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9)任命
发布时间:2025-09-16 16:36 浏览量:9
顾兰兰介绍的那位姓周的老裁缝,正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在一件蓝色工装上锁着扣眼,动作沉稳利落。王敏系着崭新的围裙,跟着周师傅打下手,学得无比认真,脸上是久违的、充满干劲的光彩。陈成则忙着将刚买回来的几大捆布料整齐地码放在角落的架子上,额头沁着汗珠,却干劲十足。
门口,顾兰兰和刘超送来了一个漂亮的花篮,火红的玫瑰和金黄的向日葵,热烈地绽放着。盼盼和小磊在店门口追逐嬉闹,清脆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蝶恋花…”王敏抚摸着崭新的招牌,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嘴角却高高扬起,像一只终于挣脱了厚重茧壳、沐浴在阳光下的蝴蝶,“这名字真好听!”
“当然好听!”顾兰兰笑着揽住她的肩膀,看向店里那两台已经开始发出轻快“哒哒”声的缝纫机,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和祝福,“破茧成蝶,苦尽甘来。敏敏,陈成,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暖暖地洒进小店,照亮了飞舞的细小布屑,也照亮了这对历经磨难、终于携手并肩开启新生活的伴侣眼中,那无比明亮、充满希望的光芒。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像一串轻快而坚定的鼓点,敲响了他们崭新的人生序幕。
为民超市”那块崭新的招牌下,多了一块醒目的原木色大牌子,就竖在玻璃门内侧最显眼的位置。牌子是刘超亲手做的,刷了清漆,边缘打磨得圆润光滑。上面用遒劲有力的红漆大字书写着两行朴素的宣言: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
**不叫客户多花一分钱冤枉钱**
这两句话,像超市的灵魂,无声地浸润在每一个角落。货架上,商品码放得整整齐齐,价签清晰醒目,粮油米面、日用百货,价格实实在在地比县城里的大超市便宜一截,更不用说那些路边的小卖部。尤其是应季的蔬菜水果,刘超坚持每天凌晨亲自去县郊的批发市场挑最新鲜的,回来定价也几乎只加个辛苦跑腿钱。
实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口碑像长了翅膀,飞遍了整个乡镇,甚至传到了邻近的乡镇。每天从开门到打烊,超市里总是人头攒动。挎着菜篮子的老太太仔细比较着鸡蛋的价格,穿着工装的汉子成箱地搬走实惠的挂面,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在特价奶粉货架前精打细算……收银台前的队伍很少断过,扫码枪“嘀嘀”的声响和顾客低声的交谈交织成一片充满生机的背景音。
“为民超市?这名儿真没叫错!东西好,价钱还公道!”
“是啊,顾老板实在人!不像有些店,尽会糊弄人!”
“以后买油盐酱醋,就认准这儿了!”
这样的议论,时常飘进顾兰兰和刘超的耳朵里。他们相视一笑,心底是满满的踏实和欣慰。这份红火,是他们用实诚和汗水,一分一厘挣来的。
这天上午,超市里依旧熙熙攘攘。一辆半旧的黑色桑塔纳停在了超市门口。车上下来三个人,领头的是个五十岁上下、穿着半旧藏蓝色中山装的男人,身形清瘦,眼神却很有神,透着一股子干练。正是本乡新上任的乡委书记,姓赵建国。他身后跟着乡里主管商贸的副乡长和一个拿着笔记本的年轻干事。
赵书记没有惊动任何人,像普通顾客一样走进了超市。他背着手,在货架间慢慢踱步,目光锐利地扫过琳琅满目的商品,停留在那些清晰标注的低价标签上。他拿起一袋本地产的、包装朴实的食盐,看了看价格,又拿起旁边货架上码放整齐、价格实惠的散装挂面。他注意到生鲜区的蔬菜水灵新鲜,价格牌上的数字也透着实在。他观察着顾客们挑选商品时脸上那种放心的神情,听着收银员耐心地解答一位老太太关于会员积分的询问。
赵书记在粮油区停留了很久,看着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工装的老农,毫不犹豫地拎起一大桶实惠的豆油去结账。那老农脸上舒展的皱纹和眼中对价格的满意,让赵书记的眉头渐渐舒展开,嘴角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在超市里足足转了一个多小时,偶尔低声和身后的副乡长交流几句,年轻干事则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顾兰兰早就注意到了这几位不寻常的“顾客”,她放下手中的活计,整理了一下工作服,带着温和得体的微笑迎了上去:“几位领导,欢迎光临。我是这里的负责人顾兰兰,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尽管问我。”
赵书记停下脚步,看向顾兰兰。这个女人比他想象中还要年轻一些,眼神明亮清澈,带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静和力量。他伸出手和顾兰兰握了握,声音沉稳:“顾老板,你好。我是乡里的赵建军。你这超市,办得好啊!”他指了指那块醒目的大牌子,“‘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不叫客户多花一分钱冤枉钱’…说得好!做得更好!”
