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伙逆袭,做小产品年销过亿,反内卷成行业第一
发布时间:2025-11-18 10:32 浏览量:1
一款设计简洁的磁吸手机支架,吸力有多强?在一个视频中,只见两个磁吸支架吸在车前盖上,一个男生用力拉着支架,汽车竟然慢慢动了。
这是田文公司自主研发的又一个爆款。在中国市场上,它的售价是几十元人民币,漂洋过海后,在国外能卖到20多美金,上架一年已经卖出了500多万支。
从DVD机壳到手机外壳,再到电子烟配件,田文前半生的创业,紧紧地跟随着产业浪潮,浪起时他被推上高点,浪落时又险些被拍碎在沙滩上。
“以前,我们的生意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给你订单,你就能活;不给你,你就面临倒闭和裁员。很不踏实。”而现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手机支架通过1688等平台在全球热销,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国外市场已经占到了70%,登上1688细分类目TOP1。
潮水的方向
田文的创业故事始于世纪之交的东莞。20岁那年,这位来自湖北仙桃、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年轻人,在东莞的一家台资企业的仓库里做管理员。没多久,他又从仓库转到了工程部,成了一名技术学徒,研究当时国内技术相对落后的电脑机箱散热风扇。
彼时,深圳的手机配件产业正处于野蛮生长的萌芽期。无数渴望自立门户的老板,四处从厂里“挖”懂技术的人。2002年,拥有技术的田文被一位老板请去,直接当上了厂长。
但“厂长”身份并没有拴住他。他看着老板在档口间穿梭,“轻松”就能揽回订单,一种“这事儿我也能干”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那会儿家里条件不算很好”,他的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想早点创业。
2004年,田文辞职创业,将目光转向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DVD和CD机。他在市场上接单,找工厂加工,再销售出去。生意好得出奇,一个月高的时候能赚上万元。这笔收入让他初尝了创业的甜头。
然而,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DVD、CD机、MP3……这些产品属于同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时代。当时代落幕,相关的工厂便成片地倒下,田文的业务自然也撑不住了。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手机的需求急剧增长,“山寨机”产量激增,很多工厂也迎来了新机会。2006年到2008年,嗅到手机壳料的商机后,田文切入了手机壳料加工的赛道。当时,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做手机壳料生意,利润很高,一年能赚两三百万元。
可财富的背后是极度的不稳定。“订单一旦断供,工人的工资、工厂的房租水电,每一笔都是沉重的压力。”更脆弱的是当时草莽的合作模式。“那时候的创业者都很有闯劲,大家吃个饭、喝个酒,觉得志同道合,口头上说一下就合伙开干了,根本没有什么正规的股份协议。”这种江湖义气式的合作,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分钱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
这些经历让田文意识到规范化的重要性。2010年,他和几个股东正式签订股份协议,成立了“众一通泰”公司。之后公司分拆,他与另外两位股东成立了“众鑫通泰”,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从顶峰到危机
从2010年到2013年,功能机的黄金时代抵达顶峰。市场需求大到“只要你能生产出来,就有人要”。他们的工厂年销售额从2000万元一路飙升至接近8000万元。即便如此,在藏龙卧虎的行业里,他们也自认只是“小虾米”。
但2013年,智能手机时代呼啸而至,功能机市场遭遇了断崖式的崩塌。田文工厂的销售额从8000多万元直接腰斩。整个深圳的功能机供应链哀鸿遍野。“裁员、转型……能转过来的就活下来,转不过来的就直接倒闭了。”
那是田文创业以来最难熬的时期。因为下游客户倒闭,他至今还有500万元的货款未能收回。“他们可以一走了之,但我还要活下去,供应商的货款、工人的工资、工厂的房租,一分钱都不能少。”
为了自救,工厂开始寻找一切需要外壳的产品,接触到了电子烟外壳。当时,一个做电子烟的大客户,一年的订单就将近6000多万元,这笔订单救活了整个工厂。
然而,“劫后余生”的田文却感到了更深层次的不安。从DVD到功能机,再到电子烟,每一次转型都是被动的。“业务的维系靠的是在KTV、酒桌和洗脚城里堆起来的应酬。这种感觉非常没有安全感。”
他自己决定去寻找新的路子,在一次股东会上郑重提出:“我们必须要做自己的产品,要有自己的东西。”
意外的爆款
田文选择的第一个自主产品是GPS跟踪器。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在全国各地参加展会。但市场反馈并不理想。一套零售价七八百元的GPS在展会上问津者寥寥。
失落之际,田文迎来了转折点。当时,iPhone 5已经普及,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开车时手机总得有个地方放。“我们自己做了一款手机支架,把公司名字和电话印在上面,当赠品免费送。”
于是,一款夹在汽车出风口上的卡通造型手机支架就这样诞生了。
2015年,工厂做的第一批5000个手机支架陆续送出去了3000个。在展会上,一个来自长沙、做电商的小伙子,径直走到他的展位前,拿起支架说:“这个产品可以在网上卖,上聚划算一天能卖两万个。”
田文当时根本不信。“我心想我的5000个送都送不完,你还想卖两万个?”他以为对方只是想要几个赠品,便随手给了他几个。没想到,几天后,对方真的发来了两万个的订单。之后,这款卡通支架被那个长沙小伙做成了持续两年的爆款,总共卖出了七八十万个。
与此同时,田文寄予厚望的GPS业务却举步维艰。2G信号的不稳定导致售后问题频发,扯皮不断。考虑到卖支架虽然单价便宜,但几乎没有售后,2016年,田文果断放弃GPS,专心做起了手机支架,为电商老板供货。
当时那款手机支架采购价为十多元,在天猫上卖39.8元,利润丰厚。田文很震惊,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有淘宝、天猫这种电商平台。之后,他专程跑到杭州参加了阿里巴巴“小企业大梦想”的培训班,果断注册了1688诚信通网店,并在之后两年,把所有能开的平台都开了店,还招募了一个电商团队。
但招来的运营都是“半桶水”,钱花了不少,效果全无。那两年,因为是门外汉,他亏了300多万元。
这也逼着田文亲自上阵。2019年,他四处求教,拜访了许多电商老师,被问道:“作为一个工厂老板,你首先要明确定位。你是想做零售去跟你的客户抢生意,还是想发挥你的优势,做好供应链?”
