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0132】今日小暑:古人的避暑智慧
发布时间:2025-07-07 18:19 浏览量:18
今日小暑,赋诗一首,以舒情怀。有网友调侃的《热》诗,倒也直白通透:“全国酷暑皆高温,路上行人热断魂,借问凉爽何处有,牧童遥指北极村”。
到了小暑季,此时的风不再是春天的和煦或初夏的微凉,而是带着阵阵热浪。空气湿度也显著增加了,形成典型的“湿热”天气,体感闷热难耐,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所以自古就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南方人还好应对,而北方人可就日夜难熬了,这几天,山东多地高温都达40度,景区的演艺等一些公共活动也都叫停了。
“小暑”,顾名思义,意味着炎热刚刚开始, 极致在“大暑”。古人用词精准,“小”字点出了此时热力初显、蓄势待发的状态,为之后更酷热的“大暑” 埋下伏笔。民间常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而“三伏”则启于小暑、大暑之间。
古人对小暑的观察细致入微,总结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温热风开始普遍吹拂大地。二候蟋蟀居宇,由于地面过于炎热,原本在田野活动的蟋蟀离开田野,躲到人类庭院或房屋角落的阴凉处避暑、鸣叫。
三候鹰始鸷,幼鹰感受到肃杀之气,开始跟随老鹰学习搏击、翱翔等凶猛的技能。因为盛夏孕育着秋意雏形,此时阳气极盛,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动。
中医养生强调小暑时节要“养心”、“防湿”。要保持心境平和(“心静自然凉”),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津;饮食清淡,注意健脾祛湿(如吃荷叶粥、薏米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暴晒。
小暑,是盛夏的号角。它宣告着一年中最炎热、最潮湿、最具能量(雷暴)的时节来临。它既是自然力量的展现(温风、湿热、雷暴),也蕴含着生命的律动(蟋蟀避暑、雏鹰学飞)和丰收的喜悦(尝新)。
古人通过观察物候、遵循民俗(晒伏、食新)、注重养生(静心、祛湿)来顺应天时,智慧地应对挑战,并在其中发现诗意与生活的意趣。理解小暑,就是理解东方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节律的深厚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