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踩在科技齿轮上的小国,如何靠 3 次技术革命赌赢国运?

发布时间:2025-09-23 10:15  浏览量:10

1835年 9 月 25 日,布鲁塞尔郊外挤满了人,连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都派了特使来围观 —— 一条不到 30 公里的铁路上,冒着黑烟的 “火箭号” 火车正以 24 公里的时速往前冲,铁轨接缝处的火花溅到草地上,人群里爆发出比火车汽笛还响的欢呼。

这时候的比利时,刚从荷兰独立5 年,国土面积还没中国一个省大,左边是拿破仑留下的法国,右边是虎视眈眈的普鲁士,两个大国都觉得这地方就是块 “欧洲夹心饼干”,迟早得被分掉。

可谁也没料到,就是这条看起来“没多长” 的铁路,让比利时在 19 世纪直接逆袭成 “欧洲科技卷王”,GDP 增速甩了同期欧洲列强一条街;更没人想到,这个靠挖煤打铁起家的小国,后来能靠芯片、新药攥住全球科技的 “命门”,甚至让中美欧都得看它脸色。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比利时的“科技国运史”—— 一个小国如何靠 3 次技术革命踩准节奏,又如何在大国博弈里躲坑、捡漏,最后活成了 “科技圈的精准生存样本”。

比利时刚独立那会,手里的牌其实烂得很:国土小,资源就两样—— 煤矿和铁矿,还都集中在瓦隆地区;人口才 300 多万,连法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更要命的是,独立前荷兰人压根没给它搞过工业,全国除了几个小作坊,连台像样的机器都没有。

当时欧洲的玩法是“谁有工业谁牛”,英国已经靠蒸汽机搞完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忙着回血,普鲁士还在跟周边小国打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看着地图犯愁:跟大国比兵力、比国土,咱肯定输;但要是能把 “煤铁” 和 “新技术” 绑在一起,说不定能当个 “欧洲中间商”。

这个国王是个狠人,放着贵族的排场不搞,亲自跑到英国去“抄作业”—— 不是去皇宫喝茶,而是蹲在曼彻斯特的纺织厂、伯明翰的钢铁厂里看机器,还花重金把英国工程师约翰・科克里尔请到比利时,给了他 “造厂、招人、定规矩” 的全权。

科克里尔这哥们也确实有两把刷子,1820年在列日建了个钢铁厂,一开始就搞 “技术升级”:英国的钢铁炉只能烧小块煤,他改成能烧大块煤的高炉,还加了个 “热风装置”,炼出来的铁又快又结实;英国的铁轨还在用熟铁,他直接搞出铸铁铁轨,抗磨损程度翻了一倍。

更关键的是,利奥波德一世看透了“铁路 = 国运” 的逻辑 —— 当时欧洲的货物运输还靠马车,要是能修条铁路把煤矿、铁矿和港口连起来,比利时就能把德国的铁矿、法国的粮食、英国的机器凑到一块倒卖,赚中间的差价。

1830年比利时刚独立,国王就拍板:举全国之力修铁路,先修布鲁塞尔到梅赫伦的线,再往列日、安特卫普延伸。那时候修铁路可是个大工程,比利时没钱,就发行 “铁路债券”,连老百姓都能买,承诺 “修通后每年分红”;没技术工人,就从英国招,还办了 “技工学校”,教比利时人开机器、铺铁轨。

1835年那条铁路通车后,效果直接炸了 —— 原来用马车运一吨煤从列日到安特卫普要 5 天,铁路只要 8 小时,成本降了三分之二。欧洲各国一看:“这小国玩得这么溜?” 法国、普鲁士、奥地利都来下单买铁轨,科克里尔的钢铁厂订单排到了 5 年后,瓦隆地区的煤矿工人工资翻了两倍,连布鲁塞尔的面包店都开始用蒸汽机烤面包。

到1850 年,比利时已经修了 3000 多公里铁路,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铁路密度比英国还高,成了欧洲的 “交通枢纽”—— 德国的铁矿运到比利时炼成钢,再运到法国造机器,英国的纺织品通过比利时卖到东欧,比利时坐地收 “过路费”,GDP 年均增速达到 4.5%,比当时的清朝(还在搞闭关锁国)强了不止 10 个档次。

