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冬季补光时间与科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5-11-15 05:54  浏览量:2

草莓作为典型的喜光作物,其生长发育、花芽分化、果实膨大及品质形成均依赖充足的光照。冬季光照时间短、强度弱,且常伴随雨雪、雾霾等寡照天气,易导致大棚草莓出现花芽分化延迟、坐果率下降、果实着色不均、甜度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种植效益。因此,科学掌握冬季大棚草莓的补光时机与方法,成为保障草莓冬季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将从补光核心作用切入,系统阐述冬季大棚草莓的最佳补光时机,详解具体补光方法,同时明确补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草莓种植户提供可落地的技术指导。

一、大棚草莓冬季补光的核心作用:为何必须重视补光

在探讨补光时机与方法前,需先明确冬季补光对大棚草莓的必要性——并非“可补可不补”,而是“必须科学补”,其核心作用集中在三个关键生长阶段,直接关联草莓的产量与品质。

一是促进花芽分化。草莓花芽分化需要“短日照、低夜温”的协同条件,但冬季若光照强度不足(日均光照强度低于2万勒克斯),即使满足温度条件,花芽分化也会受阻,出现花芽数量少、分化进程慢的问题,后续坐果量直接减少;补光可补充光照强度,确保花芽分化整齐、饱满,为高产奠定基础。

二是提高坐果率与果实发育质量。草莓开花期需充足光照促进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光照不足会导致花粉活力下降、授粉受精不良,出现落花、落果、畸形果增多的情况;果实膨大期光照不足则会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草莓积累的碳水化合物减少,导致果实小、成熟慢,且着色(依赖光照诱导花青素合成)不均,商品性大幅降低。

三是增强植株抗逆性。冬季低温寡照环境下,草莓植株光合作用弱,自身养分积累不足,抗寒、抗病能力会显著下降,易感染灰霉病、白粉病,且低温冻害风险升高;通过科学补光,可提升植株光合产物积累量,增强植株长势,减少病虫害发生与低温伤害,保障植株稳定生长。

二、大棚草莓冬季补光的最佳时机:精准把控“三个关键阶段+两类特殊天气”

大棚草莓冬季补光并非“全周期持续补”,需结合草莓生长阶段的光照需求,以及冬季天气特点,精准把控补光时机,既避免能源浪费,又确保补光效果最大化。总体而言,补光时机可分为“三个关键生长阶段”与“两类特殊天气”,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一)按生长阶段划分:聚焦“花芽分化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着色期”

这三个阶段是草莓对光照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补光效益最高的阶段,需优先保障补光,具体时间节点与补光必要性如下:

1. 花芽分化期:定植后15-30天,日均补光1-2小时

草莓花芽分化通常在定植后15-30天启动(北方地区多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南方地区多为11月中下旬),此阶段若冬季光照时间已缩短至每日8小时以下,或光照强度低于2万勒克斯,需立即启动补光。此时补光的核心目标是“保障花芽分化质量”,无需长时间补光,仅需在自然光照结束后补充1-2小时,即可满足花芽分化对光照的最低需求,避免花芽分化延迟或不整齐。

2. 开花坐果期:初花期至盛果初期,每日补光2-3小时

草莓初花期多始于12月上旬(北方)至12月下旬(南方),盛果初期集中在1月至2月,此阶段是补光的“关键窗口期”。一方面,开花期需光照促进授粉,若光照不足,落花率可升高20%-30%;另一方面,坐果后果实开始初步发育,需光合产物支撑,若光照不足,畸形果率会显著上升。因此,此阶段需每日补光2-3小时,若遇连续寡照天气,可适当延长至3-4小时,确保日均光照总时长达到10-12小时,光照强度维持在3万-4万勒克斯。

3. 果实膨大着色期:果实黄豆大小至成熟前,每日补光2-3小时

草莓果实从黄豆大小发育至成熟,需15-20天(冬季低温环境下可延长至25天左右),此阶段是草莓积累糖分、形成色泽的关键时期,对光照的需求仅次于开花坐果期。若光照不足,果实膨大速度减慢,成熟时间推迟5-7天,且花青素合成受阻,果实会出现“青头”“着色不均”现象,甜度降低1-2个百分点。因此,此阶段需每日补光2-3小时,确保光照强度不低于3万勒克斯,日均光照总时长10小时以上,助力果实膨大与品质提升。

