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故事:地肤利尿通淋

发布时间:2025-05-22 17:18  浏览量:2

地肤利尿通淋的故事

[时珍曰]按虞抟《医学正传》云:抟兄年七十,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时珍按:《圣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麦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地肤“苗叶”发明

中文释义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明代医家虞抟在其著作《医学正传》中记载的一则地肤草治淋证的故事:

虞抟的兄长七十岁那年,在秋季患上了淋证(小便涩痛不利之症),持续二十多天,尝试多种药物治疗均无效果。后来偶然获得一个民间验方,取地肤草(即地肤的苗叶)捣碎榨取自然汁液,让患者服用后,小便随即通畅,病症得以痊愈。如此便宜易得的路边小草居然有如此起死回生之功效,真是难得。今人大都知道地肤子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作用,能治小便不利、淋病,并不知道地肤的苗叶则更偏于通利水道,尤善缓解湿热淋证之急症。李时珍不仅引用此例,而且还把宋代《太平圣惠方》收载的用地麦草(即地肤草)水煎服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也列出来,以确认其治疗淋证的应用,是古代也常用的方法。

地肤得名


地肤入药多以其子,名为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作为药物最早以“地肤子”之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载其“一名地葵”,《名医别录》载“一名地麦”,亦有落帚、扫帚、益明、鸭舌草等名称。“地肤”二字中,“地”喻其贴近土壤、生于荒野的习性;“肤”则关联其药用功效。古人认为皮肤为人体之表,而地肤子擅祛风止痒、清解皮肤湿热,《神农本草经》载其“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本草纲目》亦强调其“祛风止痒”之功,故以“肤”字点明其主治体表之疾的特性,所以,地肤之名既暗含其生长习性,亦隐喻其药效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不同的名字还做了细致解释:地麦,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鸭舌,因其形似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则老,茎可为帚,故有落帚、扫帚之称。综上可见,地肤子的众多之名融合了形态、功效与文化隐喻,成为中医药“名实相应”的典范。

药用历史

《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

“地肤子”最早列入《神农本草经》草木上品,书中记载“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名医别录》载:“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唐代《药性论》

载:“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明代《滇南本草》

载:“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了地肤苗叶的药用:“煎水日服,治手足烦痛,利小便诸淋。”

清代《玉楸药解》

载:“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道地产地


地肤子的产地最早明确的记载见于《名医别录》:“地肤子生荆州平泽及田野。”荆州为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表明早期以长江中游为野生主产区。宋代《本草图经》进一步描述:“今蜀川、关中近地皆有之。”蜀川即四川盆地,关中涵盖陕西中部,可见其分布广。清代《本草崇原》载:“地肤子以齐鲁所产者为胜。”齐鲁即今山东地区,

地肤适应性极强,耐旱耐瘠,古今皆以北方干燥地区为优。因其气候干燥、沙质土壤,所产地肤子果实饱满、色灰绿、药效佳。现代研究表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效成分(如皂苷、黄酮类)积累,成为地肤子道地核心产区。

现代地肤子以山东菏泽、聊城及河南商丘、河北邢台等地栽培产量最大。其中山东菏泽因地势平坦、黄河冲积沙壤土质,所产地肤子颗粒均匀、杂质少,被视为优质产区。河南商丘则因地肤子规模化种植历史久,加工技艺成熟,干品色泽纯正,被多省药材市场列为“地道货”。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盐城沿海滩涂近年通过生态种植模式,利用盐碱地发展地肤子产业,其果实因独特生境富含矿物质成分,逐渐形成“盐地地肤”特色品种。然传统仍以北方沙壤区所产为尊,《中华本草》明确标明:“(地肤子)主产于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销全国各地。”

常见伪品的区分

地肤子临床疗效显著,应用范围广,因而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的代用品和混伪品,它们的性味功效与应用均与地肤子不同,应注意区别使用。

地肤子正品来源和性状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其性状为

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常见伪品的来源和性状

灰菜子

为藜科植物藜的干燥胞果,在华东以及湖南、湖北、贵州、山东等地以作地肤子使用。其性状为:呈钝三角球形,稍压扁,径约1毫米;草绿色至暗绿色,花被紧抱果实,周围无膜质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线5条。种子扁平圆球形,有黑色光泽,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线状花纹。气微,味微苦。

岗松子

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的干燥果实,产于华南及福建、江西,其干燥成熟果实曾在广西误作地肤子药用。其性状为:呈钟形,有小果柄,萼筒直径约2毫米。下部为黄绿色或绿褐色,上部为红棕色,顶部也有5个裂片。但向内卷;萼筒内蒴果己开裂,子房3室,中心有一个细长的宿存花柱。种子往往会脱落,可见种子多数,细小,扁平圆形,红黄色。在放大镜下,圆筒表面有许多小斑点,是油性腺体;质坚硬脆,用手搓之带有特殊香气,味苦涩而又略带辛辣味。