但这波逆袭里藏着个大问题:比利时的科技和经济太依赖“煤铁” 了,就像现在的国家只靠卖石油赚钱,一旦资源挖完、技术迭代,麻烦就来了。而且它的 “中间商” 身份也有隐患 —— 法德一旦强大起来,肯定不会甘心让比利时赚差价,这为后来的国运起伏埋下了伏笔。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了,电力、化工成了新的 “科技风口”。这时候比利时的煤铁资源已经挖了几十年,矿坑越挖越深,成本越来越高,法国和普鲁士(后来的德国)也搞起了自己的钢铁厂,比利时的 “铁轨生意” 开始走下坡路。

就在这时候,一个叫欧内斯特・索尔维的比利时人,搞出了个能改变欧洲化工史的发明——“索尔维制碱法”。

当时欧洲的肥皂、玻璃、化肥都需要“纯碱”,但传统的制碱法又慢又贵,还会产生大量废料,全欧洲的纯碱都被英国的 “吕布兰法” 垄断,英国厂商随便抬价,其他国家只能当 “冤大头”。

索尔维是个化学爱好者,家里是搞盐场的,他看着父亲因为买不到便宜的纯碱发愁,就躲在实验室里琢磨。1861年,他终于搞出了新方法:用食盐、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直接生产纯碱,不仅成本降了一半,还没废料,纯度还更高。

但一开始没人信他—— 一个没上过名牌大学的 “业余化学家”,能比英国的大公司还牛?索尔维跑遍比利时的资本家,没人愿意投资,最后还是他哥哥帮忙凑了钱,在布鲁塞尔郊区建了个小工厂,试生产了一批纯碱,送到肥皂厂试用,结果肥皂厂老板反馈:“用你的碱做肥皂,泡沫多还不伤手,以后就跟你买!”

这一下,索尔维的制碱法火了。他成立了“索尔维公司”,在欧洲各地建工厂,还搞了个 “专利授权模式”—— 别的国家想用他方法,就得交专利费,而且索尔维还派工程师去指导生产,保证质量。当时德国的拜耳、巴斯夫,法国的罗纳 - 普朗克,都得给索尔维交专利费,比利时一下子从 “钢铁小国” 变成了 “欧洲化工一哥”。

除了化工,比利时还抓住了“电力革命” 的机会。1882 年,爱迪生在纽约建了第一个火力发电站,第二年就把技术带到了比利时,在布鲁塞尔建了欧洲第一个发电站,给市区的路灯、工厂供电。当时的布鲁塞尔,晚上路灯亮起来的时候,老百姓都跑到街上看,说 “这比煤油灯亮 100 倍”。

贝尔的电话公司也看中了比利时的地理位置,1887年在布鲁塞尔设厂,把电话卖到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成了欧洲电话普及最快的国家,1900 年的时候,每 1000 个比利时人就有 5 部电话,比德国还多。

这时候的比利时国运达到了顶峰,不仅国内科技产业发达,还靠殖民地“比属刚果”(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补充资源 —— 刚果有大量的橡胶、铜矿,这些都是制造轮胎、电线的关键材料,比利时用极低的成本从刚果掠夺资源,再运回国内加工成工业品卖到欧洲,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波繁荣里藏着两个“黑料”:一是殖民地掠夺太狠,刚果的橡胶种植园里,当地工人要是没完成指标,就会被砍掉手,这成了比利时历史上的 “污点”;二是比利时的科技还是 “偏科”—— 虽然化工、电力强,但没搞出自己的核心设备,比如发电机、电话交换机还得靠从美国、英国进口,一旦大国断供,就会出问题。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直接派兵占领了比利时,第一件事就是抢索尔维的化工厂和科克里尔的钢铁厂 —— 德国需要纯碱造炸药,需要钢铁造坦克,比利时的科技命脉一下子被掐住了。等一战结束,比利时的工厂要么被炸了,要么被德国搬空了,国运第一次遭遇 “滑铁卢”。

一战后,比利时想恢复科技产业,但刚有点起色,二战又来了。1940年,德国再次占领比利时,这次更狠 —— 不仅抢工厂,还把索尔维的化学家、科克里尔的工程师都抓到德国去,逼着他们搞研发,连实验室的图纸、设备都打包运走。

有个叫让・梯若尔的比利时工程师回忆:“当时德国士兵冲进我们的工厂,用枪指着我们说‘要么跟我们走,要么死’,我看着自己研发的炼钢设备被拆走,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那是我们花了10 年才搞出来的东西啊!”

