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访作家故居
发布时间:2025-10-31 00:05 浏览量:5
转自:劳动午报
城市里的各种人文场所中,我最喜欢的除了博物馆,就是作家故居了。我现在生活的北京,是很多作家曾经闯荡过的地方。而去不同的作家故居,就像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在北京鲁迅故居的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1924年春,鲁迅先生购入位于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宅院,直到1926年8月离京到厦门大学任教,他在此处居所住了两年多,这里也是迄今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鲁迅居所。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先生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自1950年至今,北京鲁迅博物馆已收藏文物藏品3万余件。先生遗物包括文稿、书信、日记、译稿、辑校古籍手稿、题赠卷轴等手迹,还有藏书、墓志拓片等收藏品,漫步其间,仿佛能透过这些旧物,触摸到鲁迅先生当年笔耕不辍的身影。故居的屋外院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和黄刺梅依旧生机勃发。
老舍在北京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10处,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的一处小院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此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等20余部作品。这个小院最有特色的是,每逢深秋,枝头缀满金黄的柿子,柿子树是当年老舍亲手栽种的,老舍将其命名为“丹柿小院”。金黄的柿子在阳光下闪耀,像一个个小灯笼,为古朴的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暖意。据说每到柿子成熟时,老舍会摘下一些分给邻居和朋友,这小小的柿子也成了他与邻里间温情的见证。
东城区东堂子胡同是正式挂牌的沈从文故居,他1953年入住于此,在这里进行“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的研究。而前门附近大栅栏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是酉西会馆,他初到北京时曾住在这里。寒冷的冬季,没有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的东西都盖在身上。《沈从文传》里记载,郁达夫曾专程到沈从文住的“窄而霉”的小屋看望他,见到这位寒气包围中的青年作者,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送给他,请他吃饭,拿出五块钱付账后,还将剩下的三块多钱都给了他。在郁达夫的帮助和激励下,沈从文在艰苦环境中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从普通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位知名作家。
穿梭在北京城里不同的作家故居,就像翻阅一本本厚重的文学典籍。在这些地方,我仿佛看到了作家们当年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模样,感受到他们在文字里倾注的喜怒哀乐与对时代的思考。这些故居不仅是建筑的留存,也是文学精神的延续,滋养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