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一件毛线背心卖脱销!名人穿上都舍不得脱!有何魔力?
发布时间:2025-09-24 22:33 浏览量:9
"
近日,“鲁迅同款毛背心”爆火。
鲁迅大概不会想到,他当年的一次日常穿搭会在近百年后掀起一场时尚的小风潮。先是不少文化学者穿上了这件紫色无袖绞花针织背心,后来它又在书展上再度“出圈”,网友戏称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
当人们套上这件复刻的紫色毛背心,他们触摸的不只是许广平编织的爱意、鲁迅伏案时的体温,更是在碎片化时代里打捞精神图腾的自觉尝试。
"
最先读到鲁迅的文章是在中小学课本上,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祝福》《铸剑》《为了忘却的记念》《〈呐喊〉自序》《“友邦惊诧”论》《论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让我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再多读些鲁迅的著作。
《少年闰土》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小学课本插图。
直到读上大学才接触到鲁迅的更多作品。从大学图书馆里借阅了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等集子以及像瞿秋白等评论鲁迅的文字,感受到鲁迅的伟大及其硬骨头精神,以至于产生想要买鲁迅的书来阅读的念头。
20世纪80年代,在杭城读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光顾书店,从文二路的书店,到西湖边六公园的外文书店,再到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直到葵巷的旧书店,都经常去,只要是书店都喜欢去逛逛。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是当时杭城最大的书店,就常去感受那份温馨的书香氛围,对鲁迅的一些著作特别关注,经常望着书脊上的书名出神。那时解放路新华书店里还没有开架售书,顾客只能站在柜台外面看着里面书架上的书脊,读着书名,想象书里的内容。书架上有一长排《鲁迅全集》特别引人注目:黑色的书名,米黄的封套,笔挺的书脊。书脊上有《坟》《热风》《吶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等集子名,有不少都是我很熟识的,就是《二心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淡》《且介亭杂文》等集子也都有些亲切的感觉。这套16卷的《鲁迅全集》是1981年出版的,显得庄重而温暖,书脊的硬气简直就是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很想拥有一套《鲁迅全集》,尽管大学图书馆里也有得借阅,但是那终究不是自己的书,最终得还给人家。在那个读书的日子里终究是囊中羞涩,一下子要买下16卷的《鲁迅全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之后,我才从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买到一套《鲁迅全集》。
有了一套自己的《鲁迅全集》,阅读鲁迅作品就方便多了,不少作品都是以前读过的,颇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小说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在脑海里重新浮现出来,比如那个读出“吃人”的狂人形象,比如那个能写出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的孔乙己,比如那个说吴妈的脚太大的阿Q,比如那个说话重复唠叨的祥林嫂,比如那个戴银圈的少年闰土,比如那个两脚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豆腐西施,等等。这些人物太有特点了,有哪些小说的人物形象能够像鲁迅这样刻画得入木三分经久不忘?散文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等真实人物也是写得让人耳目一新。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些语句让人一见而不敢弃去。比如《秋夜》那句:“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比如在《立论》那句:“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少……阿唷!哈哈!’”类似于这样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有很多,使人常读常新。再比如鲁迅那些古体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等满腔热情的诗句,读来叫人热血沸腾。鲁迅杂文中,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都写得十分犀利,逻辑严密;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等写出了悲愤哀痛之情。鲁迅的笔下是鲁迅的文字,是只有鲁迅才能写得出来的文字。鲁迅的语言只属于鲁迅,是那种“陌生化”的句子,鲁迅总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
1912年,鲁迅身穿据说是自己设计的西式夹克。图源:南风窗
读着鲁迅的杂文,慢慢地也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读得手底下痒痒的,也有想写几句的欲望。有意思的是,曾有朋友说我给他的书信中有点鲁迅杂文的笔法。我说,正在读鲁迅的杂文,可能无意中带上了一点鲁迅杂文的语气。后来我还写下了一些杂文,像《锯板机·木珠机·拔毛机》《给这片土壤施点肥》还发表在《杂文报》上。有不少人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这未必就对。其实,鲁迅的文章充满了愤慨之情,其思想的深刻是出了名的,但并非都是晦涩难懂。鲁迅是思想家,他的文字对封建社会有深度的剖析,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敏感洞察力。鲁迅是站在那个时代的最前沿去拯救民众的灵魂,他的文字无疑是深刻的。鲁迅的文章只要多去读读,是能够读出鲁迅文字里的味道的,尤其是能够感觉到鲁迅那种硬骨头精神。
鲁迅这套16卷的全集已经伴随我30多年了。这些年里没少去翻阅,却还没有读完全集所有的文字。现在我的视力越来越不好了,但依然会翻翻这套大书,感受到鲁迅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腔热血以及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人喜欢鲁迅?
也许是因为,哪怕时隔百余年
我们在阅读鲁迅的过程中
依然能找到一股“向上走”的力量
依然能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的鼓励中找到灵魂的共鸣
明天就是鲁迅诞辰144周年
从1881到2025
144载岁月流转
文字的力量从未消逝
你读过鲁迅哪些作品?
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