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鲁迅阴暗教坏娃?怕孩子读的人在怕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3 16:25  浏览量:10

最近又有人吵着说鲁迅的文章太阴暗,会教坏孩子,刚好教材又做了点调整,这下讨论更热闹了。

但说真的,这种担心纯属多余,要是读几篇鲁迅就能学坏,那这孩子恰恰还有救。

先澄清个事实,人教社早就说过,鲁迅一直是教材里选篇最多的作家,现在统编教材里初中选了7篇,高中5篇,加起来12篇,散文、小说、杂文都有。

所谓“鲁迅被踢出教材”的说法,其实是每次教材调整都会冒出来的老话题,本质上是大家对经典流失的焦虑。

有人觉得鲁迅的文字太尖锐,满是讽刺和批判,不如多给孩子看点阳光向上的东西。

可问题是,难道现实生活对年轻人就很温柔吗?早上六点起床学到晚上十一点,作业永远做不完,毕业后面临的高房价、低工资、996压力,这些难道是靠几句“正能量”就能解决的?

鲁迅写的从来不是虚无的黑暗,而是把生活里的真相挑明了给你看,他告诉你有些传统糟粕会“吃人”,指出有些人靠“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揭露那些围观别人痛苦的“麻木看客”,这些现象现在消失了吗?并没有。

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些,能恍然大悟说“原来我经历的这些早就被写过”,那说明他还没彻底麻木,这才是真正的清醒。

更有意思的是,说鲁迅“负能量”的人,怕是没好好读过他的文章,他在《热风》里对青年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在《北京通信》里明确告诉年轻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但他特别强调,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

这些话比现在很多空洞的口号有力量多了,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其实反对青少年读鲁迅的人,怕的不是孩子学坏,而是怕他们太清醒。

他们希望孩子乖乖听话,不要质疑,不要反抗,最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对现实的复杂一无所知。

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点挫折就容易崩溃,看到不公只会沉默,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心理健康”?

真实的心理健康,是能直面问题,有勇气质疑,而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鲁迅的文字确实会让人疼,但疼才说明你还醒着。

那些怕孩子读鲁迅的大人,本质上是怕孩子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不再盲从,他们怕孩子看出生活中的荒谬,怕孩子发现某些“理所当然”其实很可笑。

要是真不让孩子读鲁迅会怎样?他们可能会多背几首不痛不痒的诗,多写几篇辞藻华丽但空洞的作文,学会用漂亮话把世界包装成完美的样子。

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空心人”,遇到问题只会逃避,永远学不会反抗和改变。

更可怕的是,没有鲁迅这样的作家,我们连描述痛苦的词汇都会失去,当看到不公时,不知道什么叫“麻木”;当遇到自我欺骗时,不懂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当被传统束缚时,不明白什么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的价值,就是给这些荒谬的现象贴上标签,让我们知道痛苦有根源,问题有名字,哪怕暂时解决不了,至少你明白这不是“命运”,而是可以改变的现状。

他让年轻人知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到底,鲁迅从来不会带坏青少年,他只是让那些想让年轻人永远听话的人感到害怕。

他教会年轻人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这正是一个健康社会最需要的品质,一个民族如果连让孩子读鲁迅的勇气都没有,那才是真的出了问题。

因为这说明我们害怕真相,害怕清醒,最终只会在自我欺骗中慢慢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