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原因“催生”白发,不想头发白得太早,4个保养方法要记住
发布时间:2025-05-21 00:30 浏览量:19
有人头发刚过耳朵,就开始“银装素裹”;有人六十好几,头发还乌黑油亮。你说气不气人?有时候,白发长得比工资涨得还快,心里那个堵得慌。
更扎心的是,白发还不长在该长的地方,该掉的不掉,不该白的全白了。
常有人说:“是不是肾虚?”“是不是缺钙?”“是不是熬夜太多?”——这些说法听着挺玄乎,其实不少都是“江湖偏方”。
真相是,白发不光是老了的标志,更是身体内部各种因素“开会”后的决议结果。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简单的“岁月问题”。
科学得讲,白发的生成,是头皮毛囊里“黑色素细胞”罢工了。黑色素一少,头发自然就变白了。那黑色素为啥会罢工?这才是我们今天要唠的重点。
先来说说七个常见的“催白”原因,不是说它们一定让你一夜白头,但确实是幕后“推手”。第一个,遗传。
这玩意儿就像抽签,有人家族里三十岁就白头,那基本是“命中注定”,逃不掉。基因会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寿命,它们提前“退休”,白发当然提前登场。
第二个,精神压力。别不信,心理影响生理,这不是玄学,是生物学。压力大会让身体释放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它能让黑色素干活的环境变差,甚至直接“掐断”细胞之间的通讯。
就像开会没信号,工作效率当然低。而且人在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毛囊就饿死了,黑色素自然也跟着“饿瘪”。
第三个,营养不良。别以为这一条只是说吃得不好,吃得太油太咸太甜也算。黑色素的合成离不开铜、锌、铁、维生素B族这些微量营养素。
缺铁?造血都难,哪还顾得上头发?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12,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生成,连带着黑色素也跟着“掉链子”。
第四个,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这些,听着离头发挺远,其实紧密相关。甲减的人头发往往又细又脆,颜色也变浅。
女性在更年期,雌激素下降,黑色素活性也跟着一落千丈。内分泌系统就像人体的“总调度”,它一乱,毛囊就乱套。
第五个,慢性病影响。糖尿病、高血压、贫血这些“老朋友”,都能影响头皮供血和营养供应。
尤其糖尿病人,血管微循环差,毛囊像住在偏远山区,快递送不到,自然营养不良。长期下来,不掉发就不错了,白发也就不稀奇了。
第六个,烟酒过度。别拿“喝点小酒活血”当借口,烟酒对黑色素细胞可是一点不客气。
烟草里的自由基和乙醛,会直接攻击细胞DNA,甚至诱导黑色素细胞凋亡。酒精还会影响肝脏代谢,肝不好,血液质量也差,毛囊营养不良。
第七个,紫外线暴晒。夏天不戴帽子,头皮天天晒太阳,紫外线就像激光枪,专打黑色素。
长期暴晒让黑色素细胞疲惫不堪,抗氧化能力下降,一不小心,白发就“冒头”了。而且紫外线还通过产生大量自由基,进一步加速老化,简直是“白发催化剂”。
说完这七个“罪魁祸首”,也别太气馁。白发不是“单程票”,有些是可以慢下来的。
只要保养得当,头发黑得慢、白得晚,不是没可能。接下来这四个保养方法,说不上能让你“返老还童”,但保住现有的黑发,还是有底气的。
营养要均衡。别再光吃肉不吃菜,光喝汤不咬肉。黑发的“原料”来自食物,铜、锌、铁这些元素,多在坚果、豆类、海产品里。
维生素B族,尤其是B12、叶酸,多从动物肝脏、鸡蛋、深绿叶菜里来。吃得杂一点,头发才能黑一点。
第二,情绪要稳定。别小看了“心宽体胖”这句话。常年焦虑、烦躁、郁闷,头发也会跟着“上火”。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精神紧张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这会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收缩,毛囊供血减少,黑色素细胞陷入“亚健康”状态。说白了,就是“累坏了”。
第三,作息要规律。晚上11点前入睡,不是古板,是科学。
人在睡觉时,身体会分泌褪黑素、促进生长素,这些都是黑色素细胞的“营养汤”。熬夜让人脸色差,还会让头皮油脂分泌紊乱,环境差了,头发也就“离家出走”了。
第四,护发要科学。这可不是说用啥神仙洗发水,而是说别乱折腾头发。频繁染发、烫发、吹风机热风伺候,毛囊天天受折磨,早晚“罢工”。而且染发剂里有些氧化剂,对黑色素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用多了头发不白才怪。
有些人说,白头发拔一根长十根。这说法,听着像是“头发界的都市传说”。
科学研究早就辟谣了,头发白了,是毛囊里的黑色素细胞出问题,不是拔出来就能“换个颜色”。拔多了反而刺激毛囊,容易引发毛囊炎,得不偿失。
还有人觉得,白发没啥,要不就染黑,要不就剃光。问题是,白发背后可能藏着身体“报警信号”。
不是说长了一根白发就大惊小怪,而是当白发突然增多,尤其是局部白发、斑块状白发,那就得警觉了。它可能是某些系统问题的“外放”,比如免疫系统出问题,或者是某种代谢障碍。
从生物角度看,黑色素合成是一整套复杂的“流水线”操作。涉及酪氨酸酶、铜离子、SOD抗氧化酶等多个环节。
只要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或者提前降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龄人状态差那么多——有的人流水线顺畅,有的人中间堵车。
心理学上讲,头发是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白发多了,容易引发“年龄身份焦虑”,尤其在职场、社交场合里,感觉自己不再有“竞争力”。
这不是虚荣,是人类对“青春符号”的自然反应。但头发白,不等于身体老,别让心理先老了。
白发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是身体给出的一个提示。别等白发成群再想办法,日常保养才是关键。
头发这东西,真不能靠“补回来”,得靠“养出来”。就像种菜,土壤不好,光撒种子也不长。
总结一下:白发不是运气,不是宿命,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别拿“我爸头发也白得早”当借口,把自己照顾好,才能让头发慢一点“退休”。吃得对,睡得好,心态稳,护发勤,四招坚持下来,白发也得“排队”上线。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头发白不白,不全看年龄,也看你给它多少“好日子”过。别等白发满头再后悔,日常保养,从今天开始。
参考文献:
[1]黄小燕,王春燕.白发的形成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9):127-130.
[2]张丽萍,李慧芳.黑色素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白发的机制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6):415-418.
[3]陈婧,刘志刚.精神压力与毛发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3):174-17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