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开上无人驾驶,老农直呼看不懂,庄稼到底能增产多少?

发布时间:2025-05-12 00:32  浏览量:3

最近在湖南湘乡农村转悠,看见大片油菜地里收割机轰隆隆响。农民说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油菜收完马上插水稻,叫“稻油轮作”。我问这是啥,他们说就是一块地冬天种油菜,夏天种稻子,土地不闲着还能多收一茬。油菜籽榨油,秸秆还能当肥料,听说这样种地每亩能多赚两千块。

山东郓城县的小麦地里飞着好多无人机,农民说这是在打药。以前得几十人背着喷雾器走一天,现在无人机半小时搞定。县里农机站的人告诉我,全县一百四十五万亩小麦,三百五十架无人机半个月就能喷完。有个老农蹲在田埂上直咂嘴:“这玩意儿比我孙子还会飞。”

甘肃金塔的辣椒地里更神奇,拖拉机自己开,后面连着个机器,咔咔就把辣椒苗栽进土里。农民指着车顶的天线说这是北斗导航,跟手机定位一样,机器自己走直线,误差不到两厘米。以前起垄歪歪扭扭,现在整整齐齐像尺子量过。他们算账说,用这机器一天能栽三十亩,人工最多栽三亩。

湘乡的油菜田里,收割机把油菜秆直接切碎埋进土里。农民说油菜根能给地里补氮肥,水稻长得壮。旁边插秧机开过去,水田里立刻排满绿油油的秧苗。有个小伙子在手机上点两下,无人驾驶插秧机就自己拐弯了。他说这是北斗系统,跟开车导航一样,不会压坏刚插的秧。

郓城县的无人机嗡嗡飞过,底下小麦叶子上沾满细密的药水。农民说这是“一喷三防”,能防病虫害、防干热风。以前打药得戴口罩捂严实,现在坐在树底下看无人机就行。县里说五月中旬前必须全喷完,不然影响灌浆。

金塔的辣椒地里,水肥一体化管道铺满田垄。农民拧开阀门,水和肥料就顺着管子流到每棵辣椒根部。他们说这样省水省肥,辣椒长得齐刷刷。以前浇水要几十人扛管子,现在手机一按全自动化。现在九成辣椒都栽完了,就等秋天红遍地。

湘乡的农机合作社里,北斗导航插秧机要二十多万一台。农民说政府补了三成钱,还是得借贷款买。有个老农蹲在机器跟前摸来摸去:“这玩意儿坏了找谁修?零件贵不贵?”合作社的人说现在都有保修,坏了厂家派人来。

郓城县的无人机操作员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老农民学不会。有个七十岁的老大爷蹲在田埂上叹气:“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得看屏幕数据。”但他儿子说没办法,不学新技术产量上不去,年轻人回来种地还能赚钱。

金塔的辣椒地边上,几个农民在讨论北斗农机的好处。有人说省人工,有人说辣椒长得整齐好收,也有人说万一没电了机器趴窝咋整。农机站的人说备用电池都配好了,故障率不到千分之一。

湘乡的油菜收割完,旋耕机把地翻一遍,油菜秆埋进去当肥料。农民说这样水稻不用多施肥,地力还年年往上走。旁边插秧的水田里,无人机正在撒肥,肥料均匀得像撒面粉。

郓城县的无人机打药后,小麦叶子油亮亮的。农民掰开麦穗看籽粒,说今年灌浆挺好,估计亩产能到一千二。但老农还是担心:“要是无人机信号不好,药打不匀咋办?”合作社说山区信号差点,他们专门买了增强设备。

金塔的辣椒地里,北斗导航农机栽的苗间距都是二十厘米,以前人工总会有误差。农民说这样通风好,辣椒长得壮,也不容易倒伏。他们算了算,用机器每亩能多收两百斤辣椒。

湘乡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开过水田,车轮压出的痕迹笔直得像用线拉过。农民说这样秧苗间距均匀,光照通风都好。但有老农嘀咕:“机器不会拐弯处栽不齐吧?”合作社的人说程序里都设定好了,拐弯自动减速。

