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多措并举推进农药行业绿色转型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16 10:24  浏览量:2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以“绿色农业”为导向,围绕农药减量增效、科学使用、废弃物回收等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严格监管、生态循环等举措,推动农药行业向安全、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正值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武都区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作业,通过“一喷三防”技术(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杀虫剂、杀菌剂与叶面肥的精准喷洒。例如,在鱼龙镇、马营镇等小麦主产区,无人机每小时可完成200余亩作业,效率达人工的50倍,既降低农药浪费,又避免人工喷洒不均匀的问题。针对地形复杂区域,武都区采取“无人机+人工”结合模式,确保防治无死角。同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科学配药,免费发放己唑醇、吡虫啉等高效低毒药剂,从源头减少农药滥用风险。

为净化农资市场,武都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农药经营许可、限制农药销售及过期产品处理。2025年4月,全区共检查农资门店72家,查扣过期种子60余袋,取缔无证摊点2个,并发放《农药管理条例》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严防假劣农药流入农田。此外,针对中药材种植区,武都区常态化开展限制农药专项检查,严格管控甲拌磷等23种高毒农药使用,并通过田间调查和农户宣传,引导种植户转向生物农药等绿色替代品。

武都区积极响应“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并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石门镇下白杨村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生态有机肥施用,显著提升果蔬品质,实现农药减量30%。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全区建成5个秸秆收储运网点和多个农膜回收点,通过“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推动农药包装、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超85%。安化镇双庙村农户通过交售废旧农膜获得额外收入,既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专题培训会、田间课堂等形式,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2024年,区农技中心组织100余名种植大户、农资经销商参与耕地质量保护培训,重点讲解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规范及污染防控措施,强化生产者环保意识。政策层面,区政府出台秸秆还田、农膜回收等补贴政策,激励农户和企业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全民参与”的绿色治理格局。

未来,武都区将持续优化农药行业管理体系,深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链条治理模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技术,并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网络,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贡献武都经验。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赵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