(二)按天气情况划分:针对“连续寡照、光照强度不足”两类场景

冬季天气多变,即使处于非核心生长阶段,若出现以下两类天气,也需及时补光,避免植株“缺光胁迫”:

- 连续寡照天气:当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雨雪、雾霾、阴天(自然光照强度低于1.5万勒克斯,每日自然光照时长不足6小时)时,无论草莓处于哪个生长阶段,均需启动补光,每日补光3-4小时,且补光强度需适当提升至4万勒克斯左右,缓解植株因长期缺光导致的长势衰弱、叶片发黄问题,避免后续生长受不可逆影响。

- 短时弱光天气:若单日为阴天或多云,自然光照强度在1.5万-2.5万勒克斯之间,且草莓处于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需补充1-2小时光照;若处于开花坐果期,则需补充2小时光照,弥补当日光照强度不足的问题,确保植株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三、大棚草莓冬季补光的科学方法:从“光源选择、安装方式、补光参数、操作技巧”四方面落地

补光效果不仅取决于时机,更依赖科学的补光方法——若光源选错、安装不当,即使补光时间足够,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灼伤植株、浪费能源。因此,需从“光源选择、安装方式、补光参数、操作技巧”四个核心维度,规范补光操作,具体方法如下:

(一)光源选择:优先选“高光效、低能耗、适配草莓需求”的光源

草莓光合作用对“红光、蓝光”的吸收效率最高(红光占比50%-60%,蓝光占比20%-30%),且冬季大棚内温度较低,需避免光源释放过多热量(防止棚内温度波动过大),同时兼顾能耗成本(冬季补光周期长,低能耗光源可降低种植成本)。综合来看,推荐优先选择以下两类光源,避免使用白炽灯、普通荧光灯(能效低、光谱不适配):

1. LED补光灯:首选光源,适配性最强

LED补光灯具有“光谱可调、能耗低、热量少、寿命长”的优势,可根据草莓不同生长阶段调整红光与蓝光的比例,精准匹配草莓光照需求,是目前大棚草莓冬季补光的首选光源。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 光谱比例:花芽分化期,选择“红光:蓝光=7:3”的光谱,促进花芽分化;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着色期,选择“红光:蓝光=6:4”的光谱,兼顾授粉、果实发育与着色需求。

- 功率选择:单灯功率以20-30瓦为宜,若大棚跨度在6-8米,每亩大棚需安装80-100盏,确保整体补光强度达到3万-4万勒克斯;若大棚跨度较小(4-5米),每亩安装60-80盏即可。

- 优势:能耗仅为普通荧光灯的1/3、白炽灯的1/5,寿命可达2万-3万小时,且工作时表面温度低(仅30-40℃),不会灼伤草莓叶片与果实,适合冬季长时间补光。

2. 植物生长专用荧光灯:次选光源,成本较低

若种植户预算有限,可选择植物生长专用荧光灯(非普通家用荧光灯),其光谱中红光与蓝光占比约为6:4,可满足草莓基本光照需求,且成本低于LED补光灯,适合小规模大棚使用。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 规格选择:优先选T5型植物荧光灯,单灯功率18-24瓦,光效比T8型更高;每亩大棚需安装120-150盏,确保补光强度达到3万勒克斯左右。

- 注意事项:植物荧光灯寿命较短(约8000-10000小时),使用1年后需更换,避免光效下降;且工作时会释放少量热量,安装时需与植株保持足够距离,防止灼伤。

(二)光源安装方式:确保“光照均匀、覆盖全面,不灼伤植株”

光源安装方式直接影响大棚内光照的均匀度——若安装过密、过高或过低,会导致部分区域光照过强(灼伤植株)、部分区域光照不足(补光无效),因此需严格按照以下标准安装:

1. 安装高度:根据光源类型与功率调整,核心是“离植株顶部30-50厘米”

