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两万亿水牛狂奔,经济却通缩?专家:一场危险赛跑正在上演

发布时间:2025-09-23 14:29  浏览量:10

两市成交额连续多日站在两万亿元上方,这场资本市场的热度正在向实体经济传导。

截至9月16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861.87点,延续了近期的上涨态势。更引人注目的是,两市成交额连续多个交易日突破两万亿元,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足够且持续的成交量是一轮行情能否延续的关键信号。”一位市场分析师表示。与一年前相比,当前A股市场的活跃度已经显著抬升。

估值方面,上证指数滚动市盈率在15-16倍左右,处于近几年偏低至中枢区间。市场尚未进入人人喊贵的阶段,但也早已告别绝对的底部区间。

这场由资金推动的行情能否带动经济实质性复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当前股市上涨主要由流动性推动。八月CPI同比下跌0.4%,核心CPI同比上涨0.9%,而PPI同比下跌2.9%。尽管较上月有所收窄,通缩环境尚未根本改善

资本市场通常比实体经济更早反应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不是当前数据本身,而是其变化趋势。

“宏观数据是否形成改善趋势或出现较大变化,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指出,“如果要看到基本面实质性变化,可能至少要等到四季度末的数据才更有意义。”

目前行情仍由信用与资金面主导。这种“水牛”行情存在两种视角:一方面,它缺乏基本面支撑,行情持续性取决于资金热情能否维持;另一方面,股市上涨能带来财富重新分配,从而提振消费信心。

去年国庆期间的表现就是一个例证。由于股市在国庆前上涨,2024年国庆期间旅游、消费等数据表现良好。这显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某种传导机制。

回顾A股历史,每一轮水牛行情对经济都产生过三个可量化的影响路径。

2014-2015年的牛市处于宏观流动性宽松期,两市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破万亿,上证指数一度触及5178点。那轮行情中,IPO与再融资显著提速,资本开支与并购重组窗口打开。

“尽管之后去杠杆导致市场剧烈波动,但融资扩产创新的链条已嵌入企业预期中。”一位参与过当年市场的投行人士回忆道。

2021年,股市成交额再度创下历史新高,科技与消费龙头开始大规模股权融资。知名投资者张磊在高点大笔投资光伏企业,带动更多资本进入产业领域,直接促进了相关行业扩张和创业投资。

财富效应与信心修复是水牛行情的另一重要价值。当股市总市值突破整数关口,往往对应居民与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改善。

今年八月,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对国内风险偏好产生实实在在的提升。从股市获利的人们更愿意消费,这部分资金相比劳动所得,在消费时心理负担更小。

2015年行情后期就出现这种情况:水牛上涨带动券商、法律、银行等机构业绩改善,这些从业人员将资金通过消费和投资流入社会,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复苏。

政策传导效率也会因股市活跃而提高。资本市场情绪升温时,资金从政策走向实体经济的效率会明显增加。当前政策强调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协同,这种环境更有利于股市回暖向经济修复传导。

眼下经济面临多重现实约束。居民端面临物价低迷与就业压力,消费行为更趋理性;企业端融资意愿偏谨慎,八月信贷虽回升但仍低于常年水平;政府端则需平衡稳增长与控风险。

这些因素决定了如果本轮股市上涨能持续更久,对各方都将利大于弊。

近期宏观数据已显示积极信号。CPI与PPI剪刀差在缩小,生产端跌价压力收窄往往领先于盈利见底。一旦PPI继续边际修复,地产下行斜率放缓,商品价格及上市公司利润表将优先于宏观经济回暖。

“后续一旦这些指标持续改善,对股市将是进一步催化。”上述私募基金经理认为,“这种情况大概率会出现。”

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也在改善。注册制常态化、退市常态化、再融资与并购工具更加顺畅,虽然大股东减持等问题仍被市场诟病,但整体制度环境已比前些年有显著进步。

资金环境的边际改善同样明显。北向资金与两融余额的回升,表明市场风险偏好正在上升。面对持续通缩环境,任何积极因素都在帮助延续和强化预期。

与2015年相比,本轮行情存在显著差异。当年资金流动性极度充裕,成交急剧放大,确实拉动了直接融资,但高杠杆也导致市场脆弱性增强,最终以剧烈波动收场。

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则将增量资金更精准地配置到龙头与科技领域,实现了直接融资与研发投入同向增长。

目前的市场更接近2021年的情况:成交上两万亿,估值具备性价比,政策强调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协同。这种环境更具备从股市回暖走向经济修复的条件。

“当前的市场结构更健康,资金配置更有效率。”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这与2015年的全面泡沫化有本质区别。”

从自然发展角度而言,当民间造富机会减少但资金风险偏好回暖时,资本市场能更好地承接这些需求,从而推动行情进一步发展。

从政策预期看,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需要有良好答卷。信心恢复和政策与资金投入都不可或缺,而资本市场正是支撑信心恢复的第一站。

如果本轮股市继续上涨,在未来半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宏观经济的改善,尤其是CPI、PPI以及消费数据的率先变化。

当前CPI与PPI剪刀差缩小已经是一个征兆。这些先行指标的变化将进一步强化股市与经济之间的正向循环。

“股市上涨会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进而促进投资和就业,最终推动经济复苏。”一位经济学家概括了这种传导机制,“这种互动在当前环境下尤为可贵。”

不同行业受益程度可能存在差异。科技和新能源等板块可能率先获得资金支持,这些行业的扩张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消费行业则可能从财富效应中受益,随着投资者信心增强,消费意愿有望提升。

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种互动关系。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市场改革措施,旨在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如果这些措施见效,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为经济复苏提供更有力支持。

在乐观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股市上涨向经济传导需要时间,而且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阻力。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可能影响这一进程。

投资者应关注市场过热风险。目前估值虽未明显高估,但如果上涨过快过猛,可能积累风险。2015年的教训提醒我们,杠杆资金推动的行情往往难以持续。

“关键是要实现慢牛、长牛,而非快牛、短牛。”上述券商分析师强调,“这样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才能最大化。”

监管层也表现出审慎态度。近期政策举措旨在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防止过度投机。这种监管导向有利于行情延续,从而延长对经济的支持作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市场的同时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历史表明,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才是可持续的财富增长方式。

随着成交额持续放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这场行情能否带动经济复苏。历史经验表明,股市上涨确实能通过财富效应、融资功能改善和政策传导加速等途径促进经济活力

当前CPI与PPI剪刀差缩小,市场估值合理,政策环境积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股市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

如果市场保持当前活跃度,我们很可能在年底前看到经济数据的改善。这场资本市场的热度,正悄然转化为经济复苏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