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风至,小暑来,长夏至此盛,养生一定要做这几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07 05:25 浏览量:19
夏 日
清·乔远炳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代表热,小暑代表是小热。民间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气即将进入蒸煮模式。
那么,我们该怎样消暑度夏呢?
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候温风至
这时节刮来的已是热风了(温风有可能是古人对温度感觉的形容词),尤其是近百年来由于气候不断变暖,还经常出现“干热风”。
二候蟋蟀居宇
这么热的天,地表面的温度也是很高的,蟋蟀在地面上也觉得闷热,跑到屋檐下或树阴处乘凉了。
三候鹰始鸷
鸷指凶猛,这时节鹰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鸟开始飞出巢穴,开始捕食了。
此时身上还没有大暑时湿热那般重,但已感到进入笼屉一般,热散不出去,汗出不来,身体会觉得非常憋得慌,难受。
小暑时节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中医认为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人们在七月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补气血护阳气。
生活上:安睡,护心,静一夏
小暑时节,也是“暑邪”最伤人的时候。中医认为,暑邪为阳邪,炎热升散,伤及人体后,可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让人心情烦躁、脾气易怒,严重者更是会产生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暑热症。
因此,小暑时节,“护心”很重要,此时应着重呵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护心”的关键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息。
早起舒心
睡眠好,有利于心神舒畅,不过睡好了可不能赖床。《黄帝内经》对“小暑”养生就提出了原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早起,是小暑“护心”的重要一步。
小暑期间的最佳起床时间是早上五点至六点,比平时更早一些。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若晨起时间过迟,人体内的阳气无以舒展,会郁积体内,不仅让身体疲乏,还很容易生气“上火”。
饮食上:避“暑邪”
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易犯“暑邪”。“暑邪”的一大特点是“暑多挟湿”,即“暑热”和“湿气”经常一起致病,两者相合导致病情的复杂多变。
天气炎热出汗多了就容易伤阴、损阳,这种情况用酸梅汤最合适。此外还有一个简单方法,用冰糖10克,陈醋20毫升,拌好当料汁服用。酸甘化阴,部分气虚型高血压患者喝了还可辅助降压。
中医认为,人的脾胃“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最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在湿与热的夹击下,脾胃会更加虚弱,此时需要好好健脾,才能更好的运化掉身体里的水湿痰饮。
豆类多能健脾祛湿。比如绿豆,黄豆、黑豆,豌豆,红豆等,大多性凉或性平。
讲到豆类,不得不提到一个超经典的方子:三豆饮。这个方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绿豆,赤豆,黑豆,后来为了增加健脾之效,把红豆改成了黄豆。变成:绿豆,黄豆,黑豆。三种豆子1:1:1,20~30克均可,浸泡一小时以上。大火烧开,小火煮到豆子软烂即可。
黄豆补脾,可以恢复脾胃的气机升降。
黑豆补肾,滋养肾水,同时可以收敛胆经浮越的相火。
绿豆清热,可以清肝之热。
古时候,小朋友发烧这种热病,就用三豆饮。今年一年都是木旺,肝火旺盛,需要平抑火气,也需要水来滋养,三豆饮正合适。特别是当你感觉:
心烦出虚汗睡不好心情烦躁熬夜之后长痘痘上火嗓子痛溃疡感觉干热这些时候,可以经常喝。如果你因为炎热,耗散的特别多,还可以加上两颗酸酸的乌梅,收敛心气和津液。
运动上:“少动多静”
此外还应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普通人群最好不要从事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和年老体弱者更应做到这点。
当然,“少动”不等于“不动”,如果一味“不动”,炎热的季节则会造成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因此,此时运动宜选择在早晨和晚上的凉爽时段,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为主,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主治: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穴位养生:用好身上这三“泉”
天热除了补水,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身上的这三眼“泉”,即涌泉、极泉和阴陵泉等三个穴位。
涌泉:滋阴降火
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会伤气伤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此时要注意滋阴降火。建议多按揉涌泉穴。
位置: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即是穴。
操作: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大力气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作用:滋阴降火,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
极泉:宽胸宁神
很多人在室外会感觉热的心烦,即便是回到空调房也不会很快平静情绪,遇到棘手的工作更是容易情绪化。这个时候不妨按按极泉穴。
位置:位于腋窝的顶点。
操作: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钟左右;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50次,反复操作5遍。
作用:宽胸宁神,调和气血,缓解燥热引起的心情烦躁、情绪不稳。
阴陵泉:利水除湿
夏季湿气较重,一些人会出现脘腹胀满、不爱吃东西、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症状。建议按揉一下阴陵泉。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操作:将拇指指端放于穴位处,按揉2分钟左右,以酸胀为度。
作用:加强脾胃运化,利水除湿,调理三焦,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暑天至,难免心气烦躁,觉得诸事烦闷,
古人说的心静自然凉,并非无道理。
心境平和了,淡然处之,
对待万物也变得淡定自如。
此时情绪此时天,
更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境。
愿你眼里有美景,心中有清净,
好似凡间无事小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