- LED补光灯(20-30瓦):安装高度为离草莓植株顶部40-50厘米,若功率为30-40瓦,可适当升高至50-60厘米,避免光照过强灼伤叶片;

- 植物荧光灯(18-24瓦):安装高度为离草莓植株顶部30-40厘米,因荧光灯光效较低,距离过远会导致光照强度不足,距离过近则易灼伤叶片。

2. 安装密度:按“均匀排布、覆盖行间”原则,避免出现光照死角

- 按大棚跨度排布:若大棚跨度为6米,可沿大棚长度方向,每1.5米设置1排补光灯,每排补光灯间距1.2-1.5米,确保灯光覆盖所有草莓行间,无明显光照死角;

- 按植株行数排布:若草莓按“行距40-50厘米”定植,可在每两行草莓中间设置1排补光灯,确保每株草莓均能接收到均匀光照,避免“边行植株光照足、中间植株光照缺”的问题。

3. 安装角度:LED灯垂直安装,荧光灯轻微倾斜,提升光照利用率

- LED补光灯:直接垂直悬挂于大棚顶部(通过钢丝绳或支架固定),因其光照角度较广(通常为120°-150°),垂直安装可确保光照均匀覆盖植株冠层;

- 植物荧光灯:轻微向草莓植株方向倾斜15°-20°,因其光照角度较窄(约80°-100°),倾斜安装可减少光照浪费,提升植株冠层的光照接收量。

(三)补光参数:明确“补光时间、补光强度”,避免“过度补光”

补光并非“时间越长越好、强度越高越好”——过度补光会导致植株光合作用“疲劳”,反而降低光合效率,还会增加能耗成本;补光不足则无法达到效果。因此,需根据草莓生长阶段与天气情况,精准设定补光参数:

1. 补光时间:优先“晨昏补光”,避免与自然光照重叠浪费

冬季自然光照时间短,补光时间建议选择“自然光照开始前1小时+自然光照结束后1-2小时”,或“自然光照结束后连续补光2-3小时”,不建议在自然光照最强的正午补光(此时植株光合作用已饱和,补光无效,还可能因光照过强导致叶片失水)。

- 常规天气(自然光照时长6-8小时):花芽分化期,每日补光1-2小时(自然光照结束后补1-2小时);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着色期,每日补光2-3小时(自然光照结束后补2-3小时);

- 连续寡照天气(自然光照时长不足6小时):无论哪个生长阶段,每日补光3-4小时,可分两段补光(自然光照开始前1小时+结束后2-3小时),避免单次补光时间过长。

2. 补光强度:按生长阶段调整,维持“3万-4万勒克斯”核心区间

补光强度需通过“光照计”实时监测(种植户可配备便携式光照计,每日在草莓冠层高度测量),确保符合以下标准:

- 花芽分化期:补光强度2万-3万勒克斯,无需过高,避免光照过强抑制花芽分化;

- 开花坐果期:补光强度3万-4万勒克斯,满足花粉活力与授粉需求;

- 果实膨大着色期:补光强度3万-4万勒克斯,助力糖分积累与着色;

- 连续寡照天气:补光强度提升至4万勒克斯左右,缓解植株缺光胁迫。

(四)补光操作技巧:结合“棚内环境、植株状态”调整,提升补光效益

补光并非“单一操作”,需结合大棚内温度、湿度,以及草莓植株生长状态,灵活调整,才能最大化补光效益,具体技巧如下:

1. 补光与控温协同:避免“补光时温度过高或过低”

草莓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为20-25℃(白天),若补光时棚内温度低于15℃,即使光照充足,光合效率也会下降;若温度高于30℃,则会导致植株蒸腾作用过强,叶片失水发黄。因此,补光时需同步控温:

- 白天补光(自然光照开始前):提前1小时开启大棚升温设备(如热风炉、保温被),将棚内温度升至18℃以上后再开启补光灯;

- 夜间补光(自然光照结束后):补光期间保持棚内温度在15-20℃,补光结束后,及时覆盖保温被,防止棚内温度骤降。

2. 补光与控水控肥结合:为植株提供“光合养分支撑”

补光会提升植株光合作用效率,若此时水分、养分不足,植株无法将光合产物有效积累,补光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补光期间需做好以下管理:

