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战神的终局:常遇春40岁柳河川暴亡,3种说法哪般可信?

发布时间:2025-09-07 05:17  浏览量:6

1369年农历七月初七,塞北柳河川的日头毒得像烧红的烙铁。明军凯旋的队伍扬起漫天黄沙,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勒住胯下的“踏雪乌骓”,战马打了个响鼻,蹄子在滚烫的沙地上刨出浅坑。他铠甲上的血痂还没干透——那是开平大捷时,元军骑兵的弯刀划开的口子,此刻被热风一吹,隐隐作痛。

“将军,歇会儿吧!”亲兵递过水壶,声音里满是心疼。常遇春点点头,伸手去解铠甲的搭扣。几十斤重的铁铠裹了他一路,内衬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像层湿牛皮。搭扣“咔嗒”一声断开,他刚把铠甲卸到地上没多久,突然皱紧眉头,左手猛地按住胸口,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将军!您怎么了?”亲兵慌了。常遇春想说“没事”,却只发出一声闷哼,浑身的肌肉突然绷紧,像被无形的鞭子抽过。他踉跄着扶住马桩,滚烫的额头渗出冷汗,原本愈合的箭疮突然“噗”地裂开,黑红色的脓血顺着铠甲的缝隙往下滴,在黄沙上晕开一小片暗褐色的痕迹。

不过半个时辰,这位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的大明战神,就歪倒在沙地上,双眼圆睁着望向南方——那是应天府的方向,是他还没来得及回去见的妻儿。当驿卒快马加鞭把消息传回应天,朱元璋正握着朱笔批阅奏折,见了奏报上“常遇春卒于柳河川”七个字,笔杆“啪”地砸在御案上,墨汁溅了满纸。他呆坐半晌,突然推开御座,朝着北方放声痛哭,哭声穿透宫殿的飞檐,惊飞了檐角的燕子:“朕的常十万!你怎么就走了啊!”后来,这位素来以铁血著称的帝王,还专门为常遇春写下诗句:“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二十八个字里,藏着他半生未露的铁汉柔情。

常遇春的死,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惊雷,炸懵了整个大明。这位从无败绩的猛将,怎么会在大胜之后突然离世?他的终局里,到底藏着多少离奇的细节?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悲壮?

常遇春的人生,从来就不是平顺的。1330年,他出生在安徽怀远的一个佃农家里,茅草屋漏雨,冬天连件完整的棉衣都没有。可他偏生了副不服输的性子,看着地主家的护院舞刀弄枪,就偷偷跟着学,后来干脆找了个江湖武师拜师——买不起兵器,就用木棍当长枪;练骑射没有马,就跟着马跑,直到腿肚子抽筋。

元朝末年的天下,乱得像锅粥。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常遇春的父母饿死后,他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了附近的绿林大盗刘聚。刘聚见他身高八尺,能举起百斤重的石碾子,就让他当了十夫长,每天跟着去抢商队、劫富户。有次抢了个绸缎庄,刘聚分给常遇春两匹好布,他却盯着布发呆:“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靠抢过日子?”

1355年的春天,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刘聚带着常遇春去和州抢劫,刚到城外,就看见一支军队正在攻城——那是朱元璋的队伍。常遇春躲在树后看,越看越心惊:别的军队攻城时,士兵会趁机抢老百姓的鸡犬,可这支军队的士兵,哪怕踩着老百姓的菜地,也会弯腰把秧苗扶起来;朱元璋穿着粗布铠甲,站在城下指挥,有流箭射过来,他一把推开身边的小兵,自己差点被射中。

“这才是能平定天下的人!”常遇春当晚就收拾了行李,独自去投奔朱元璋。可第一次见面,他就碰了钉子。朱元璋上下打量他,见他穿得破破烂烂,手里没带任何“投名状”,就故意冷着脸说:“我这里是军营,不是救济院,你要是饿肚子,就去街上讨饭,别来这儿混吃的。”

常遇春急得脸通红,“噗通”一声跪下:“将军!我常遇春不是来混饭的!我能打仗,能当先锋,您让我上战场,要是打不赢,您砍我的头!”朱元璋见他眼神里满是倔强,又看他身材魁梧,不像说谎,就松了口:“行,我给你个机会,下次打仗,你跟在队伍后面看看。”

