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草莓冬季保温重点措施

发布时间:2025-10-29 07:15  浏览量:6

草莓作为典型的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区间为15-25℃,冬季低温(低于5℃易受冷害,低于0℃易发生冻害)不仅会延缓植株生长、抑制花芽分化与果实发育,还会导致果实畸形率升高、口感变差,严重时甚至造成植株枯萎,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棚室栽培作为草莓冬季生产的核心模式,保温措施的科学性与落实质量,是保障草莓安全越冬、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结合草莓生长特性与棚室栽培实际,现将棚室草莓冬季保温重点措施系统梳理如下,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一、棚室基础结构优化:筑牢保温“第一道防线”

棚室基础结构的保温性能,直接决定冬季保温效果的“底线”,需从棚体设计、材料选择、密封处理三方面入手,减少外界低温空气侵入与棚内热量流失,构建稳定的棚内温度环境。

(一)科学选择棚室类型与规格

不同棚室类型的保温能力差异显著,冬季草莓栽培需优先选用保温性能优异的棚室类型,避免因棚体先天不足增加保温成本。当前主流的适宜类型为日光温室与双层塑料薄膜大棚,二者在规格设计上需重点把控以下参数:

1. 日光温室:核心优势是利用日光蓄热,需保证“高、宽、长”合理匹配——跨度建议控制在8-10m,过宽易导致棚室中部热量分布不均,过窄则空间利用率低;脊高设定为3.5-4m,确保棚内上层空间充足,避免顶部低温对植株顶端生长造成影响;长度以50-80m为宜,过长易增加棚室两端温度调控难度,过短则蓄热效率低。同时,温室后墙需采用“土墙+保温层”复合结构,土墙厚度不低于1.5m,外侧铺设5-10cm厚的聚氨酯保温板或苯板,后屋面(后坡)坡度设定为25-30°,既能提升日光接收效率,又能通过铺设保温被+防水膜,减少夜间热量散失。

2. 双层塑料薄膜大棚:相较于日光温室,成本更低、搭建灵活,核心是通过“双层膜+空气层”实现保温,膜间距需控制在15-20cm,空气层过窄则保温效果有限,过宽易导致空气对流加剧,反而增加热量流失;大棚跨度建议为6-8m,脊高2.8-3.2m,长度40-60m,棚体骨架选用镀锌钢管,避免生锈腐蚀影响结构稳定性,进而保障保温措施的顺利落实。

(二)优选棚膜与保温覆盖材料

棚膜与覆盖材料是棚室保温的“核心载体”,需兼顾透光性与保温性,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既影响草莓光合作用,又无法达到保温效果。

1. 棚膜选择:优先选用“EVA耐老化保温膜”或“PO防雾保温膜”,二者均具备透光率高(透光率≥90%,满足草莓冬季光合作用对光照的需求)、保温性强(夜间棚内温度比普通PE膜高2-3℃)、防雾防滴效果好(减少膜面水珠凝结,避免水珠滴落引发病害,同时保证光照穿透率)的优势。使用时需注意:棚膜需一次性拉展、绷紧,避免膜面褶皱导致积水或透光不均;膜与膜的连接处采用专用压膜带密封,缝隙处用防水胶带粘贴,防止冷风从缝隙侵入。

2. 保温覆盖材料选择:夜间是棚内热量流失最快的时段,需通过覆盖保温材料进一步锁温,常用材料包括保温被、草苫,二者需结合使用以提升效果。保温被优先选用“针刺棉+防水牛津布”复合保温被,厚度不低于5cm,其保温性能是普通草苫的2-3倍,且重量轻、耐磨损、不易吸潮(避免吸潮后保温效果下降,同时减轻棚体骨架承重压力);草苫作为辅助保温材料,需选用干燥、厚实(厚度8-10cm)的稻草或麦秸草苫,覆盖在保温被外侧,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此外,棚室前脸(棚体南侧下部)需单独铺设“防寒裙膜”,裙膜高度1.2-1.5m,外侧覆盖1层保温被,防止冷空气从棚室前脸侵入(此处是棚室热量流失的薄弱环节,冬季温度通常比棚内其他区域低3-5℃)。

(三)做好棚室密封与缝隙修补

冬季冷风多从棚室缝隙侵入,导致棚内温度波动,需全面排查密封薄弱点,逐一修补,确保棚室“无漏风、无空隙”。

1. 缝隙排查重点:包括棚膜与骨架连接处、棚膜对接处、通风口(顶通风口、侧通风口)闭合处、棚室门(出入门、操作门)缝隙、后墙与后屋面衔接处、棚室前脸与地面接触处。

2. 针对性修补措施:棚膜缝隙用专用棚膜修补胶带粘贴,避免使用普通胶带(低温下易开裂,失去密封效果);通风口闭合后,需在外侧加装1层保温膜,内侧用密封胶条密封,确保通风口完全闭合无漏风;棚室门需安装“双层门帘”(内层为保温棉门帘,外层为防水帆布门帘),门与门框缝隙用海绵条填充,进出棚室后及时关门,避免冷风长时间侵入;棚室前脸与地面接触处,用土块或沙袋压实裙膜,防止冷风从膜下缝隙钻入;后墙与后屋面衔接处,若存在缝隙,用保温棉填充后,外侧覆盖防水膜密封,减少热量从缝隙流失。