二战结束后,比利时的科技产业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瓦隆地区的煤矿被淹了,列日的钢铁厂只剩下断壁残垣,索尔维的化工厂得从头建,更要命的是,人才都跑了 —— 很多科学家、工程师为了躲避战乱,跑到了美国、英国,再也没回来。

这时候的欧洲,法德开始搞“和解”,准备成立欧共体(欧盟前身),一开始没带比利时玩 —— 法德觉得比利时体量太小,科技实力也不行,带着它没用。比利时没办法,只能拉着荷兰、卢森堡搞 “比荷卢经济联盟”,三个小国抱团取暖,慢慢恢复工业。

冷战时期,比利时夹在美苏之间,科技发展只能“跟着美国走”。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在欧洲搞 “马歇尔计划”,给比利时钱和技术,让它建汽车厂、电子厂。福特、通用都在比利时设了厂,生产的汽车卖到欧洲各地;美国的德州仪器也在比利时建了半导体工厂,教比利时人搞芯片封装。

但这时候的比利时,已经没了19 世纪的 “科技锐气”,只能做 “大国的配套厂”—— 比如给德国的汽车提供零部件,给美国的芯片做封装,核心技术还是在美国、德国手里。有个比利时科学家想搞自己的航天技术,跑去跟政府申请经费,结果财政部长说:“咱们连自己的军队都养不起,还搞航天?别做梦了!”

没办法,比利时只能加入欧洲航天局(ESA),跟着法国、德国玩—— 法国搞火箭,德国搞卫星,比利时就负责研发卫星上的导航系统部件,虽然能分到一些技术,但话语权基本没有。

到1970 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了,计算机、半导体成了新风口。美国、日本、德国都在搞自己的芯片技术,比利时也想跟上,但手里没钱、没人 —— 全国的半导体人才加起来不到 1000 人,研发经费还不够日本索尼的十分之一。

这时候,比利时做了个关键决定:不跟大国抢“整机市场”,只在 “细分领域” 搞研发。1984 年,比利时政府联合荷兰、卢森堡,还有飞利浦、西门子等企业,在鲁汶建了个 “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专门搞芯片制造技术的研发,不生产芯片,只卖技术和专利。

当时没人看好IMEC—— 美国的英特尔已经搞出了 386 芯片,日本的东芝、NEC 在芯片市场占了半壁江山,一个小国的研究中心能搞出啥?IMEC 的首任主任卢克・范登霍伊维尔说:“咱们没钱没人,只能聚焦‘最小的领域’,比如怎么把芯片的线宽做得更细,怎么提高芯片的良率,只要在这方面做到全球第一,就有饭吃。”

IMEC一开始确实难,研发经费不够,就跟全球的芯片公司 “合伙搞研发”—— 英特尔、三星、台积电要是想搞 7 纳米、5 纳米技术,就给 IMEC 投钱,IMEC 负责研发,研发成功后大家一起用。这样一来,IMEC 既拿到了钱,又能接触到全球最顶尖的技术,慢慢就起来了。

现在的IMEC,已经成了全球芯片圈的 “香饽饽”—— 全球前 20 的芯片公司,有 18 家跟它合作,包括英特尔、三星、台积电、华为海思。它研发的 5 纳米、3 纳米制造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连美国都得依赖它的技术。

举个例子:有猜测,2020 年,台积电想搞 3 纳米芯片,就给 IMEC 投了 10 亿欧元,IMEC 用这笔钱研发出了 “GAA 晶体管技术”,让 3 纳米芯片的性能提升了 20%,功耗降低了 30%,台积电靠这个技术抢占了全球 3 纳米芯片的市场,IMEC 也拿到了丰厚的专利费。

