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款到吃灰!空气炸锅为何被中国家庭“抛弃”?

发布时间:2025-05-25 07:45  浏览量:3

前两年刷短视频,满屏都是“空气炸锅万物皆可炸”的安利——不用油就能复刻炸鸡薯条,厨房小白也能变厨神,多少人看了热血上头,下单时手比脑子快。可如今再看朋友圈,曾经晒空气炸锅美食的朋友,要么改晒烤箱成果,要么直接吐槽“这玩意儿早落灰了”。曾经火到断货的“厨房新宠”,怎么就成了“闲置之王”?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

2020年前后,空气炸锅的线上销量像坐火箭——当年市场全渠道销售规模82.3亿元,同比暴涨70.7%,零售量3260万台,相当于每4户家庭就有1台。

那时候的广告多有诱惑力?

“无油更健康”“30分钟搞定大餐”“一键操作零失败”,多少人被“健康低脂”“解放双手”的标签打动,把它当“厨房救星”搬回家。

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

2023年第一季度,空气炸锅销售额同比暴跌41.6%,只剩25.6亿元。

曾经挤爆快递站的包裹,如今在二手平台挂“99新”都难出;曾经每天用三次的“勤快锅”,现在半年不开一次机。

这反转背后,藏着多少用户的真实痛点?

市面上主流空气炸锅容量多在3-5升,听着好像能装不少,实际用起来才知道多憋屈。

朋友小周家四口人,想炸20个鸡翅当加餐,结果一锅只能放8个,得分三轮炸,前前后后折腾1个多小时。

“原本想省时间,结果比炒两个菜还慢。”更扎心的是,大容量型号(6.5升以上)价格直接翻番,还占了半平米厨房台面,普通家庭根本舍不得为“偶尔聚餐”买单。

商家宣传“不粘涂层一擦就净”,可真用起来才发现——顶部风扇、加热管缝隙、炸篮边缘,全是油垢重灾区。炸个薯条,碎屑粘在炸篮底部;烤块五花肉,油脂随着热风喷到加热管上,冷却后结成硬壳。普通抹布擦不干净,钢丝球又怕刮坏涂层,只能用小刷子一点点抠,每次清洁得花20分钟。更气人的是,油垢没清干净的话,下次做饭食物会有股“陈油味”,比不刷锅还难受。

空气炸锅功率普遍在1000-2000瓦,做一道菜平均20-30分钟。

按1500瓦算,单次耗电0.5-0.75度,一个月用10次就是5-7.5度,赶上一台冰箱的月耗电量了。

南方朋友小林算了笔账:夏天开空调本来电费就高,再加上空气炸锅,单月电费从200元涨到350元,“省了买油钱,多交了电费,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最让用户失望的,是宣传里“媲美油炸”的口感根本没实现。用空气炸锅炸薯条,表面倒是金黄了,咬一口却干巴巴的,完全没有传统油炸的外酥里嫩;烤金针菇更离谱,炸了15分钟还是湿哒哒的,和油炸的酥脆完全没法比。更讽刺的是,想让食物好吃点,还得刷点油——不刷油太干,刷少了没滋味,刷多了又和“无油健康”的宣传矛盾。网友调侃:“说是不用油,结果比油炸还麻烦,还不如直接下油锅痛快。”

去年小区邻居家差点出事——空气炸锅连续用了2小时烤红薯,外壳烫得能煎鸡蛋,旁边的塑料置物架都烤变形了。

更吓人的是,有些劣质产品线路老化快,曾有用户反映炸锅突然黑屏,拆开发现内部电线都烧焦了。

虽然正规品牌有过热保护,但架不住市场上小厂货鱼龙混杂,用着总让人提心吊胆。

空气炸锅的“失宠”,其实折射出中国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从前我们容易被“网红效应”带节奏——商家说“健康”就信,说“省事”就买,结果买回家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消费者更“精”了:买前会看真实用户评价,用后会算“时间账”“经济账”“体验账”,不好用的东西绝不将就。

当然,空气炸锅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单身独居的小年轻用它热个蛋挞、烤个鸡翅,确实方便;注重健康的老人用它做少油版花生米,也比传统油炸安心。但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它的痛点实在盖过了优点——容量小不适合聚餐,清洁麻烦不符合“懒人需求”,口感差对不起期待值,自然就被“打入冷宫”了。

空气炸锅的故事,给所有家电厂商提了个醒:再花哨的营销,都抵不过用户的真实体验。

消费者要的不是“概念创新”,而是“解决问题”——能帮我节省时间吗?

能让我用得省心吗?

能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吗?

从这个角度看,空气炸锅的“失宠”未必是坏事。它让我们明白:跟风消费的热潮终会退去,只有真正贴合用户需求、解决实际痛点的产品,才能在厨房的“C位”长久站稳。下一次,当我们再看到“XX神器”的宣传时,不妨多问一句:它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吗?毕竟,厨房不是“网红打卡地”,能踏实做饭、用着舒服,才是家电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