他环顾着繁忙有序的超市,语气带着由衷的赞叹:“模式先进,管理有序,货品齐全,价格实惠!最关键的是,真正方便了咱们乡里的老百姓!解决了大家伙儿日常购物的大问题!‘为民’这个名字,起得贴切!当之无愧!”
顾兰兰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道:“赵书记过奖了,我们就是本本分分做生意,想着让大家买得放心、买得实惠。”
“本本分分,就是最大的不简单!”赵书记摆摆手,神色变得认真起来,“顾老板,你这‘为民超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咱们乡里,还有那么多偏远的村子,老百姓买个油盐酱醋都要跑老远,不方便,价格也高!县里也一直在强调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搞活乡村商贸流通。”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顾兰兰和刘超:“我们有个想法,想上报县里,在咱们乡下面的几个中心村,甚至其他有条件的乡镇,推广复制‘为民超市’这个模式!在每个乡都开一家这样的平价便民超市!你们觉得怎么样?”顾兰兰和刘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惊喜和一丝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不仅仅是生意的扩张,更是一种被认可的荣耀和一份服务更多乡亲的责任!
“赵书记,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刘超激动地说,“只要是为老百姓好的事,我们全力支持。
好!有你们这句话就行!以后你们这个店就是红星镇“为民超市”总店。赵书记满意地点点头,“具体方案和扶持政策,我们会尽快研究上报县里。你们做好准备,这担子,可不轻啊!”
不久后,县里的批复下来,同意在全县范围内试点推广“为民超市”模式,首批选定了包括本乡在内、位置相对中心、人口较为集中的七个乡镇。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经过仔细考量,一个大胆的决定出炉了:由顾兰兰担任这个连锁项目的总负责人,全面统筹各分店的选址、筹建、人员培训和前期运营指导!刘超则作为技术顾问和物流支持总协调,协助顾兰兰工作,并负责保障各分店与总部的货源畅通和价格统一。
任命传达下来时,顾兰兰正在核对当天的进货单。听到消息,她手里的笔顿了顿,心头涌起一股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七个乡镇,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和对“为民”理念能否成功复制的严峻考验。
“兰兰,能行吗?”刘超有些担忧地看着她,“这担子太重了。”
顾兰兰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不行也得行!为了‘为民’这块牌子,为了更多乡亲能方便实惠,拼了!”她深知,这不仅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为民”精神的信任。
从此,顾兰兰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一辆乡里临时调配的旧吉普车成了她的坐骑。她带着刘超整理出来的详细筹建手册、运营流程和那份沉甸甸的“平价为民”的初心,开始穿梭于七个乡镇之间。
选址是第一道难关。她不再是守着总店的老板,而是成了风尘仆仆的“拓荒者”。她拿着地图和资料,沉着冷静地与当地村干部沟通,实地勘察,反复比较交通、人流、场地大小和租金。既要位置便利,吸引客流,又要控制成本,坚守平价底线。在偏远的靠山乡,为了一个位置好但租金略高的场地,她顶着烈日,往返乡政府三趟,磨破了嘴皮子,最终以诚意和对“为民”理念的坚持打动了对方,争取到了合理的价格。每一个场地的敲定,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沟通和实地丈量。
