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竹雕师夏益华:“竹雕,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发布时间:2025-05-20 20:25 浏览量:3
✎与你分享江山资讯 | 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江山
在虎山街道江东社区,有一名痴迷留青竹刻的竹雕师,踏入竹刻领域近二十年,他刀耕不辍,用一把把小刻刀在竹片之上精雕细琢,将岁月的沉淀和对艺术的热爱都融入其中,让原本质朴的竹子脱胎换骨。他,就是竹雕师夏益华。近日,笔者走进夏益华工作室,一进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摆放着不少夏益华平时收集来的老物件,以及他雕刻的竹雕作品。夏益华正坐在窗前的一方工作台上,一手执笔,一手握竹,小心翼翼地在竹片上画出要雕刻的图案。待勾勒完毕,夏益华放下笔,拿起一把小巧的刻刀熟练地在竹片表面游走。很快,江郎山的轮廓便清晰浮现。
“竹子是高雅之物,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高雅志趣,却又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实用性,散发出质朴的气息……”夏益华言语间充满了对竹子的喜爱,回忆起与竹雕的两次奇妙“相遇”。初中时,夏益华第一次在江山小商品市场看到一个线条简单的竹雕作品。“当时觉得好神奇,原来竹子还可以这么玩。后来回想那件作品大概率是由机器雕琢而成,并非手工制作,却还是让我对竹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夏益华表示,那件竹雕作品竟像星星之火般点燃了他对竹雕艺术的热爱。
此后数年,这份热爱在他心间默默蔓延。2008年,夏益华到东阳中国木雕城参观游玩,见到了利用竹青进行雕刻的手法,平时不舍得花钱的他,一次性买了一大堆留青竹刻作品,回家细细揣摩。
正是凭借着这份热爱,夏益华在学习竹雕的路上摸爬滚打、越走越远。自学雕刻时屡败屡战,得遇良师后愈发认真细致,即使身边做竹雕的朋友一个个转行而去,夏益华仍初心不改。每年冬天,夏益华都要专门进山去挑选毛竹,每一根竹子他都要细细查看。采购的竹子还需进行细致的处理,才能用来雕刻。“冬天的竹子水分少、纤维紧实,在后续处理与雕刻时,不容易开裂。而且也不是所有竹子都适合做成竹雕的,老竹表面容易有色素沉淀,还有些竹子容易霉变生虫,都要经过仔细筛选。”夏益华表示,“有时候带回来的50片竹片中最后往往只有两三片适合做成竹雕。”
除了留青竹刻,这些年夏益华凭借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还做了不少有意思的竹制品。在夏益华的左手手腕上,笔者看到了他自制的竹鞭手镯。由于经常与皮肤接触,这条竹鞭手镯表面已然呈现出红黄相间的颜色。但竹子表面的纹理天然,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竹子特有的韵味。夏益华介绍:“这是我上山采购竹子时带回来的,用热风枪加热弯出弧度后再进行了简单雕刻。我很喜欢这个手镯,很有特点,竹子的原汁原味展露无遗。”说罢,夏益华还拿出了他制作的“竹如意”。天然的竹节被雕刻成如意的云头,流畅的竹条经过热风枪加热后弯成如意的柄身,整个作品浑然天成。
在夏益华心中,每一根天然的竹子都蕴藏着无限可能。在工作台的角落,还有一条开裂的竹根,上面并未有任何雕刻的痕迹。竹根中间的裂痕自然向内凹陷,恰似一卷还未展开的卷轴。“这竹根我捡回来处理过后存了许久,一直没有灵感。最近看着它独特的形状,我想着在上面雕刻文字,将它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竹制卷轴。”夏益华说。
竹雕有个奇妙之处,经雕刻的部位,随着时间推移,把玩得多了,颜色会逐渐变深,直至泛红。“我本来就没指望靠这个挣钱。于我而言,它们更似富有生命的挚友,颜色愈深,沉淀的故事便愈多,这样的情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竹雕是我毕生热爱,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夏益华说。
记者:杏灵 毓凡
通讯员:舒忆
编辑:杨雪
责编:徐丽兰
终审:陆天旺
江山新闻网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山人 • 江山事 • 江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