- 控水: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避免土壤干旱(植株缺水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无法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光合作用),也避免积水(防止根系腐烂);

- 控肥:补光前1-2天,每亩追施1次“高磷高钾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20:25),或叶面喷施1次“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0.3%),为植株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养分,助力光合产物积累。

3. 定期清洁光源与叶片:减少“光照损耗”

冬季大棚内湿度大,补光灯表面易附着水汽、灰尘,草莓叶片表面也会积累灰尘,这些都会阻碍光照穿透,导致实际到达植株的光照强度下降30%-40%。因此,需定期清洁:

- 清洁光源:每周用干抹布擦拭1次补光灯表面,去除灰尘与水汽,确保光源亮度;

- 清洁叶片:每10天用“清水喷雾”(水温与棚内温度一致,避免温差过大刺激叶片)清洁1次草莓叶片,去除表面灰尘,提升叶片对光照的吸收效率。

四、大棚草莓冬季补光的注意事项:规避“无效补光、伤苗风险”

在实际补光过程中,种植户易因操作不当,出现“补光无效”“灼伤植株”等问题,需重点规避以下4类注意事项,确保补光安全有效:

1. 避免“盲目补光”:不按生长阶段与天气,全程持续补光

部分种植户认为“补光时间越长越好”,从草莓定植后一直持续补光,不仅增加了30%-50%的能耗成本,还可能导致草莓在营养生长阶段(定植初期,未进入花芽分化期)出现“徒长”(光照过强,植株养分向叶片输送过多,影响后续花芽分化),因此需严格按“生长阶段+天气情况”确定补光与否,避免盲目补光。

2. 避免“光源距离不当”:过近灼伤植株,过远光照不足

若补光灯距离植株过近(如LED灯距离小于30厘米),会导致植株顶部叶片温度升高,出现“焦尖、焦边”现象;若距离过远(如LED灯距离大于60厘米),则实际到达植株的光照强度不足,补光无效。因此,安装后需用光照计测量,确保距离与光照强度匹配,且每周检查1次光源悬挂情况,防止支架松动导致光源位置偏移。

3. 避免“补光时突然开关灯”:防止植株“光照应激”

草莓植株对光照强度的变化较为敏感,若突然开启或关闭补光灯(如夜间突然开启强光),会导致植株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叶片卷曲、气孔关闭,短期内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影响生长。因此,补光时建议“逐步调光”:开启时,先将光源亮度调至50%,30分钟后再调至100%;关闭时,先将亮度调至50%,15分钟后再关闭,让植株适应光照强度变化。

4. 避免“忽视补光后的植株观察”:及时调整补光方案

补光期间,需每日观察草莓植株状态,根据植株反应调整补光参数,避免问题扩大:

- 若发现植株顶部叶片出现“焦尖、焦边”,说明补光强度过高或距离过近,需立即降低补光强度(如将LED灯亮度调至80%),或升高光源安装高度;

- 若发现植株叶片发黄、长势衰弱,且补光时间足够,说明可能是补光时温度过低,需同步提升棚内温度;

- 若发现果实着色缓慢、甜度低,说明补光强度不足或时间不够,需适当延长补光时间(增加1小时),或提升补光强度(如增加补光灯数量)。

结语

冬季大棚草莓补光,核心是“精准时机+科学方法”——既需根据“花芽分化、开花坐果、果实膨大着色”三个关键生长阶段,以及“连续寡照、短时弱光”两类特殊天气,确定补光时机,避免“该补不补”或“盲目补光”;又需从光源选择(优先LED灯)、安装方式(均匀覆盖、距离适宜)、补光参数(时间2-3小时、强度3万-4万勒克斯)、操作技巧(协同控温、控水控肥)四方面落地,确保补光效果;同时规避“距离不当、突然开关灯”等风险,保障植株安全。

科学的补光技术,不仅能解决冬季草莓“缺光”问题,还能使草莓坐果率提升15%-20%,果实成熟时间提前5-7天,甜度提升1-2个百分点,显著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草莓种植户需结合自身大棚规模、草莓生长阶段,灵活运用本文所述技术,将“补光”转化为“高产优质”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