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材到施工,全面了解灌浆料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5-09-25 08:42  浏览量:8

一、灌浆料选材:匹配工程需求的核心基础

灌浆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工程的长期性能与性,需综合考虑工程环境、性能要求、施工条件三大核心因素.,工程环境适配性是关键——低温环境(如北方冬季)需选择低温固化型灌浆料(标注"-10℃可施工"),其添加的抗冻因子可防止水结冰膨胀破坏;潮湿或水下环境需选用抗渗型灌浆料(如聚氨酯灌浆料),其致密结构可阻挡水分渗透;腐蚀环境(如厂)需选择耐蚀型灌浆料(添加环氧树脂或防腐蚀剂),避免被酸碱物质侵蚀.性能指标需严格达标——强度(普通工程选20-30MPa,重型设备基础选40-60MPa)、流动性(自流平灌浆料流动度≥300mm,确保填充细微缝隙)、膨胀率(微膨胀型灌浆料3h竖向膨胀率≥0.02%,补偿收缩防止开裂)、早期强度(冬季施工选早强型,1d强度≥30MPa,尽快承受荷载).施工简单性也需考量——预包装产品(50kg/袋)无需现场配比,节省时间;泵送型灌浆料流动性好,适合大面积或高层施工.

二、施工前准备:确保"零隐患"的前置环节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避免后续质量问题的关键,需聚焦基层处理、环境控制、材料验收三大要点.基层处理是基础——用钢丝刷、扫帚彻底清除基层表面的浮灰、油污、松散物(如旧涂层、水泥渣),若存在裂缝或坑洼,需用修补胶填平并打磨平整(裂缝需剔凿成"V"型槽,增强粘结);基层混凝土强度需≥10MPa(若强度不足,需铲除薄弱层重新浇筑);基层需干燥(含水率≤4%,用含水率测试仪检测),避免施工时水分稀释灌浆料.环境控制是保障——冬季施工时,若环境温度低于5℃,需用热风机、暖风机对基层及施工区域升温(基材表面温度≥10℃且与环境温差≤5℃),防止灌浆料因低温凝固过快;夏季高温(>35℃)时,需用遮阳棚遮挡,避免灌浆料水分快速蒸发.材料验收是底线——检查灌浆料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受潮),核对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符合GB/T 50448-2015);按产品说明书核对水灰比(通常为1:4-1:5,如20kg干粉加5-6L水),禁止随意调整比例.

三、搅拌过程:保证均匀性的关键步骤

搅拌是确保灌浆料性能发挥的核心环节,需严格控制比例、工具、时间三大要素.比例控制是核心——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的水灰比称量(如20kg干粉加5L水),用电子秤精准计量(误差≤1%),避免因比例失调导致强度下降(水过多)或流动性差(水过少).工具选择是基础——使用强制式搅拌机(容量≥50L),避免人工搅拌不均匀;若用量小,可用行星式手电钻搅拌器(转速≥500r/min).搅拌流程是关键——先将水倒入搅拌桶,再缓慢倒入干粉料(避免干粉结块),搅拌2分钟至无结块;停顿2分钟(让添加剂充分反应),再搅拌1分钟;搅拌完成后静置1-2分钟(释放气泡,减少表面蜂窝).

四、灌浆操作:实现"高密实"的核心技巧

灌浆操作需聚焦流动度保持、排气、厚度控制三大要点.流动度检查是前提——搅拌完成后立即检测流动度(初始流动度≥300mm,30min流动度≥260mm),若不符合要求,需重新搅拌(禁止加水调整).灌浆方式是关键——从构件的一侧(如套筒下灌浆孔)连续灌入,避免中间停顿(防止空气残留);大面积或竖向构件(如墙、柱),可采用高位漏斗法(将灌浆料倒入高位容器,利用重力流动),确保填充密实.排气处理是重点——灌浆过程中,用带齿消泡滚筒沿浆体表面纵横滚动(每方向1-2次),消除搅拌产生的气泡;若表面出现少量气泡,可用针筒挑破.厚度控制是保障——根据设计要求控制灌浆厚度(垫层自流平3-5mm,设备基础5-10mm),避免过薄(易开裂)或过厚(收缩大).

五、养护与成品保护:维持性能稳定的长期保障

养护是确保灌浆料强度发展和防止开裂的关键,需注重保湿、保温、防护三大环节.保湿养护是基础——施工完成后24小时内,用喷雾器向表面喷水(保持湿润,避免积水),每天浇水2-3次;冬季施工时,需覆盖塑料薄膜+棉被(防止水分快速蒸发).保温养护是冬季重点——冬季气温低,需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草苫),保持环境温度≥10℃;夏季高温时,需遮阴(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水分快速蒸发).防护措施是保障——固化前(通常4小时)禁止人员踩踏、堆放重物(防止破坏表面结构);养护期间(7-14天)禁止穿硬底鞋进入(防止划伤);定期用混凝土含水率测定仪检测内部湿度(保持≥60%),确保强度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