IMEC的生存逻辑特别像 “科技圈的便利店”—— 大国的芯片公司就像大超市,需要各种 “小商品”(细分技术),IMEC 就专门生产这些 “小商品”,而且做到最好,让大超市离不开它。它不跟大超市抢生意,只赚 “供货的钱”,这样既避免了跟大国冲突,又能稳稳攥住技术话语权。

除了芯片,比利时还在“生命科学” 领域搞出了名堂。比如优时比制药公司,靠研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 “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全球年销售额超过 50 亿欧元,成了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 “隐形冠军”。

优时比的玩法跟IMEC 差不多:不搞 “广谱药物”,只聚焦 “罕见病、慢性病”,比如类风湿、癫痫、帕金森,这些领域市场规模不大,但竞争少,技术门槛高,一旦研发成功,就能长期赚钱。它还跟中国的药明康德合作,把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用到全球研发中,既降低了成本,又打开了中国市场。

现在的比利时,虽然国土面积还是小,人口只有1100 多万,但靠芯片和生物医药,成了 “欧洲科技的关键节点”—— 全球每 10 颗先进芯片,就有 7 颗用到了 IMEC 的技术;全球每 5 个类风湿患者,就有 1 个在用优时比的药。它的 GDP 人均超过 5.5 万美元,比德国还高,靠的就是这两个“科技细分领域”。

但比利时现在也面临大麻烦:中美芯片战越来越激烈,美国不让IMEC 给中国提供先进技术,比如 3 纳米、2 纳米的研发合作;中国又想跟 IMEC 合作,毕竟华为海思需要这些技术。IMEC 夹在中间,只能 “小心翼翼走钢丝”—— 比如不直接给中国提供 3 纳米技术,但可以跟中国的企业合作研发 “成熟制程”(比如 28 纳米),避开美国的限制。

还有人才问题:IMEC的科学家有 70% 是外国人,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德国,比利时本土培养的人才不够,一旦大国开始 “抢人才”,IMEC 就可能面临人才流失。而且研发经费越来越高,2023 年 IMEC 的研发投入超过 12 亿欧元,要是全球芯片公司减少投资,它的研发就会受影响。

回顾比利时200 多年的科技史,其实就是一个 “小国的生存手册”—— 它没大国的体量和资源,却靠 3 次技术革命踩准节奏,从 “欧洲夹心饼干” 变成 “科技关键节点”,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咱们中国也有不少启发。

第一,“风口比资源重要”。比利时第一次逆袭靠的是铁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靠化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靠芯片和生物医药(第三次工业革命),每次都踩准了科技风口。要是它一直靠挖煤打铁,现在可能就是个“欧洲穷国”。咱们中国现在搞科技自立自强,也是在踩 “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 的风口,只要踩准了,就能保持竞争力。

第二,“细分领域做精做透”。比利时没跟大国抢整机市场,而是在“芯片研发”“生物制药” 这些细分领域做到全球第一,靠技术专利赚钱。咱们中国的华为、比亚迪也是这个逻辑:华为在 5G、鸿蒙系统上做精,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上做透,这样才能在大国博弈里站稳脚跟。

第三,“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比利时早期太依赖煤铁,一战、二战被德国抢了资源就垮了;现在它靠芯片和生物医药两个领域,就算一个领域受影响,另一个还能撑着。咱们中国搞科技,也不能只靠某一个领域,比如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都得搞,这样才能避免“被卡脖子”。

第四,“地缘政治里要会平衡”。比利时夹在中美欧之间,既不跟美国彻底绑定,也不跟中国搞对立,靠“技术合作” 找生存空间。咱们中国搞科技合作,也得学会平衡,比如跟 IMEC 合作研发,跟欧洲的企业搞联合创新,避开美国的限制。

当然,比利时的教训也得记着:一是“别靠掠夺发家”,它早期靠殖民地掠夺资源,现在成了历史污点;二是 “核心技术不能丢”,它二战前核心设备靠进口,被德国一抢就垮,咱们中国必须搞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不能依赖别人。