木樨子

为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干燥果实,产于全国各地,其干燥成熟果实曾在四川、云南等地误作地肤子药用。其性状为:荚果呈倒卵形,扁平,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表面灰褐色,具网状花纹。顶端渐尖,呈鸟嘴状,基部常宿存有杯状花萼,有5片披针形的裂片。荚果不开裂,内有1粒浅棕色种子,卵圆形。气微,味微苦。

茺蔚子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实 在部分地区混入地肤子应用。其性状为: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药膳食疗


地肤子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民间也有用其制作药膳食疗品的习俗,具有多种食疗品应用,这些药膳展示了地肤子在中医食疗和临床治疗中的多样化应用。在使用地肤子药膳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病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地肤冬瓜汤

用料组成

地肤子50克,冬瓜500克,花椒、盐、葱、姜各适量。

制服法

将冬瓜洗净,切成方块,地肤子布包,加水适量,共煮至瓜熟,加少许盐、姜、葱、花椒(以轻淡为佳),取出药包,即可食用。用法吃瓜喝汤,每日1次

功效应用

有清热祛湿作用,用于湿热为患之女性阴瘙的辅助治疗

地黄绿豆粥

用料组成

地肤子,黄连各10克,绿豆,金银花各5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服法

地肤子,黄连,金银花洗净,水煎取汁,绿豆洗净后浸泡半天,粳米淘洗干净,将药汁与粳米,绿豆一同煮粥,待粥熟烂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应用

清热祛湿消炎,用于急性乳腺炎的辅助治疗。

地肤子饮

用料组成

地肤子20克,生地50克,蒲公英50克,白藓皮20克,当归20克,丹参2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苦参30克,僵蚕15克,干蟾皮15克,百部15克,白糖30克。

制服法

以上药物洗干净,放入炖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者25分钟,停火,过滤,留汁液,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肿。对扁平疣患者饮用尤佳

地肤子蒸鱼

用料组成

海鱼500克,海带丝50克,地肤子10克,陈皮5克,葱、姜、盐、酱油、味精、淀粉及水各适量。

制服法

海鱼洗净后斜划数刀,用少许盐涂抹;海带丝、陈皮洗净;地肤子加清水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药液,再加水煎煮20分钟,合并药液;葱切碎,姜切丝;将药液、海带丝、陈皮、盐、酱油放入砂锅中,加水淀粉勾芡;将腌好的鱼放入蒸碗中,加入浓汤、葱花、姜丝,大火蒸熟即可,食鱼喝汤。

功效应用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适用于风疹、湿疹、皮肤瘙痒者食用。

五子猪腰子汤

用料组成

猪腰子1个,地肤子10克,蒺藜子10克,覆盆子10克,车前子10克,菟丝子10克。

制服法

猪腰子洗净切片,姜洗净切丝,葱洗净切丝;药材洗净放入绵布袋内;砂锅中加水煎汁,捞起棉布袋丢弃;转小火,放入猪腰子、姜丝、葱丝煮至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应用

益肾固精、提升情趣指数,适合肾虚阳痿、早泄滑精、腰酸胀痛等病症者食用。

综合利用


地肤子,这种曾经遍布田间地头的“野草”,它既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的良药,也是可作为菜蔬食用的野菜,还可制成扫帚用品以及用于庭院美化的盆景,真可谓“一草多用”,今天已成为药材市场和景观绿化市场广受欢迎的“香饽饽”。

做菜蔬用

地肤的嫩茎叶可凉拌或清炒,口感清爽,是春季餐桌上的“绿色宝藏”。人们常常采摘其嫩叶食用,或是将其晒干后泡茶饮用,不仅口感独特,还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做扫帚

地肤果实成熟采收后,其老株可制作扫帚。

做庭院绿化

地肤植株高度介于50至100厘米之间,根部略呈纺锤形,茎部直立,叶片为披针形平面状。花朵为两性或雌性,它们共同组成了疏穗状圆锥状的花序。花被近似球形,颜色淡绿。可制作成盆景或直接种植在庭院里有美化环境的作用。特便是地肤的红叶品种(红叶地肤)更是园林绿化的热门选择,秋叶变红可持续数月,景观效果显著。

地肤其他部位药用

①地肤苗

性味苦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尿通淋,是治疗多种病症的良药。对于赤白痢、泄泻、热淋以及皮肤风热赤肿等症,此外,地肤的苗叶,尚有清表之力,使其在治疗感冒、发热等表证方面也颇有成效。

