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开启“速冻模式”,今年将是极寒冷冬吗?最新研判出炉!
发布时间:2025-10-23 12:43 浏览量:5
最近你可能明显感受到——冷得太突然了!
10月的北方,还没等来秋裤预警,就直接上演“速冻模式”,羽绒服早早“上岗”。
冷吗?是真的冷。这不是大家的错觉。
从全国来看,10月16日至2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气温,其中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区降温幅度达10℃-16℃,局部地区超过18℃。
气象专家分析称,本轮冷空气对季节转换起到推动作用,北方地区将大范围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
01 今年北方为何冷得早?
今年北方入冬时间异常偏早,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气候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极涡旋分裂:冷空气大逃亡平时的北极上空有个巨大“冷气罩”,气象学上叫“北极涡旋”。它是一股环绕北极的强大低压气流,能把极地冷空气牢牢锁在高纬度地区。
但今年10月,北极上空的平流层突然增温,就像有人往冰箱里吹了一股热风。
结果,这个“冷气罩”被冲得东倒西歪,甚至裂成几块。一旦北极涡旋分裂,冷空气就不安分了,纷纷向南逃逸,跑到中纬度地区(包括我国北方)“报到”。
因此,我们喜提“断崖式降温”。
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冷气被“打包南运”西伯利亚高压作为冷空气的“储存中心”,今年特别活跃。它是亚洲冬季最典型的高压系统之一,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冷气压机”。
10月以来,西伯利亚高压提前加强并持续堆积冷空气,形成强大的气压梯度。当高压系统一路南压,就像打开冷气出口阀门,冷空气便成批南下,带来北方大范围剧烈降温。
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的那阵冷风,基本都是“西伯利亚出品”。
三路冷空气畅通无阻我国北方地势平坦,山脉多是南北走向,缺乏能拦住冷空气的“天然屏障”。
于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可以“自由通行”,主要有三条通道:
西北路径:从新疆进入,经河西走廊一路东移;
中路路径:直接从蒙古高原南下;
东路路径:从东北平原一路杀来。
当三路冷气泄入,北方“喜提”一夜入冬。
北极放大效应:为什么“变暖”却更冷?科学家发现,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听起来奇怪:地球不是变暖了吗?怎么还会更冷?
答案是,极地升温太快,导致北极涡旋更容易变形或减弱,冷空气更容易突破极圈南下。
结果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寒潮事件反而变多,这就是所谓的“暖背景下的冷异常”。
02 潜在“拉尼娜”推波助澜
不过,今年北方这么早入冬,“拉尼娜现象”也可能在背后推了一把。
简单来说,“拉尼娜”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变冷了;海洋温度变化,大气环流“节奏”就会被打乱;太平洋一降温,亚洲的冷空气往往更活跃。
目前观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虽然还没完全达到一个标准的拉尼娜事件,但已经有了明显的“苗头”。
这意味着,“拉尼娜”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了,冷空气活动也因此更频繁。
比如,2021年到2023年,就是罕见的“三重拉尼娜”——连续三年海水偏冷。
结果怎么样?
• 2021年冬季,华北地区60多个气象站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 内蒙古多地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暴风雪;
• 超 11.8 亿人口,全国90%地区(包括海南)都受到影响,差不多是“全国冻成一盘棋”。
不过专家也提醒,今年即便拉尼娜再次出现,预计强度较弱。而它会不会真让冬天更冷,还得继续观察。毕竟,气候系统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海水温一点点变化,最后在陆地上体现的冷暖也可能完全不同。
03 提前入冬 ≠ “冷冬”
大家别被眼前的寒气吓到,入冬早不代表冬天一定更冷。
从气象定义上说,“入冬”只是指连续几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反映的是季节转换的时间点;
而“冷冬”指的是整个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明显偏低,也就是整个冬天都冷。
两者是两码事。
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 2016年北京11月7日入冬,但那个冬天整体偏暖0.5℃;
• 2020年华北多地拖到12月才入冬,结果直接被-30℃“暴击”。
可见,入冬早晚更多受短期大气环流影响,而整个冬天冷不冷,还得看更“深层”的气候因子。
比如:
• 赤道太平洋海温(是拉尼娜还是厄尔尼诺);
• 北极涛动指数(北极的气压变化会不会让冷空气跑下来);
• 欧亚积雪覆盖范围(雪多会反射阳光、地面更冷)。
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在潜在拉尼娜背景下,今冬北方可能阶段性偏冷,但能否达到“冷冬”标准(偏低0.5℃以上)仍需观察。
最后答案呼之欲出,现在你觉得冷,只能说明冬天提早报道,但会不会过“冷冬”,还得大气开会决定,我们说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