二、动态温度调控:精准把控“生长适宜温区”

冬季棚室草莓保温并非“温度越高越好”,需根据草莓不同生长阶段(缓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成熟期)的温度需求,结合外界天气变化,动态调整保温措施,实现“白天蓄热、夜间保热”,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草莓生长。

(一)按生长阶段设定温度阈值

不同生长阶段的草莓,对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需精准设定“白天适宜温度、夜间最低温度”阈值,以此为依据调整保温措施,具体阈值如下:

1. 缓苗期(定植后1-2周):核心目标是促进根系恢复与植株缓苗,温度需适当偏高,白天适宜温度为22-25℃,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10℃;若夜间温度低于10℃,需提前覆盖保温被,必要时开启辅助加温设备,避免低温延缓缓苗。

2. 花芽分化期(缓苗后至开花前):温度需适当降低,促进花芽分化,白天适宜温度为18-22℃,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8℃;若白天温度高于25℃,需适当开启顶通风口(通风时间控制在10:00-14:00,外界温度较高时段),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花芽分化不良;夜间温度低于8℃,则增加保温被覆盖层数。

3. 开花坐果期(开花至果实坐住):温度需稳定,保障花粉活力与授粉受精质量,白天适宜温度为20-23℃(温度过高易导致花粉失活,过低则影响授粉),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10℃;若夜间温度低于10℃,需在保温被外侧再加铺1层草苫,必要时开启加温设备,防止低温导致落花落果。

4. 果实膨大成熟期(果实坐住至采收):温度需适当提升,促进果实膨大与糖分积累,白天适宜温度为22-25℃,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12℃;夜间温度过低会导致果实膨大缓慢、糖分积累不足,口感变差,因此需严格把控夜间温度,确保不低于阈值。

(二)按天气变化调整保温操作

冬季天气复杂(晴天、阴天、雨雪天、大风降温天),外界温度波动大,需结合天气情况灵活调整保温被(草苫)的覆盖与卷起时间,以及是否开启辅助加温,具体操作如下:

1. 晴天:外界光照充足,是棚内蓄热的关键时段,需尽早卷起保温被(草苫),延迟覆盖时间——通常在早晨7:30-8:30(太阳升起后,棚膜上的露水基本消散,避免卷起保温被后露水滴落引发病害)卷起保温被,让阳光充分照射棚内,提升棚内温度;傍晚16:30-17:30(外界温度开始明显下降,棚内温度降至20℃左右时)覆盖保温被,避免棚内热量过早流失,确保夜间温度达标。

2. 阴天:外界光照弱,棚内蓄热能力差,需适当延迟卷起保温被、提前覆盖保温被——早晨9:00-10:00(外界温度略有回升后)卷起保温被,即使光照弱,也需让棚内接收少量散射光,避免植株因长期不见光出现徒长;傍晚15:30-16:30(外界温度快速下降前)覆盖保温被,同时可在保温被外侧再加铺1层草苫,增强夜间保温效果。

3. 雨雪天:外界温度低、湿度大,需重点做好“防雪、防湿、保温度”——雨雪来临前,提前将保温被(草苫)覆盖好,外侧铺设1层防水膜,防止保温被(草苫)吸潮后保温效果下降、重量增加压垮棚体;若雨雪量较大,需及时清理棚顶积雪(可用专用推雪板,从棚室一侧向另一侧缓慢推雪,避免用力过猛损坏棚膜与骨架),防止积雪压塌棚体;雨雪天期间,若棚内温度低于夜间最低阈值,需开启辅助加温设备,同时避免开启通风口(防止外界湿冷空气侵入,引发草莓病害)。

4. 大风降温天(寒潮天气):外界温度骤降、风力大,需提前做好“防风、保温、加温”准备——降温前1天,检查棚膜、保温被、压膜带的固定情况,将松动的压膜带拉紧,防止大风掀翻棚膜;夜间覆盖保温被后,在保温被外侧用沙袋或压膜绳压实,避免大风将保温被吹起;若外界温度骤降至-5℃以下,棚内温度低于阈值,需开启辅助加温设备(如热风炉、电暖器),并在棚室前脸、后墙内侧悬挂保温棉,进一步减少热量流失,确保草莓安全越冬。

三、辅助保温技术应用:应对极端低温“补短板”

当冬季遭遇极端低温(如寒潮、暴雪,外界温度低于-8℃)时,仅依靠棚室基础保温与动态温度调控,可能无法满足草莓生长的温度需求,需借助辅助保温技术,进一步提升棚内温度,弥补基础保温的“短板”,避免草莓受冻害。当前常用的辅助保温技术包括“加温保温”“蓄热保温”“局部保温”三类,需结合棚室规模、种植成本、低温程度选择适宜的技术方式。