这句话让田文瞬间茅塞顿开。他的优势,在于十多年沉淀下来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而不是线上的零售运营。
同年,他收缩零售战线,重心转向To B的1688平台。这之后,他紧跟着1688平台的节奏,从SKA一路做到超级工厂。
定位清晰后,他加快了产品创新的步伐。从最早的卡通支架,到龙猫造型的爆款,再到带人体感应自动开合的无线充支架,他不断推出新品。其中一款鼠标外形设计的桌面塑胶支架,累计销量突破千万个。
创新,拿下第一
在行业里,价格战的硝烟从未散去,“内卷”是悬在每个老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田文“不想卷入低价竞争”。
2024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兴起,传统支架无法适配新场景。考虑到驾车时支架吸得不牢固,手机稳定性不佳的问题,田文和团队决定研究一款吸盘磁吸手机支架,借助AI挖款,从海外电商平台的差评里,寻找用户痛点和机会。这款产品的核心难点,在于解决一个物理上的矛盾:既要吸得异常牢固,又要能让用户方便取下来。
田文和他的团队花了将近6个月时间,改了39次技术方案,不断调整参数,经过300次跌落测试,最终做出采用磁吸加拨片真空抽压设计的新品,能“咔嚓”一下吸上,又能轻松取下的支架,能放在桌上、汽车上,在浴室、厨房、餐桌等多场景,“只要是光面的地方都可以吸”。
为了验证吸力,他们拍了一个视频:用两个支架吸在一辆汽车的车头上,一个男生拉支架,竟然成功地将整辆车拉动。视频一出,产品瞬间引爆,38天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单月出货140多万支。“去年11月上线时,整个平台上都没有同类产品。一年时间,单品出货量已接近500万支。”
对核心产品,他坚持控价,维护渠道的利润空间。反内卷竞争下,“这款产品不仅在国内的1688等上热销,也在国外成为爆款。在美国能卖到20多美元。”
随着这款产品爆发,公司的销售额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1688平台手机支架这个垂直品类里,他们已经做到了第一。手机支架业务的年销售额,从2019年独立核算时的几百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8000多万元,今年冲刺2亿元。
在确定性中反内卷
除了产品创新,田文还做了一件很多同行不愿意做的“麻烦事”——轻定制。从2022年开始,他推出了“免费定制,28分钟出图,72小时发货”的服务。
一开始,这个业务是亏本的,但他认定了这件事的价值,“便坚持投入”。他把轻定制服务融入整个生产流程,设立了专门的车间和产线,做到“哪怕只定一个,也能生产”。
随着订单量上涨,三年来,这条轻定制产线累计服务了近6万家客户,一件代发客户近7000家,企业将那些被忽略的繁琐“小订单”,最终汇集成了一项规模化的业务板块,利润甚至比现货还高。
而这项轻定制能力,如今也成了他们1688超级工厂的优势,是服务跨境电商客户的核心优势。那些需要贴条码、入指定仓的繁琐需求,都能一站式搞定。
进入2024年,AI的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田文也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论:他们用AI工具分析竞品的差评,提炼出用户真实的使用痛点和未被满足的场景需求;然后,他和团队去浏览大量的海外优秀设计产品,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最后,将AI提炼的用户需求、海外的设计理念,以及自己团队对行业技术的理解和经验,三者结合,共同生成一个清晰的产品设计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团队再进行人工的迭代和优化。
通过这个方法,他们最近设计出了一款全新的产品,预计明年1月上市。“这是一款行业里从未有过的产品。”田文透露,“它不仅解决了支架的基本功能,还能提供情绪价值,让你解压,在使用时有满满的仪式感。”
如今,手机配件产业的潮水仍在奔涌,但方向已然开始改变。除了极致的成本控制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越来越多像田文一样的人,开始选择另一条更艰难也更长远的路——走研发的道路。
回首17年的创业路,田文将核心归结为“韧劲”“洞察力”和“执行力”。自从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他真切感受到人生多了份掌控感。“我能自主把控生意节奏,不再为了承接业务而被动奔波,拥有更多时间静心研究产品,做好产品。”这种由内而生的笃定,让他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