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思科技:AI终端+人形机器人+折叠屏+液冷散热四维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18 15:55  浏览量:8

创新驱动下的多维增长引擎

在消费电子智能化浪潮中,蓝思科技凭借其在结构件、整机组装与新兴硬件的技术积累,正加速向AI终端、人形机器人、折叠屏及液冷散热等高增长领域拓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329.60亿元(同比增长14.18%),净利润11.43亿元(同比增长32.68%),业绩高增的背后是其在四大战略方向的系统性突破:端侧AI赋能硬件升级、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量产、折叠屏技术迭代及液冷散热认证落地。以下将逐一剖析其技术进展与商业化路径。

一、AI技术落地:端侧硬件升级的核心受益者‌

‌技术重塑产业链,换机周期加速

端侧AI的快速迭代正深度改变消费电子生态。据Canalys预测,2028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将达54%,AI PC渗透率将达75%。蓝思科技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结构件龙头,其玻璃、陶瓷、蓝宝石等核心材料技术壁垒持续强化,精准匹配AI终端对散热性、轻量化及高强度的需求。例如,AI手机需更高性能的散热结构件,而蓝思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可显著提升设备耐久性,单机价值量较传统材料提升30%以上。

垂直整合能力构建护城河

公司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覆盖材料研发、模组制造到整机组装)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2025年上半年,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营收271.85亿元(同比增长13.19%),其中AI相关订单占比超40%。国盛证券指出,蓝思在整机组装领域获国际大客户认证加速,形成“技术-市场-业绩”闭环。这一模式类似三星的垂直整合策略,通过控制核心部件供应增强话语权。

二、人形机器人量产:抢占万亿市场制高点‌

‌核心部件量产突破,绑定头部客户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蓝思科技已实现关键突破:

核心零部件规模化生产:自主研发的六维力矩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关节模组实现量产,解决了机器人运动精度与负载能力痛点。

头部客户交付:向智元机器人批量交付“灵犀X1”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模组与灵巧手部件,并深度参与其躯干壳体制造。

生态平台建设:与宇树、优必选等企业合作打造“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平台”,推动机器人向医疗、家庭服务场景渗透。

市场前景与竞争壁垒

据高工机器人研究所(GGI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美元,中国占比超50%。蓝思凭借“技术+制造”双轮驱动,目标占据中国最大人形机器人制造平台地位。其核心优势在于:

工艺整合:依托CNC加工与注塑成型经验,实现行业最高垂直整合度。

材料创新:纳米微晶玻璃技术为机器人提供轻量化高强度解决方案,技术全球领先。

三、折叠屏技术突破:UTG玻璃引领价值跃升‌

‌北美大客户合作与产能布局

蓝思科技在折叠屏领域取得两大进展:

北美大客户合作深化:折叠屏新品开发与验证进展顺利,公司已按客户需求规划产能,为2026年量产做准备。此前市场传闻“CPI+UTG方案”被公司否认,确认UTG为唯一主流方案。

技术标杆案例:华为Mate XT三折叠屏采用蓝思UTG玻璃,单机价值量较传统屏幕暴增3.5倍,凸显其在超薄柔性玻璃领域的领导力。

市场增长与国产替代

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达1,983万台(同比增长6.0%),中国市场中华为以75%份额领跑。蓝思凭借UTG技术(厚度30-70微米,硬度与透光率优于CPI塑料)占据全球超93%的折叠屏盖板份额,并通过土耳其、越南等海外基地规避关税风险,强化全球交付能力。

四、AI散热风口:液冷认证打开增量空间‌

‌英伟达认证与订单落地

2025年,蓝思科技因浸没式液冷模组获英伟达GB200/B100认证,被市场视为“算力散热第一股”:

技术优势:其液冷模组采用独立冷板设计,支持单GPU散热,散热效率提升40%,功耗降低30%。

订单规模:单套均价2,500元,预计2025年下半年交付50万套,潜在营收12.5亿元。

行业认证逻辑与成本竞争力

英伟达的液冷认证为“门票制”,通过测试即可进入供应商列表,后续由OEM厂商决策采购。蓝思凭借氟化液技术(占浸没式液冷成本70%)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单柜改造成本控制在50-100万元,低于行业均值。随着AI服务器功耗突破1000W,其真空钎焊工艺可解决高温散热难题,故障率降低90%。

总结:技术多元协同,锚定长期增长

蓝思科技通过四大领域的战略布局,构建了“消费电子+机器人+算力硬件”的成长矩阵:

财务韧性凸显:2025年Q2净利润环比增长66.4%,经营现金流达43.25亿元,为研发投入提供支撑。

技术协同效应:材料技术(如UTG玻璃、纳米微晶)复用至机器人及散热领域,降低创新成本。

风险应对:全球化产能布局(香港上市募资)对冲地缘政治风险,智能汽车业务营收31.65亿元(同比+16.45%)形成第二曲线。

未来,随着AI终端普及、人形机器人放量及液冷需求爆发,蓝思科技有望依托技术壁垒与垂直整合能力,持续领跑智能硬件制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