(一)加温保温:快速提升棚内温度

加温保温适用于极端低温天气,可在短时间内提升棚内温度,确保温度达标,核心是选择“高效、节能、安全”的加温设备,避免加温过程中出现能耗过高、二氧化碳浓度不足或安全隐患(如煤气中毒、火灾)。

1. 热风炉加温:适用于中大型日光温室与大棚,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加温方式之一。热风炉以煤、生物质颗粒为燃料,通过燃烧产生热风,再通过管道将热风输送至棚内各个区域,实现棚内温度均匀提升。使用时需注意:热风炉需安装在棚室外侧(避免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入棚内,影响草莓生长与人员安全),热风管道需沿棚室长度方向铺设,管道上均匀开设出风口,确保棚内温度分布均匀;加温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棚内温度,当温度达到适宜阈值后,及时关闭热风炉(避免温度过高),同时每隔2-3小时开启顶通风口(通风10-15分钟),补充棚内新鲜空气,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影响草莓光合作用。

2. 电暖器加温:适用于小型日光温室或大棚局部加温(如棚室两端、前脸等温度较低区域),优点是操作简便、升温快速、无有害气体排放,缺点是能耗较高。需选择“农业专用防爆电暖器”(避免棚内湿度大导致电暖器短路),功率根据棚室面积选择(每10㎡选用1台1.5kW的电暖器);电暖器需放置在棚室过道两侧,距离草莓植株不低于50cm,避免高温灼伤植株;加温时需与温度控制器联动,设定适宜温度阈值,温度达标后自动关闭,减少能耗浪费。

3. 临时加温措施:若极端低温持续时间短、种植面积小,可采用临时加温措施,降低成本,如“煤炉加温”(煤炉需安装烟囱,将废气排出棚外,避免有害气体残留)、“蜡烛加温”(每10㎡放置3-5支蜡烛,点燃后通过燃烧释放热量,适用于应急保温,但需专人值守,避免引发火灾)。

(二)蓄热保温:提升棚内热量储备

蓄热保温是通过“储存白天棚内吸收的太阳能”,夜间释放热量,提升棚内夜间温度,优点是节能、环保,无需额外消耗燃料,适用于常规低温天气,可与基础保温措施结合使用,提升保温效果。

1. 棚内挖设蓄热沟:在日光温室或大棚内,沿草莓种植行之间的过道,挖设深度为80-100cm、宽度为50-60cm的蓄热沟,沟内填充“鹅卵石+河沙”(鹅卵石空隙大,利于蓄热与散热;河沙可填充空隙,提升蓄热效率),填充高度与地面齐平,表面铺设1层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吸热能力强,可提升蓄热沟的蓄热效率)。白天,蓄热沟吸收棚内的太阳能,储存热量;夜间,蓄热沟缓慢释放热量,可使棚内夜间温度提升2-3℃,有效缓解低温影响。

2. 棚内放置蓄热袋:蓄热袋以“相变蓄热材料”(如石蜡、乙二醇溶液)为核心,白天吸收棚内热量,相变储存;夜间温度下降时,相变材料释放热量,维持棚内温度稳定。使用时,将蓄热袋放置在草莓植株两侧(距离植株30-40cm),每2㎡放置1个(容量为20L的蓄热袋),可使棚内夜间温度提升1-2℃,且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安装,适合小型棚室使用。

(三)局部保温:重点保护关键部位

草莓植株的“根系、花芽、果实”是对低温最敏感的部位,若这些部位受冻,将直接影响草莓生长与产量,因此需采取局部保温措施,重点保护关键部位,弥补棚内整体保温的“局部不足”。

1. 根系保温:根系是草莓吸收水分与养分的核心,低温会导致根系活性下降,甚至冻伤根系,需通过“覆盖保温”提升土壤温度。具体措施:草莓定植后,在垄面铺设“黑色地膜+稻草”,黑色地膜可吸热保温,提升土壤表层温度;稻草覆盖在黑色地膜上(厚度3-5cm),进一步增强土壤保温效果,避免土壤温度夜间骤降,可使土壤温度提升2-4℃,确保根系活性正常。此外,若极端低温天气,可在垄沟内铺设1层保温棉,再覆盖地膜,进一步提升根系周围土壤温度。

2. 花芽与果实保温:花芽与果实直接暴露在棚内空气中,低温易导致花芽冻伤、果实冻裂,需通过“局部覆盖”或“小拱棚保温”保护。对于花芽期植株,可在棚内草莓种植垄上方搭建“小拱棚”(小拱棚骨架选用竹片,跨度与垄宽一致,高度30-40cm),小拱棚内覆盖1层薄型保温膜(透光率≥95%,避免影响光照),夜间可在小拱棚外侧再覆盖1层保温被,使小拱棚内温度比棚内整体温度高3-5℃,有效保护花芽;对于果实膨大成熟期植株,可在果实上方铺设1层“无纺布”(厚度15g/㎡),无纺布透气性好、保温性强,可避免低温直接接触果实,防止果实冻裂,同时不影响果实呼吸与糖分积累。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