冲进抢救室,老人浑身滚烫得像块烙铁,汗水浸透的衬衫能拧出水来。监护仪上的数字让在场医护人员心头一紧:体温42.3℃,血压骤降,多器官功能开始出现衰竭迹象。“是热射病,马上物理降温!”急诊主任李医生一边指挥护士准备冰毯,一边翻看老人的病历本——73岁,高血压病史15年,独居在老旧小区六楼。

一、39℃高温天,他把空调遥控器藏进了抽屉

事情要从三天前说起。连续一周的高温红色预警让这座城市变成了蒸笼,午后室外温度直逼39℃,柏油路面能煎熟鸡蛋。王建军中午给父亲王福生打电话时,听筒里传来的喘息声粗重得像破风箱。“爸,把空调打开吧,电费我来交。”他第N次劝说父亲,电话那头却传来固执的反驳:“我不热,开那个费电!你小时候家里没空调,不也照样过来了?”

王福生的节俭是出了名的。退休前在国营厂当钳工,一辈子省吃俭用,家里的老吊扇用了20年,扇叶布满锈迹也舍不得换。去年夏天王建军偷偷给父亲装了空调,可整个夏天总共开了不到10小时。“一晚一度电也要一块多呢,我在树荫下坐着扇扇子挺好。”老人总这样说,后来甚至把空调遥控器藏进了衣柜最深处的铁皮盒里。

出事当天下午,邻居张阿姨隔着窗户看见王福生在阳台摆弄花草,“老哥哥脸涨得通红,我喊他进屋凉快,他说再浇完这盆月季。”下午四点,张阿姨听见隔壁传来“咚”的一声闷响,敲门无人应答,赶紧联系了王建军。等家人撬开门锁,发现老人趴在客厅地板上,身边散落着没吃完的半碗绿豆汤,室温计显示室内温度高达38.5℃。

二、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老年人尤其危险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李医生一边给老人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一边解释,“人体就像个精密的仪器,正常体温维持在36-37℃,当环境温度超过体温,又无法通过出汗散热时,体温调节中枢就会罢工。”

抢救室外,王建军看着父亲布满针眼的手臂,懊悔得直捶墙。他想起上周回家时,父亲总说“头晕、没胃口”,自己以为是天热正常反应,压根没往心里去。“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会退化,往往感觉不到自己已经严重脱水。”护士递来的《热射病防治手册》上写着:65岁以上人群患热射病的风险是年轻人的3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时,死亡率会显著上升。

李医生告诉记者,进入七月以来,医院已接收12例热射病患者,其中8位是60岁以上老人,共同点都是“舍不得开空调”。“有位82岁的老奶奶,家里空调插销都拔了,说‘吹多了会得关节炎’;还有个大爷在菜市场卖菜,为了省电费晚上睡在摊位旁,凌晨被发现时体温已经41℃。”这些案例背后,藏着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节俭观念,以及对高温危害的认知盲区。

三、那些被误解的“避暑经验”,可能正在伤人

在ICU走廊的长椅上,王建军翻看着父亲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开销:“6月电费28元”“菜市场茄子降价5毛”……最后一页写着:“建军房贷压力大,我少花点,他就能轻松点。”看到这里,这个五十岁的汉子突然捂住脸失声痛哭。

采访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对防暑存在严重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医生列出了常见的错误认知:

- 认为“出汗是排毒,越热越要捂”,高温天还穿着长袖长裤

- 坚信“空调风伤身”,宁愿开着门窗吹热风也不肯开空调

- 觉得“多喝水会增加肾脏负担”,口渴了才少量喝水

- 迷信“喝藿香正气水就能防中暑”,忽略了基础病用药冲突

“其实老年人避暑有讲究,”张医生拿着宣传册解释,“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6℃左右,不要忽冷忽热;每天饮水量要达到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出门一定要戴帽子、打遮阳伞。”她特别强调,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突然中暑可能诱发心梗、脑梗,千万别硬扛。

四、从ICU到康复,一场关于爱的“观念革命”

经过72小时的全力抢救,王福生的体温终于降到38℃,意识逐渐清醒。当他睁开眼看到病床旁的空调显示26℃时,下意识想伸手去关,却被儿子按住了手。“爸,医生说您必须在舒适的温度里休养。”王建军把打印好的电费单递过去,“您看,开空调一天也就几块钱,比您住院的费用便宜多了。”

病房里,社区网格员带来了志愿者捐赠的智能温度计,能实时把室温传到子女手机上。张阿姨拎着排骨汤来看望,念叨着:“老哥哥,我家空调现在24小时开着,儿子远程就能调温度,你也让建军给你装一个。”王福生看着窗外的烈日,又看看儿子熬红的眼睛,终于点了点头。

出院那天,王建军特意请人给父亲的空调装了智能插座。“现在我在单位就能看到空调开没开,温度多少。”他笑着展示手机APP,“昨天爸想调高点温度,我远程给他调到27℃, compromise(折中)了。”老人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手里攥着儿子新买的蒲扇,却再也没像以前那样整天扇个不停。

这场因节俭引发的健康危机,像一记警钟敲在许多人心上。在热浪越来越频繁的夏天,我们不仅要关注老人的身体,更要理解他们节俭背后的爱与牵挂。就像李医生在病例总结里写的:“对老年人来说,真正的孝顺不是给他们买昂贵的补品,而是帮他们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有时候,舍得花钱避暑,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夕阳下,王福生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空调出风口送来的凉风拂动窗帘,第一次觉得这个夏天如此清爽。茶几上的玻璃杯里,泡着儿子刚买的菊花茶,袅袅升起的热气里,藏着一个家庭对“幸福”的全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