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热醒见初心:一组助农秋收照映出赤子之心
发布时间:2025-09-17 04:14 浏览量:10
连续多日的晴热高温,连夜晚也裹挟着燥热。凌晨三点辗转醒来,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一组来自隆回县高平镇上坪村支部副书记邹海焱的图片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发送图片时间显示为凌晨一点多,画面中驻村工作队和村支部成员正在稻田中抢收中稻。热风似乎透过屏幕扑面而来,而比高温更灼烫的,是这群党员干部躬身田野的赤子之心。
“稻熟不等人,雨来减三分”。连续高温虽利于稻谷脱水,但气象预报中的降雨预警已成悬在农户头上的利剑。帮村民的抢收,与其说是突发奇想,不如说是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收割机的轰鸣惊起蝉鸣,党员干部的脊背与稻穗一同弯曲——这并非诗意的田园牧歌,而是一场与天气赛跑、为农民守护“饭碗”的攻坚战。驻村工作队队长袁名新道出朴素真相:“虽然温度太高易中暑,但收割如抢宝,一定要赶在变天前帮村民把稻谷收了。”
37℃的高温,稻田依旧闷热如蒸笼。然而干部们身上的汗水与群众心里的焦灼之间,恰被这份行动力化解出一种特殊的“温差”。村民邹家升的稻谷若延误收割可能发霉变质,农户游小华家中缺乏劳动力……这些痛点成为驻村干部深夜集结的哨声。村民杨福民说:“这才是真共产党干部——群众皱眉头的时候,他们挽起袖子!”
“驻村”二字,重在“驻心”。当帮扶从文件会议走向田间地头,从作息规律的上班模式切换至“随叫随到”的田间时钟,干部的身份便悄然发生质变。隆回的夏夜热得令人难眠,而比气温更“烫”的是党群关系的温度。村支部副书记邹海焱凌晨发送图片时附言:“刚收完最后一片田,乡亲们能睡安稳觉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篇无需修饰的初心注脚。
这组帮村民的收割图,恰似一扇观察新时代干部作风的微缩视窗:没有摆拍造型的刻意,只有裤脚沾泥的真实;没有口号标语的喧哗,只有默默耕耘的坚守。在部分人抱怨空调不够凉,另一群人正用汗水浸润土地与民心。正如“驻村帮扶三原则”(问题导向、现场办公、群众打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
高温下的助收行动,照见的不仅是稻谷归仓的踏实,更是一种政治伦理的回归——干部与群众同频共振、同甘共苦。当高温见证稻田里的繁忙,当汗水滴入生养我们的土地,这份鱼水情深已然超越季节的炎热,生长为乡村振兴中最挺拔的精神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