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臭车”:乘客的糟心与司机的委屈
发布时间:2025-10-20 14:28 浏览量:6
网约车“臭车”:乘客的糟心与司机的委屈
打网约车最败兴的体验,莫过于拉开车门那股扑面而来的异味——混杂着汗味、烟味、食物残渣发酵味的气息,能瞬间把好心情冲得一干二净。但这看似简单的“臭味问题”,站在乘客和司机两端,藏着完全不同的无奈。
对乘客来说,“臭车”是实实在在的身心折磨。上周加班后打快车,刚坐进去就被一股浓重的烟味呛得咳嗽,司机说已经开窗散了半小时,可座椅缝隙里的烟油味根本散不去,一路40分钟只能憋着气歪头靠窗。更糟的是雨天遇到“霉味车”,空调一吹满车都是潮湿的霉味,回家后衣服上都沾着味道。有朋友更夸张,曾遇到车内有隔夜外卖汤渍的车,脚垫黏糊糊的,下车后赶紧找地方洗手。乘客花钱买服务,干净无异味本是基本要求,遇到“臭车”不仅影响心情,还可能吸入甲醛、霉菌等有害物质,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可司机们也有说不出的委屈。北京的王师傅跑网约车五年,最怕遇到喝完酒或刚吃了火锅的乘客,身上的味道蹭到座椅上,通风半小时都散不去,下一位乘客上来就给差评。他每天要开12小时车,租车费每月5000多,平台抽成占20%到30%,为了多接单根本没时间频繁洗车。天津的邹师傅更无奈,曾遇到乘客在车上脱鞋吃榴莲,劝阻还被怼“花了钱想怎么坐就怎么坐”,之后好几天车内都有怪味。而且很多异味不全是人为的,夏天暴晒后内饰释放的塑料味、空调管道积灰产生的霉味,处理起来又费钱又费时间。
“臭车”问题的根源,其实藏在行业生态里。低价竞争下,司机为了冲单连轴转,根本没精力维护车内环境;平台考核重接单量轻服务细节,对异味的监管多是“事后处罚”而非“事前保障”。有司机算过账,洗一次车30块,用一次除臭剂15块,这些成本在低客单价下很难承担。而乘客对异味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一旦遇到就给差评,反过来又让司机陷入“越忙越脏,越脏差评越多”的恶性循环。
破解僵局需要三方发力:乘客多一分理解,不在车内吃重味食物、脱鞋;司机养成随手清洁的习惯,用“热风+冷风”交替吹空调的小技巧快速去味;更关键的是平台要承担责任,要么提供清洁补贴,要么将“车内卫生”纳入正向激励,让司机有动力维护环境。
说到底,网约车的味道里藏着服务的温度。乘客要的不是“香氛车”,只是基本的干净清爽;司机缺的不是卫生意识,而是维护环境的时间和成本空间。只有三方都退一步、搭把手,“臭车”才能越来越少,出行才能真正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