谁也没想到,第一次上战场,常遇春就成了“拼命三郎”。那是采石矶之战,元军在江边列阵,箭如雨下,明军的战船离岸边还有三丈远,根本没法登岸。常遇春看着急得直跺脚的将领,突然大喊一声:“让我来!”他跳上一艘小船,手里挥舞着长矛,迎着箭雨冲向岸边。快到岸边时,他脚一蹬船板,整个人像只雄鹰似的跃上岸,长矛一扫,就把两个元军士兵挑翻在地。明军士兵见了,跟着冲上岸,很快就拿下了采石矶。

战后,朱元璋拍着常遇春的肩膀,笑着说:“你这小子,还真有点本事!以后,你就是我的先锋了!”从那以后,常遇春就像开了挂——打太平府,他第一个爬上城墙;攻宁国,他被箭射中左臂,还坚持指挥战斗;战衢州,他用声东击西的计策,把元军耍得团团转。朱元璋后来跟人说:“要是论开疆拓土的功劳,常遇春能占七八成。”

最让人佩服的,是鄱阳湖大战。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带着几百艘巨型战船,想一口吞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的战船小,打不过陈友谅的大船,没多久就被围了起来。更要命的是,朱元璋的座船还不小心搁浅了,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带着几艘战船直冲过来,嘴里喊着:“抓活的朱元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驾着一艘小船冲了过来。他站在船头,拉满弓,“嗖”的一箭射向张定边,正好射中张定边的肩膀。张定边疼得大叫,战船也慢了下来。常遇春又指挥小船猛撞朱元璋的座舰,“砰”的一声,搁浅的座舰终于动了。朱元璋趁机突围,回头一看,常遇春的小船却被元军围了起来——他的手臂上又中了一箭,却还在挥舞着长矛,跟元军厮杀。

“常遇春!”朱元璋红了眼睛,下令全军反击。那场仗打了36天,常遇春没合过几次眼,最后用火攻的计策,把陈友谅的战船烧得只剩十几艘。陈友谅想逃,常遇春带着队伍追了几十里,最终把陈友谅射死在乱箭之中。战后,常遇春躺在担架上,浑身是伤,却笑着对朱元璋说:“将军,咱们赢了!”

常遇春的暴毙,太突然了。他去世时才 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刚打了胜仗,怎么会说没就没?几百年来,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流传着三种说法,每种都带着离奇的细节,让人分不清真假。

第一种说法:卸甲风催命,黄沙地里的最后一口气

《明史・常遇春传》里,对常遇春的死因只有简单的一句:“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四十。” 可在《明实录》里,却藏着更详细的细节——那天柳河川的气温特别高,“日中如焚,沙砾烫手”,常遇春卸甲后,突然“面色青紫,牙关紧闭,浑身抽搐”。随军郎中赶来时,他已经说不出话,郎中摸了摸他的脉搏,又看了看他裂开的箭疮,脸色煞白地说:“将军这是卸甲风啊!气血攻心,箭疮复发,怕是……”

“卸甲风”在古代战场上很常见,可常遇春的情况却格外离奇。他的箭疮是三年前在攻打泰州时留下的,早就愈合了,怎么会突然裂开?而且裂开后流出的不是鲜血,而是黑红色的脓血,还带着一股腥臭味。有老兵说,那是因为他常年打仗,箭疮里的毒没排干净,再加上漠北的风沙大,毒邪入体,一受刺激就爆发了。

更离奇的是,常遇春去世前,还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天早上,队伍出发时,有只乌鸦一直跟着常遇春的战马叫,亲兵想把乌鸦赶走,常遇春却摆摆手:“别赶,它也是条性命。” 可到了中午,那只乌鸦突然俯冲下来,啄了常遇春的铠甲一口,然后就飞走了。没过多久,常遇春就倒在了地上。

