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晾晒|南安这项成果亮相全省推介会!
发布时间:2025-08-05 00:03 浏览量:1
7月30日,南安成功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全省科技特派员成果(泉州)现场推介对接活动在此举行。展台前,绿清家庭农场的黑糖芭比莲雾晶莹饱满,金穗米业的GI控糖大米包装醒目,南安荔枝科技小院的荔枝香气四溢……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科技成果,正是南安市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服务产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安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推动技术下沉、政策落地、人才扎根,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结出累累硕果。
科技破题
让老产业结出新硕果
南安是“中国粮食城”、东南沿海的“粮仓”。目前,南安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每日加工能力达上千吨,2023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0.3亿元。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大米加工50强、福建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金穗米业在推介会现场进行了南安市大米加工产业链专项成果推介。
“近年来,我们通过科技特派员对接省农科院研发的品种,GI值(血糖生成指数)降到50以下,还复配了藜麦、银耳,既健康又好消化。”控糖大米展台前,金穗米业副经理周振荣正给参观者算“健康账”。他表示,新产品研发,科技特派员功不可没,民营企业缺乏高端人才,近几年公司和3名科技特派员及1个科技特派团队展开科技项目合作,“是科技特派员帮企业突破了品种杂交、热风干燥、保鲜等技术瓶颈和难题,帮助成果转化,还制定了全链条食品安全标准。科技特派员就像‘技术红娘’,让实验室的成果直接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您尝尝这黑糖芭比莲雾,甜度比普通品种高30%……”绿清家庭农场场长粘怡馨在推介会现场热情地向参观者递上试吃品。展台上的农场宣传册里,一幅幅莲雾果园场景映入眼帘。
走进绿清家庭农场,省级科技特派员傅建卿正蹲在田埂上,指导农户记录土壤数据。“傅老师还没来指导前,农场曾一度年亏损70多万元,多亏他帮忙引进台湾新品种,并引导市农科所果树嫁接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果树高位嫁接、反季节管理技术,现在100亩莲雾基地年产值超300万元。”粘怡馨的话里满是感激。
莲雾园不远就是杨梅山。从照片对比可见,2019年的杨梅山一片山腰杂林丛生,漫山荒芜。如今,这里已变成亩产超1万元的东魁杨梅园。傅建卿及其他专家带来的“高接换种”技术,让绿清家庭农场500多株老杨梅树重获新生。由于他的引导和倡议,这里开发建成60亩“杨梅品种母本园”,收集了闽南、广东、广西、浙江等地杨梅品种22个,并还在不断地收集引种中。
值得一提的是,一入驻绿清家庭农场,傅建卿就看中这里的山地资源,推动创建了60亩“南安市水果新品种引进种植中试基地”,先后引进特色水果12类45个品种;并举办了2期的果树栽培技术培训,带动周边3个村82名果农学习技术、增加收入。绿清家庭农场技术负责人粘在感慨道:“以前觉得种果树靠天吃饭,现在才知道科技能让‘死树’变‘摇钱树’。”
专项扶持
政策既“解渴”又“给力”
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了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实验室,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福建南安汇甜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展会带来的特色产品是蜂蜜,虽然蜂蜜本身没有添加“科技”,但蜜蜂养殖管理却充满了科技元素。
该社负责人吴豪滨告诉记者,科技特派员协助研发了温度智能调节型蜂箱,其智能温控系统可根据气候、温湿度等数据自动调节箱内温湿度,为优质蜂蜜产出奠定强群基础;智慧养蜂场管理系统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满足蜂场管理需求,减少巡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冬天再也不用凌晨起床去给蜂箱盖棉被了。”
“这些科研成果,多亏了常年驻点在福建南安蜜蜂科技小院的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吴豪滨介绍,在科技特派员支持下,福建南安蜜蜂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周冰峰教授、责任专家朱翔杰副教授,以及3名入驻导师、7名入驻研究生,扎根田间地头,常年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这个‘荔枝王’单果最大重达70克,还有桂味,都是我们引进的优良品种,请大家品尝。”在现场,这些来自福建南安荔枝科技小院的荔枝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科技小院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让科技特派员长期扎根的“根据地”,马翠兰博士作为科技小院责任专家,扎根500亩荔枝园5年,不仅筛选出晚熟品种,还培训了100多名从事荔枝种植的“土专家”。这背后得益于南安每年统筹安排的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做保障。
要让科技特派员在每个村“扎根”,筑牢科技特派员制度这座桥,政策引领是关键。南安在泉州范围内率先出台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相关政策,落实经费保障。
一系列举措让“政策温度”转化成“发展速度”。2019年以来,南安市共计选认各级科技特派员3603人次,本级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立项117个。南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我们就在泉州率先实现‘村村有科技特派员’,并连续五年保持科技特派员乡镇、村居全覆盖,政策成为科技下沉的助推器。”
“国家要求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我们就是要让政策既‘解渴’又‘给力’。”上述负责人说,南安为科技特派员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布局建设星创天地等平台,并出台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泉州级星创天地,在上级奖励外,市级财政分别再奖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截至目前,南安已有30家星创天地,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泉州市级21家,数量位居泉州市第一。
“南安的科技特派员补助和激励政策,能让科技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走进田间地头做科研,既能帮助农民,又能在科研上获得成就感,还有坚实的后盾保障。”傅建卿坦言,南安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技术人员深入开展服务打造了利好机制,活动经费和项目资金的扶持,能更好地激活技术人员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既有力发挥了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培养了受服务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
从金穗米业的生产线到绿清家庭农场的莲雾棚,从傅建卿的杨梅园到马翠兰的荔枝田,科技特派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浇灌希望,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在南安田野间结出了丰硕的振兴果实。
记者:李贵灵 通讯员:谢蔚琳 敬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