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会致癌?比油炸、烧烤风险谁更大?科学分析讲出实情

发布时间:2025-10-16 00:13  浏览量:10

本文182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空气炸锅做的薯条是不是比油炸的健康?”“听说空气炸锅也会产生致癌物,真的假的?”最近关于空气炸锅致癌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一时间,不少家庭主妇和厨房小白都陷入了纠结:空气炸锅,到底还能不能用?

一边是无油低脂、操作方便的宣传口号,一边是“致癌”“高温危害”的争议声音,空气炸锅到底是“健康神器”还是“暗藏杀机”?我们查阅权威资料,为你把这件事讲清楚。

先说答案:只要温度高、时间久,不管是空气炸锅、油炸,还是烧烤,都可能产生致癌物。

最主要的“元凶”是——丙烯酰胺。它是一种在高温(一般超过120℃)下,由富含淀粉的食物所产生的化学物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将其列为2A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简单来说,不论是用大量油炸土豆丝,还是用空气炸锅“干炸”薯条,只要达到高温,都有可能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这并不意味着空气炸锅=致癌。我们要看的是:它到底比油炸、烧烤产生的致癌物多还是少?

2021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炸锅制作的薯条,其丙烯酰胺含量比传统油炸方式低30%~50%左右。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空气炸锅用的是热风循环,不需要大量食用油,食物表面温度相对更可控;

油炸时食物完全浸泡在高温油脂中,温度往往超过180℃,更容易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而烧烤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会在明火下裂解,产生苯并芘等1类致癌物,风险更高。

所以说,空气炸锅在高温烹饪方式中,算是相对更“温和”的健康替代方案,但前提是你得会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致癌物”≠“吃了就得癌”。剂量暴露频率才是真正决定风险的关键。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一位成年人如果每天吃100克空气炸锅薯条,丙烯酰胺摄入量大概在几微克级别。而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评估,丙烯酰胺的日容忍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17微克。

换句话说,偶尔吃一两次空气炸锅做的薯条、鸡翅,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天天吃、顿顿吃,还炸得焦黑,那才是自找麻烦。

要想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减少健康隐患,关键是避免产生过多的丙烯酰胺和其他有害物质。以下是三点实用建议:

1. 控制温度和时间
尽量将温度设定在180℃以下,避免长时间烹饪。烹饪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致癌物。

2. 避免将食物炸焦
食物表面一旦变黑,就说明已经产生了较多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包括潜在的致癌物。炸到金黄色即可,别追求“酥脆到发黑”。

3. 少做高淀粉食物
空气炸锅更推荐用来加热熟食、做鸡翅、鱼块等低淀粉类食材。像土豆、红薯、炸年糕这类高淀粉食物,若处理不好更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另外,不建议使用复炸油或反复加热的油脂,即便是空气炸锅中也可能有油脂残留,应定期清洁,保持干净。

把空气炸锅打入“致癌”的冷宫,并不比天天吃油炸食品更明智。现代厨房设备只是工具,真正决定风险的,是我们怎么使用它。

就像用刀切菜不危险,但拿刀乱挥就会伤人。同样,空气炸锅本身并不“有毒”,但如果你天天用它炸薯条、炸鸡翅、炸虾饼,吃得多,吃得焦,那它就成了“健康隐患”。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400万,其中不少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温烹调方式、过度摄入加工肉制品等因素相关。

所以,与其糊里糊涂跟风“谈炸色变”,不如科学合理用好工具,吃得更安心。

总结一下:

空气炸锅并不等于致癌,它在高温烹调方式中相对更安全;

致癌物的风险取决于温度、时间和频率,偶尔吃不会出问题;

控制好温度、时间,避免食物焦黑,减少高淀粉食材的使用,才是关键;

真正的健康饮食,应从整体结构和生活方式来改善,而不是盯着一个锅。

别让“致癌”两个字,把你从厨房赶出去。会吃、会选、会用,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温烹饪方式中丙烯酰胺生成机制研究》,2021年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报告》,2022年
[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标准,2021年更新版
[4] 中华预防医学会,《膳食与慢性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