从现代医学来看,常遇春的死其实是长期透支的结果。他从军15年,几乎每年都在打仗,而且每次都冲在最前面,身上的伤就没断过。北伐时,他从南方到漠北,气候从湿润温暖变成寒冷干燥,身体一时适应不了;行军途中,他吃的是干硬的干粮,喝的是路边的河水,饮食极不规律;再加上打仗时精神高度紧张,时刻面临生死危险,长期下来,心脏和肾脏早就不堪重负。那天的高温和冷风,不过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种说法:朱元璋的“悍妇之肉”,吓出的终身阴影

这种说法来自野史《龙兴慈记》,细节听得人头皮发麻。据说常遇春虽然打仗勇猛,却是个出了名的“妻管严”,他的老婆蓝氏是个醋坛子,不准他跟任何女人说话,更别说纳妾了。朱元璋知道后,觉得堂堂国公爷连个侍女都没有,太没面子,就从宫里选了两个貌美如花的宫女,赐给常遇春。

常遇春不敢得罪蓝氏,只能把宫女安排在偏院,平时不敢跟她们多说话。有一天早上,一个叫春桃的宫女端着水盆给常遇春洗脸,常遇春看着她纤细的手,随口夸了句:“你的手真白,比宫里的白玉杯还好看。” 春桃脸一红,刚想说什么,就听见院子里传来蓝氏的声音,她吓得赶紧退了出去。

那天晚上,常遇春回到房里,蓝氏端着一个红漆盒子走过来,笑着说:“将军今天夸春桃的手好看,我把它给你带来了,你好好看看。”常遇春心里一紧,打开盒子一看,里面竟是春桃的两只手!手指上还戴着早上常遇春见过的银镯子,鲜血把镯子都染红了。常遇春吓得大叫一声,往后退了几步,差点摔倒。

第二天上朝时,常遇春脸色苍白,眼神恍惚,朱元璋一看就知道有事,散朝后把他留下,追问之下,常遇春只好把实情说了。朱元璋听了,拍着桌子哈哈大笑:“这点小事算什么,不就是两个宫女吗?朕再给你赐十个!”常遇春还没反应过来,朱元璋又说:“你那老婆太凶悍,朕帮你教训教训她。”

没过几天,朱元璋就派人给常遇春送了一盒肉,说是“御膳房新做的肉,你尝尝味道”。常遇春打开盒子,一股血腥味扑面而来,里面的肉被切成小块,还带着毛发。就在这时,太监传话说:“陛下说,这是悍妇之肉,让国公爷好好补补。” 常遇春瞬间明白过来——这是蓝氏的肉!他当场就吐了,从此落下了病根,经常会突然抽搐、神志不清,太医说这是“惊悸之症”,也就是现在说的癫痫。

民间传说,常遇春在柳河川去世时,就是癫痫突然发作,加上卸甲风,才一命呜呼。不过,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正史里记载,蓝氏后来还活着,并且给常遇春生了个儿子叫常升,直到1393年蓝玉案爆发,才被牵连处死。但这个野史故事之所以流传这么广,是因为它太符合人们对“英雄气短”的想象——再勇猛的将军,也有软肋,而常遇春的软肋,就是他的家人。

第三种说法:杀降屠城的“天谴”,血债终究要还

这种说法在民间最有市场,因为常遇春的手上,确实沾了太多无辜百姓的血。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杀降不祥”是铁律,可常遇春却偏不信这个邪,多次杀降、屠城,手段狠得让人胆寒。

1358年九月,常遇春在衢州打了场胜仗,俘虏了三千多陈友谅的士兵。徐达劝他:“这些士兵都是穷苦人,逼不得已才当兵的,放了他们吧,还能收民心。” 可常遇春却摇摇头:“你忘了上次咱们放了降兵,结果他们转头就投靠了陈友谅,还偷袭了咱们的粮道?这些人都是隐患,留着迟早会出事!”他当晚就下令,把三千多降兵赶到一个山谷里,然后命人用石头把谷口堵死,活活把他们埋了。第二天,山谷里的哭声还没停,常遇春就带着队伍走了。

