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惊世发现:昆仑山北麓最大墓群,藏着且末国千年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18 16:21  浏览量:1

1985年的盛夏,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热风卷着沙砾,扑打在新疆考古队队员的脸上。阿合买提·热西提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目光落在且末县以西5公里的一片台地上。这里是扎滚鲁克村的边缘,绿洲与戈壁在此骤然分界,当地人称之为“吐祖鲁克喀西”——意为盐碱遍布的地方。谁也不曾想到,这片被村民用来挖盐的寻常土地下,沉睡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

扎滚鲁克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考古文献中是在1930年。当时一位瑞典探险家偶然途经此地,在台地边缘发现了暴露的木棺残片和散落的陶片,但限于条件,仅做了简单记录便匆匆离去。此后半个多世纪,这片古墓群在流沙与烈日的守护下,继续着它的千年沉睡,直到1985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的到来,才正式拉开它的神秘面纱。

“当时地表能看到不少隆起的土丘,排列得很有规律,不像自然形成的。”参与第一次发掘的何德修后来回忆道。考古队的探铲刚插进土中不足半米,就触到了坚硬的木质结构。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清理出的墓口照进墓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具保存完好的干尸静静躺在其中,身上的毛织衣物虽已褪色,却依然能看出清晰的纹理。这一年的发掘,他们共清理了5座墓葬,出土3具完整古尸和一批陶器、木器,初步判断这片墓群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扎滚鲁克一号墓地M24墓室

真正的重大发现发生在1996年的第三次发掘。当时考古队在墓群西南区发现了一座编号为M24的墓葬,其规模远超此前发现的任何一座。墓口呈二层台式,东北朝向,单墓道延伸至墓室,这种“单墓道长方形棚架墓”是当地特有的墓葬形制。当队员们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墓室顶部的盐碱土层时,发现墓室四壁经过特殊的盐碱水处理,硬度堪比砖石,这也是墓葬得以完好保存的关键所在。

墓室开启的瞬间,连见惯了文物的老考古队员都为之震撼。墓内并非单具遗体,而是14具排列有序的干尸,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显然是一个完整的家族丛葬。他们大多呈仰身屈肢状,双手交叠于胸前,仿佛只是陷入了沉睡。其中一具女性干尸保存尤为完好,头发乌黑,眉毛清晰可辨,脸上还残留着淡淡的彩绘痕迹,衣物上的刺绣图案色泽依旧鲜艳。随葬品摆满了墓室四周,陶制的炊具、木质的工具、铜铁质地的饰品,甚至还有完整的殉牲骨骼,生动再现了这个家族生前的生活场景。

M24号墓的发现,让扎滚鲁克古墓群一夜成名。经碳十四测定,这座墓葬距今约2600年,属于且末国鼎盛时期的遗存。墓中出土的14具干尸,是当时中国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完好、人数最多的家族丛葬干尸群,2001年更是以“最多家族丛葬干尸陈列室”的身份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部门特意为M24号墓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在干尸周围设置了玻璃护罩,避免它们因环境变化而风化受损。

如果说干尸是扎滚鲁克的“活历史”,那么出土的文物则为这段历史配上了生动的注脚。在众多文物中,两件胡杨木制成的乐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们就是中国考古界寻觅已久的竖箜篌。在此之前,竖箜篌只在文献中有记载,从未发现过实物。这两件箜篌有着椭圆的音箱、细长的弦杆和圆圆的音孔,虽历经千年,木质结构依然完好,轻轻敲击音箱,还能发出低沉的共鸣。经考证,它们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竖箜篌实物,彻底填补了音乐考古史上的空白。

在出土的织物中,一件“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尤为引人注目。这件丝织品质地细腻,纹样精美,显然并非西域本土产物,而是来自中原地区。这一发现印证了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前,且末国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原存在文化交流。此外,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毛织品,其中一件鸟纹刺绣织物,以红色为底,用褐色丝线绣出展翅的飞鸟,针法娴熟,形象生动,展现了古代且末人高超的纺织技艺。

一把用红柳削制扇把、原色毛布缝制扇面的扇子,更是颠覆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用品的认知。这把扇子长约50厘米,扇面略显粗糙,却保存完好,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扇子实物,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扇”。它的出现,让我们得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且末人,在炎热的夏日里,摇着这样的扇子纳凉的生活场景。而三件刻有双蛇纹的骨板,蛇眼与蛇嘴的刻画简洁传神,充满了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为研究古代且末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

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南区墓葬全景

鸟纹木盒

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队员逐渐厘清了扎滚鲁克古墓群的整体格局。这片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墓葬群,分为五个区域,近千座墓葬,其年代上限可追溯至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下限则延续到魏晋,跨越了整整1500年。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差异,考古学家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时期的先且末国阶段,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出土文物以彩陶器和简单木器为主;第二阶段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且末国阶段,是墓群的主体,出现了长方形棚架墓,流行多人合葬和丛葬,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铜铁器、毛纺织品等;第三阶段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墓葬形制更加多样,出现了洞室墓,随葬品中出现了棉布、玻璃杯等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产物,葬式也逐渐变为单人或双人合葬,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扎滚鲁克古墓群的发现,不仅让消失的且末国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更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区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墓中儿童牙齿的研究,考古学家发现古代且末儿童存在食物成人化的倾向,这可能与当地的社会分工和生存环境有关;而对儿童头骨的研究,则揭示了这一人群的生长发育模式和健康状况。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拼凑出古代且末人的生活图景。

然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盗掘的威胁。2003年7月,扎滚鲁克古墓的看护员发现M24号墓的房顶被挖开,部分干尸遭到破坏,衣物和饰物被盗。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此前40天内已有9座古墓被盗。案件发生后,且末县文管所的干部们在戈壁滩上搭起帐篷,24小时守护古墓,自治区文物管理局也紧急制定保护措施,加强了安防力量。如今,走进扎滚鲁克古墓群保护区,新建的保护棚、接待大厅和文物展示区一应俱全,铁丝围栏将整个墓群保护起来,看护管理用房里的监控屏幕实时监测着每一个角落,让这些千年遗存得以安心沉睡。

从1930年的偶然发现,到1985年开始的系统性发掘;从M24号墓的震撼面世,到竖箜篌填补考古空白;从面临盗掘威胁,到如今的全面保护,扎滚鲁克古墓群的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者的坚守。当夕阳西下,昆仑山的剪影倒映在墓群的台地上,那些沉默的干尸、精美的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古代且末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诉说着丝绸之路的千年繁华。

2001年6月25日,扎滚鲁克古墓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的陈列室里,那具保存完好的“千年美女”干尸静静伫立,旁边的竖箜篌仿佛还能奏响古老的旋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于此,透过玻璃护罩,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隔空对话。扎滚鲁克,这个昆仑山下的千年墓群,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西域文明的璀璨与厚重,诉说着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悠久历史。

文章部分图片信息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