最后说句实在话:国运这东西,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一次技术革命里,你能不能抓住那根“最粗的稻草”。比利时抓住过,也丢过,现在还在紧紧攥着 “细分领域” 的稻草;咱们中国,要抓的就是 “自主可控的科技实力” 这根最核心的稻草 —— 只有这样,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稳稳站住脚。

比利时,作为西欧的一个小国,面积还没重庆大,却拥有健全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港口设施的运行能力等在欧洲名列前茅,与德国、法国、荷兰等周边国家之间有便利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完全能够满足外国投资者对硬件环境的要求。

1

公路

比利时全国公路总长1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63公里,约占公路总里程的1%。布鲁塞尔距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波恩和卢森堡均只有200-300公里的路程。中国内地驾照可在比利时使用,但需事先做好翻译与认证后方可使用。2021年公路货运量2.78亿吨。

2

铁路

比利时运行铁路总长3607公里,车站551个。其中,电气化铁路长度3064公里,比利时铁路网的特点是电气化水平高,绝大多数为双轨路线。铁路在陆地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公路运输。疫情前年均客运量2.44亿人次,货运量6300万吨。

【高铁】比利时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线路共4条,合计里程214公里,约占铁路总里程的5%。

3

空运

比利时空中运输网络联系49个国家和地区的74个城市。比利时共有布鲁塞尔、奥斯坦德—布鲁日、安特卫普、列日和沙勒罗瓦5个机场,2022比利时航空货运量180万吨,客运旅客2800万人次。

【与中国的航线】海航北京—布鲁塞尔客运航线自2006年开通以来,成为国内联通欧洲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2022年该航线累计执飞103个航班,往返承运旅客24721人次。2023年6月起,深圳—布鲁塞尔客运航线复航。另外吉祥航空每周也有直飞布鲁塞尔的航班。

4

水运

比利时的水路运输非常发达,分为海运和内河航运。共有5个海港、7个内河港 。

安特卫普港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和法国的主要进出口门户。安特卫普港与泽布吕赫港于2022年5月正式合并,新的港口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成为欧洲第二大港口和第二大集装箱港。2022年该港吞吐量为2.87亿吨。中国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第三大贸易往来目的地,仅次于英国和美国。2022年,该港与中国(大陆)的运输量达1929万吨,集装箱往来总量约170万标准箱。

5

电力

比利时电力资源多样化,核电、再生能源、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占52.8%,太阳能占24.7%。比利时原计划2025年退出核电,但俄乌冲突升级、欧洲爆发能源危机后,比利时政府转而将两座核反应堆服役期限延长10年,以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比利时与所有邻国(法国、卢森堡、德国、荷兰和英国)电网相互连接,最大商业交换容量为6500兆瓦。

比利时地处西欧天然气网络的十字路口,天然气完全依靠进口,来源多样化。天然气网络连接挪威、英国、荷兰。比利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有限,本国消耗的天然气大部分来自挪威和荷兰,其余来自英国和其他国家,包括卡塔尔。

6

数字基础设施

根据欧盟《2022年数字经济和社会指数》(DESI)报告,比利时在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发展缓慢。5G部署进度、光纤覆盖率和宽带价格指数远低于其他国家。2022年6月完成5G频谱拍卖。2023年9月,布鲁塞尔大区启用第一批5G服务,全面覆盖还需要数年时间。但比利时企业数字技术普及率高,尤其是使用云和线上销售的中小企业数量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电子商务在欧盟成员国中具有竞争力。电子商务在比利时企业销售额中的占比达到29.1%,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7.6%),超过荷兰、德国、法国。

【电信】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截至2023年底,比利时固定电话用户有448.9万户,普及率为40.1%:近年来,移动电话数量继续攀升,普及率超过115.7%。比利时电信消费费用较高,居欧盟前列。

【互联网】政府十分重视宽带网络服务。2023年底,家庭网络普及率85.1%,注册上网用户412.1万户,其中绝大部分是宽带用户。

【邮政】1963年法律规定每个比利时家庭必须配备信箱,1969年比利时引进邮政编码,1970年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信息行业的兴起,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给邮政业务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比利时邮政市场50克以上包裹服务已经市场自由化,DHL、TNT、联邦快递等均在比利时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