1367年攻打泰州时,常遇春的队伍遇到了顽强抵抗。泰州守将严令士兵“与城池共存亡”,明军打了半个月,死伤了几千人才攻下来。常遇春进城后,看着遍地的明军尸体,怒火中烧,下令:“全城搜捕,凡是抵抗过的,一律杀无赦!”士兵们冲进百姓家里,不管男女老少,见人就杀。有个老太太抱着孙子,跪在常遇春面前求饶,常遇春却闭着眼说:“挡我者死,这是规矩。”那天,泰州城里的血流成了河,连井水都被染红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1369年的湘潭屠城。常遇春的部将严广在湘潭追讨陈友谅的残部,因为久攻不下,破城后就下令屠城。据明嘉靖《湘潭县志》记载,屠城后,湘潭的百姓“十不存一”,原本热闹的湘潭城,变成了一座空城,后来朝廷只能从山西移民过来,湘潭也从州降级为县。有人说,严广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学了常遇春的样子——常遇春曾对他说:“对付顽抗的人,只有杀到他们怕,才不会再反抗。”

民间百姓觉得,常遇春杀了太多人,肯定会遭“天谴”。他去世的那天,柳河川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刮起了黑色的风沙,有士兵说,在风沙里看到了无数人影,像是在喊“还我命来”。还有人说,常遇春去世前,曾梦见被他屠杀的百姓围着他,向他要血债,他吓得从床上跳起来,大喊“别过来”,然后就病倒了。

虽然“天谴”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它反映了老百姓对“嗜杀”的不满——再勇猛的将军,要是不爱惜百姓,终究会被百姓唾弃。常遇春的死,让人们觉得“善恶终有报”,也让他的传奇人生,多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常遇春的死,对朱元璋来说,是失去了一位兄弟,更是失去了一位能托付重任的猛将。他的灵柩运回应天时,朱元璋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龙江边迎接。当灵柩缓缓靠岸时,朱元璋走上前,抚摸着棺木,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常遇春啊常遇春,你答应过朕,要跟朕一起平定天下,一起享受荣华富贵,你怎么就先走了呢?”

为了纪念常遇春,朱元璋做了三件破格的事:第一件,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要知道,“忠武”这个谥号,在历史上只有尉迟恭、岳飞这样的名将才能得到;第二件,把常遇春的墓地选在钟山北麓,离自己的明孝陵只有几里地,还允许他配享太庙,让他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第三件,命宫廷画师给常遇春画了一幅身穿龙袍的画像——在明朝,龙袍是皇帝的专属服饰,臣子穿龙袍画像,这是独一份的殊荣。

朱元璋还把常遇春的长女册封为太子朱标的太子妃,让常家成为皇亲国戚。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被朱元璋封为郑国公,从小就养在宫里,跟皇子们一起读书、练武。朱元璋常对朱标说:“你要好好待常家的人,常遇春为咱们朱家打天下,付出了太多,咱们不能亏待他的后人。”

可朱元璋心里清楚,常遇春的位置,再也没人能代替。北伐还没完全结束,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漠北虎视眈眈,他需要像常遇春这样勇猛的将军,去平定边疆。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每次提到北伐,都会叹气:“要是常遇春还在,朕就不用这么担心了。”

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等人都没能善终,可他却始终没动常家——哪怕常升后来被牵连进蓝玉案,朱元璋也只是把他流放,没有杀他。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念着常遇春的功劳;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对常遇春有愧疚——他知道常遇春的死,跟常年征战、过度劳累有关,是自己欠了常遇春一条命。

常遇春的一生,太短了,只有40年;可他的一生,又太耀眼了,从绿林盗匪到开国战神,他用一把长矛,闯出了一片天地。他的死,离奇又悲壮,让人们忍不住猜测、叹息,可不管死因是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是大明的功臣,是百姓心中的英雄。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勇气”——是采石矶上迎着箭雨的一跃,是鄱阳湖大战中不顾生死的救援;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什么是“忠诚”——是跟着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君临天下,是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完成使命。

如果你也被常遇春的传奇人生打动,想了解更多明朝开国功臣的故事——比如徐达如何运筹帷幄,刘伯温如何神机妙算,欢迎关注我。接下来,我会带着大家走进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去看看那些英雄们的热血与悲壮,去听听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