②地肤根

地肤根,虽然其药用文献相对较少,但据报道,民间有用地肤根来治疗糖尿病并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实践。

药用功效

地肤子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祛风止痒的功效。传统用于湿热淋证、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瘙痒、风疹、湿疮等症。现代研究显示,其含皂苷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作用,常用于泌尿系感染、皮肤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阴道炎等。

配伍应用

1. 地肤子配通草

地肤子、通草性皆苦寒,均有清利湿热,利尿通淋之功,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治疗淋病尿频热痛,小便不利有较好疗效。

2. 地肤子配白鲜皮

地肤子归膀胱经,功能清热止痒,适用于皮肤湿疹搔痒;白鲜皮归脾胃经,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适用于湿热疮痒,或黄水疮,肌肤湿烂,皮肤搔痒等证,二药相须为用,相辅相成,治疗皮肤湿痒,疗效大增,既可内服,又可煎水外洗。

3. 地肤子配黄芩

地肤子补阴,走血分,益阴气泻火盛,苦能燥湿,祛大肠湿热,清利血便。黄芩苦寒,入大肠经,泻热燥湿,泻火解毒,治湿热泻痢,二药相伍,相须为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止痢之效。

4. 地肤子配生地

地肤子苦寒,清热泻火,可用于热盛之目赤肿痛;生地甘苦寒,亦能清热泻火;二药相伍,地肤子偏于清热,走而不守,生地偏于养阴生津,守而不走,用治目赤,疗效大增。

5. 地肤子配阳起石

一补阴一壮阳,相须为用,阴阳俱补,应用于阳痿有效,《本草纲目》曰:“地肤子与阳起石同服治丈夫阳痿不起补气益力。”

6. 地肤子配蛇床子

地肤子性寒,蛇床子性温,二者均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二者配用,寒温相宜,其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作用明显加强。适用于阴部瘙痒、湿疮湿疹、疥癣等,不论寒热皆可使用。

7. 地肤子配菊花

地肤子苦寒可清肝泻火、明目退翳。菊花甘、苦,微寒,有平肝阳,疏散风热,明目作用,二者配伍同用,对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障有较好疗效,能协同作用于眼部,使眼睛红肿消退,视物恢复清晰,减轻患者眼部不适。

化学成分


地肤子的化学成分复杂,包括萜类及其皂苷、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赋予了地肤子多样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降血糖和抗氧化等。这些研究结果为地肤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然而,地肤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指导其临床应用的扩展。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地肤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奥社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样小芽孢癣菌及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50%煎剂用干板挖沟法,对伤寒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抑制过敏作用

地肤子水提物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地肤子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因炎症而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对一些由炎症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调节免疫

地肤子展示出了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能够增强机体对外部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利水消肿

地肤子被广泛用于利尿,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帮助身体排泄多余的水分。

民用偏方

地肤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肤子民用偏方,但使用前建议咨询专业医师,确保安全有效。

1. 治疗阴虚血亏、小便不利

地肤子5克,熟地黄50克,生龟板、生杭芍各25克,水煎,去渣,温服。

2. 治疗阳虚气弱、小便不利

地肤子3克,党参12克,威灵仙4.5克,麦冬18克,水煎,去渣,温服。

3. 治疗疝气

先将地肤子炒香,然后研成粉末,每次5克,用温酒送服。

4. 治疗风热赤眼

地肤子10克,生地黄150克,混合,水煎去渣,温水送服,分3次喝完。

5. 治疗湿疹、痒疹

地肤子15克,白鲜皮9克,川萆薢12克,苦参、野菊花各9克,生地12克,赤芍、当归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6. 治疗肾炎水肿

地肤子10克,浮萍8克,木贼草5克,桑白皮10克,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

7. 治疗皮肤瘙痒

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各 10g,水煎服,一天 2~3 次。如果是外用,那么三味药各 15g,同时还可以再加上黄柏 20g,把四味药放在一起煮水外洗或打粉外涂。

8. 治痔疾

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为散,每服5克,用陈粟米饮调下,每日2次。

9. 治疗阴囊湿痒

地肤子、蛇床子、苦参、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

10. 治疗皮肤湿疮及风湿性关节炎

地肤子煎汤熏洗患处。

11. 治疗疮痈

地肤子与莱菔子各一两,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

12. 治疗肢体疣目

地肤子与白矾等分,煎汤频洗。

使用注意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内无湿热、小便过多者禁用;

3.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口服煎剂后出现荨麻疹、口唇肿胀等过敏症状,需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兰秀燕 梁奇 梅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