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大选落幕:苏丹尼“惨胜”背后,政治碎片化的漫长阴影
发布时间:2025-11-14 14:36 浏览量:2
130万张选票,只换来一张随时会塌的椅子。
伊拉克人刚投完票,苏丹尼的名字排在第一,可他的联盟离真正坐稳还差35席。
165席才够组阁,他现在只有130,得挨家挨户求人凑数。
投票率56%,比上一届又掉6%,年轻人干脆不出门,巴格达街头咖啡馆比投票站热闹。
萨德尔这次没参选,却赢了声势。
他一句别去投票,什叶派腹地大片空箱。
选票少了,含金量更低,苏丹尼的胜字被划上引号,惨字写在后面。
很多人以为伊拉克靠石油吃饭,日子再差也饿不着。
真相是,每天320万桶原油换来美元,换成面包却卡在半空。
2023年青年失业率36%,大学毕业证直接变餐巾纸。
巴格达一位26岁的大学生说,我投完票回家继续给手机贴膜,选票填不饱肚子。
石油美元先被切割成三份:什叶、逊尼、库尔德。
再被切成三十份,省、部落、家族层层剥皮。
最后落到修桥、铺路的预算只剩碎屑,工地永远围蔽不见开工。
老百姓学会不再问几时修好,只问这次轮到谁的名字刻在围挡上。
苏丹尼想打破切块,口号喊了两年:反腐、修路、通电。
真到组阁关口,他得先给各路大哥递椅子。
石油部、内政部、电力部,一个部一张椅,椅子越多,反腐的扫帚越短。
选民记住的却是他电视讲话里那句“我会继续战斗”,战斗对象是谁,没人说得清。
北方尼尼微省这次杀出一支库尔德小党,抢走原本铁板一块的席位。
地方势力抬头,不是他们变强,是巴格达的光环太弱。
省民算过账,跟中央混三十年,基建账上只剩窟窿,不如把票投给家门口的陌生人,赌一把。
安全旧伤也没结痂。
11月8日,安巴尔沙漠里一架无人机冲向基地,爆炸声把媒体目光拉回伊拉克。
同一天,迪亚拉省一条村道边,极端组织点起三把火,十名村民再也回不了家。
警察局长在记者会上说局势可控,记者把视频发到网上,点击量半小时破百万,评论区只有两个字:真的?
伊朗和美国的影子仍在上空盘旋。
一边给电费,一边卖武器,各自有遥控器。
苏丹尼站在中间,像同时接两部电话的客服,不敢先挂哪一边。
选民不关心大国棋谱,他们只想要24小时不断电,空调外机不再冒火星。
可电厂项目被谈判桌卡了四年,图纸发黄,工程师跳槽去了迪拜。
2003年之后的制度把总统、总理、议长切成三瓣,本意是平衡,结果变成拖延。
一个修路文件要跑十五个章,章与章之间互不认账。
2023年腐败感知指数157名,比上一年又退两步,文件盖章的速度永远追不上排名下跌的速度。
有人把希望押给年轻人,说等他们上台就会变。
现实是,三十岁以下的候选人连交保证金都吃力。
选票纸一张印名字,一张印编号,成本不到两毛美元,却把无数新人挡在门外。
老名单换张皮继续参选,家族头像印在海报上,比社交媒体粉丝更管用。
苏丹尼的联盟现在每天开三场会,主题只有一个:换席位。
给部长,给预算,给外国签证名额,换一张议员签字。
签字的人又怕回去被同乡骂,要求先拨工程款,再考虑投不投。
循环套娃,时间被拖进沙漠热风,越拖越焦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油价掉到70美元,伊拉克财政立刻穿底。
现在油价80出头,只够维持公共工资。
万一明年需求下滑,工资池先爆炸,补贴、工程款、赈灾款全得排队。
那时候,今天的组阁闹剧会直接升级成财政悬崖。
选民学会用脚投票,也学会用护照投票。
护照办理大厅凌晨就有人排队,队伍拐三条街。
目的地不是欧洲,是任何肯发工签的海湾小国。
他们不再相信救世主,只想在沙漠另一边找到一块能寄钱回家的工地。
苏丹尼还有最后一条路:把预算账本公开上网,让所有人看见每一分去向。
技术不难,服务器租金一年不到五万美元。
难的是,一旦透明,换席位的筹码就失去魔力。
透明等于掀桌,桌子下的人不会答应。
再不做决定,你会损失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仅剩的信用。
不懂这招,下一个被换掉的也许就是你手里的那张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