郓城县的无人机喷药后,农药用量比以前少三成。农民说现在讲究绿色种植,农药残留低才能卖高价。但有个老农偷偷问我:“少打药虫子会不会反扑?”我只能告诉他县里有统一监测,该打的时候肯定打。

金塔的辣椒地里,水肥管道埋在地下,地表只露出滴头。农民说这样节水四成,地不板结。他们指着远处的滴灌设备说:“以前浇地像打仗,现在跟喝茶似的,慢慢来。”

湘乡的稻田边,几个农民在看手机上的农业APP。屏幕上显示着土壤湿度、温度,还有插秧机的位置。有个年轻人说这是物联网,能随时监控庄稼长势。旁边的老农直摇头:“这玩意儿要是没网,咱还种不了地?”

郓城县的无人机操作员在帐篷里盯着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着飞行路线和喷洒量。他说这是智能规划,避开电线杆和树林。有个老农凑过来看:“这上面的数字是啥意思?”操作员说这是亩用量,误差不超过两克。

金塔的辣椒地里,北斗农机栽完苗,农民开始检查成活率。他们扒开土看看根须,说现在成活率能到九成五,以前人工栽的不到八成。有个农民笑着说:“机器比人靠谱,就是贵了点。”

湘乡的农机合作社仓库里,摆满了各种配件。负责人说现在农机越来越精密,保养维修得专业。农民们凑过来问这问那,有人担心坏了找不到零件。负责人说厂家在全国都有网点,二十四小时能发货。

郓城县的无人机电池充电区排成一排,每个电池都有编号。操作员说每块电池能飞二十分钟,换电池比人工打药快多了。有个老农摸着电池外壳问:“这玩意儿能用几年?”

金塔的辣椒地边,几个农民在讨论下一步该用啥新技术。有人说想试试智能除草机器人,有人说先等等看效果。他们说现在种地光靠力气不行了,得靠脑子和技术。

湘乡的稻田里,无人驾驶插秧机开得稳稳当当。农民说这机器一天能插五十亩,人工最多插五亩。但有个老农还是觉得:“机器再好,地力好坏还是得人管。”

郓城县的无人机喷完药,农民们聚在地头看效果。有人说叶子上的药水分布均匀,有人说得再等等看虫子死没死。合作社的人说三天后复查,该补喷的补喷。

金塔的辣椒地里,北斗导航农机栽完最后一垄,农民们开始检查田垄是否平整。他们说现在种地像工厂生产,每一步都有标准。有个老农感叹:“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

湘乡的油菜田收割完,旋耕机把地翻得松松软软。农民说这地明年还能继续稻油轮作,年年循环。他们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说新技术就是得试试,总比守着老办法强。

郓城县的无人机操作员收拾装备准备收工,农民们陆续回家。夕阳下,麦田泛着金光,远处还有几架无人机在嗡嗡作业。有个老农指着天边说:“这玩意儿晚上也能飞吧?”

金塔的辣椒地边,北斗农机的灯光亮起,继续在田里工作。农民们开着三轮车回家,车斗里装着刚栽好的辣椒苗。他们说现在种地不光靠太阳,晚上也能干活,效率翻倍。

湘乡的合作社办公室里,大屏幕显示着各村的农机作业进度。负责人说今年全市十五万亩稻油轮作,现在收割插秧都赶上趟了。他指着地图上跳动的光点说:“这些红点都是正在干活的机器。”

郓城县的农机站里,工作人员在统计无人机作业数据。他们说全县喷防完成六成,预计五月中旬前全干完。墙上贴着进度表,每个乡镇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金塔的辣椒地里,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启动,汩汩的水流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农民说现在种地像在车间上班,设备自己运转,人就是看着就行。

湘乡的稻田边,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月光下继续作业。农民说这机器不怕黑,有北斗导航和灯光辅助。他们笑着说:“现在种地跟科幻片似的,以前做梦都想不到。”

郓城县的无人机电池充电区彻夜通明,为第二天作业做准备。操作员轮流值班,确保设备随时可用。有个年轻人说:“科技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金塔的辣椒地里,北斗农机的灯光划破夜色,继续在田间穿梭。农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新节奏,他们知道,明天地里的辣椒苗又会多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