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将至 见证《焚香记》冲“梅”淬火时刻的华彩
发布时间:2025-05-16 10:40 浏览量:2
乌鲁木齐晚报特派上海全媒体记者王畅彤
5月15日9时,上海宛平剧院内,暖色的灯光营造出温柔而庄重的艺术氛围,松香的气息与紧张的空气交织弥漫。距离秦腔《焚香记》登台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演出仅剩1天。
“我们要让全国观众看到,秦腔在新疆不仅扎下了根,而且传承得精彩。”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盯着舞台说道。
5月15日,在上海宛平剧院,秦腔《焚香记》进行最后一场排练。记者王畅彤摄
从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到上海,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是本届梅花奖终评活动中距离最远的院团,而此刻,却是新疆距离“梅花奖”最近的时刻。 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焚香记》主演李敏被大家给予厚望,16日晚,她将通过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向中国戏剧最高荣誉发起冲击。
正所谓千锤百炼方成钢,记者随团赴沪,此时目光所及,《焚香记》正迎来冲“梅”前最后的淬火——
5月15日,在上海宛平剧院,秦腔《焚香记》进行最后一场排练,主演李敏正在妆造。记者王畅彤摄
舞台上:光影照耀有讲究
10时,舞台的大幕已经拉开,舞台上工作人员正忙着为道具的摆放定点。
“灯光!注意,这里的光在向这个位置调整一点。”顺着剧目主创、一级导演何红星激光笔的位置,灯光师将聚光灯下的位置略微平移数厘米。 平日里的何红星温和而幽默,但舞台前的他严肃而认真,这源于一份几十年来对秦腔艺术的尊重。
“秦腔艺术的传承要靠年轻一代,我们老一代人现在做的就是尽全力的托举,希望他们能走到更远,飞得更高。”何红星将自己的希冀化作对导演工作的严谨,即使是细微的调整,他都非常在意,力求呈现出作品最好的一面。
特别是对于《焚香记》来说更是如此,这部脱胎于明代传奇的作品,讲述了痴情女子敫桂英与负心书生王魁的爱恨纠葛,因为故事经典广为流传,也正因为经典,想要演出精彩要每一分每一毫的认真。
这几日,无论是演员排练还是舞美调整,灯光设计杨越一直“熬”在现场,他说:“《焚香记》每一折的情感皆有不同,就需要冷暖不同的灯光去反映,我们此前排练的乌鲁木齐京剧院和上海宛平剧院舞台虽基本相同,但也一些差别,所以灯光调整也像穿衣戴帽,要调出恰到好处的效果,为演出添彩。”
化妆间:衣袖粉墨皆传承
11时,演员们正在后台整理服饰,剧团舞美队队长刘静和同事们把一件件戏服从箱中轻轻拿出放好,用熨斗抚平上面的褶皱。
“《焚香记》中敫桂英从青楼女子到王魁妻子再到鬼魂身份发生多次大的变化,因此有6套不同的戏服来表现人物状态,每一件都是剧情的重要表现形象,因此不能马虎。”和记者说着这些的时候,刘静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今天排练结束后,我们会把这些道具全部再整理一遍,也让它们处于最佳状态。”刘静说。
距离道具间不远,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王露、田香两位正在擦拭发饰,在剧中,她们饰演敫桂英的丫鬟,虽然是配角,也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
田香说:“我们这次专门准备了新的戏鞋,因为之前的鞋排练中已经磨破了,也是希望拿出最佳的状态,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
打开演员们的道具箱,除了戏服、首饰等道具还有各类油彩,所谓粉墨登台说的就是演员化妆用的粉末和颜料。
演员先进行的面部化妆,行话叫做拍彩,也就是打粉底纠正脸色。“生”“旦”面部妆容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王露说:“抹彩、勾脸,旦角演员还要梳大头、贴片子,男性角色的演员要勒头、吊眉等,再到衣箱那里打衣、系裙子、系大带,还要再到盔箱戴盔头,再到衣箱穿外面的蟒袍、开氅或官衣等。需要戴髯口(胡子)的还要到盔箱戴好髯口,这个过程都有讲究,也是传承,每一个环节都马不得虎。”
乐池里:乐队合鸣的“声波革命”
和传统的戏曲演出不同,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焚香记》采用了秦腔乐队与交响乐团协同的方式,在音乐上进行创新,带来更好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为演出增添了难度。
12时,乐池中梧桐木打造的板胡清脆敞亮,富有传统秦腔的韵律,而配合铜管乐器的演奏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于颖龙告诉记者,为了呈现高品质的文艺精品,除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众实力演员与李敏搭戏外,还得到了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交响乐团作为音乐部分的支持,因此《焚香记》也可谓是多家文艺院团集体创作的匠心传承。
回忆在乌鲁木齐的联排现场所感受到的震撼。在上海宛平剧院闭目聆听,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的融合无论听到第几次依然直抵人心,激昂高亢的秦韵与交响乐的磅礴气势相互交织,碰撞出别具一格的视听效果。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二级演奏员王拓说:“我们这一次首次用管弦乐队与传统乐队相融合,包括戏曲的三大件来组成。使得剧目的音乐与唱腔更加宏大和细腻,伸缩性特别强,而且音乐的张力特别大。音响效果使得观众容易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能给整部剧增光添彩。”
正式演出前最后的排练,多样的器乐合奏愈发默契,旋律中既有天山雪水的清冽,又融入沙漠热风的炽烈。多种风格乐器的融合,亦暗合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之感。
正如在此前《焚香记》艺术导赏中何红星所说,音乐也是秦腔《焚香记》的一大亮点,相信会让现场观众得到更好的艺术体验。
灯光下:主角们即将交出最终答卷
一上午的排练后,稍事休息,下午的排练正式开始。灯光、道具、化妆、服饰各环节协同,这是正式演出的模拟,也是《焚香记》最后的淬火。
舞台上,主演李敏水袖翻飞,台步稳健;唱腔时而用气声带动情感悲凉婉转,时而高亢嘹亮动人心魄。整个联排过程,各环节配合默契,行云流水。
走下舞台,《焚香记》王魁扮演者王鑫信心坚定,他说:“这次《焚香记》我和李敏演对手戏,剧中我们二人都进入了剧中人物的感情状态,从眼神的变化、语气的变化来不停地去刺激对方,特别是李敏在唱那些特别悲伤的情绪的时候,我要狠下心来拒绝她,当观众和李敏共情,情绪就直达一个高点,用情绪的冲突来塑造人物,从视觉和听觉都带给人很大的冲击。”
21时30分许,最后一次全剧联排在掌声中结束。演员退场,灯光关闭。化妆间里李敏一点点卸去铅华粉饰,从敫桂英再次回到李敏。李敏说:“今日能立于聚光灯下,全赖众人托举之力,未来必当以萤火之光,报皓月之辉。”
窗外,上海的夜色已浓,街上霓虹璀璨,剧场与全体演职人员静待舞台的检验,当古老的秦腔遇上年轻的新疆传承者,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即将在梅花奖终评的舞台上交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