装修要实用简洁。她带着从总店抽调的骨干,拿着图纸,一家家分店跑。货架的定制,她亲自把关,既要结实耐用承重力强,又要经济实惠;灯光布局,她要求明亮均匀,方便顾客挑选;招牌的设计,她坚持统一风格,红底金字,“为民”两个大字必须醒目,传递着不变的承诺。在柳河镇分店装修时,发现施工队偷工减料,墙体没刷平整,她当场沉下脸,要求全部返工,毫不妥协。“基础不牢,牌子就砸了!”她的话掷地有声。
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更是重中之重。她亲自参与面试每一个店长和核心店员,挑选那些看起来忠厚老实、有耐心、认同“为民”理念的本地人。培训时,她把“顾客至上”、“货真价实”、“一分钱冤枉钱都不能让乡亲花”的理念,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用自己在张家洼的经历和办超市的初衷,感染着每一个人。她手把手地教新店员如何码货才整齐好看、方便拿取,如何快速准确地扫码收银,如何耐心细致地解答顾客哪怕是最琐碎的疑问。“记住,来的都是乡里乡亲,是信任咱们‘为民’才来的!”这句话成了所有新店员入职的第一课。
刘超成了最稳固的大后方。他坐镇总部,压力巨大。一方面要保障总店的正常运转,稳定这个“大本营”;另一方面要重新梳理和急速扩大供应商网络,确保七个分店开业后,能第一时间获得和总店同样品质、同样低价的稳定货源。他跑遍了县里和周边县市的批发市场、厂家,凭着“为民”日益响亮的名声和顾兰兰坚守的诚信,磨破嘴皮,甚至自掏腰包请关键供货商吃饭,谈下了一个个更优惠的长期供货协议。他还迅速组建了一个小型物流车队,购买了两辆二手厢货,规划了覆盖七个乡镇的最优配送路线,确保各分店不断货,价格与总店同步。他常常凌晨就随车出发,亲自押送第一车货到最远的分店,确保新鲜蔬菜准时上架。
筹建的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像一道道沟坎横亘在通往“为民”的路上。
在青石乡,看中的场地原主突然反悔,坐地起价,顾兰兰带着乡干部连续三天上门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在原价基础上只象征性加了一点。
在临河镇,招来的店长干了两天嫌累跑了,顾兰兰急得嘴角起泡,连夜从总店调来骨干顶岗,自己亲自蹲点培训新人,一周没回家。
在槐树屯分店(这是她和王敏的娘家,特意坚持要开一家在娘家所在村的店,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装修后期遭遇连阴雨,工期严重滞后。顾兰兰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和工人一起清理场地,搬运建材,浑身泥水也毫不在意。刘超冒雨从县里调来防雨布和烘干设备,硬是抢回了时间。
最惊险的一次是给最远的黑山乡分店配送第一批货。途中突遇暴雨引发山体小范围塌方,道路被阻。刘超带着司机和押货员,顶着瓢泼大雨,用铁锹和双手硬生生清理出一条通道,轮胎陷进泥里,就用人推,在寒风冷雨中奋战了五六个小时,终于在天亮前把带着体温(司机脱了棉衣盖在怕潮的货物上)的货物送到了翘首以盼的黑山乡分店。顾兰兰得知消息,眼眶瞬间红了。半年时光,在汗水、泥泞、焦虑、奔波和不断的解决问题中飞逝。顾兰兰瘦了一圈,皮肤晒黑了些,嗓子经常是哑的,但她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像淬炼过的寒星,闪烁着坚韧和信念的光芒。刘超也添了几根白发,但脊梁挺得更直。
当最后一家分店——“槐树屯为民超市”也挂上崭新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红底金字招牌时,所有人都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
开业的日子,选在了同一天。这是顾兰兰的主意,她要让“为民”的星星之火,在七个乡镇同时点亮,形成燎原之势。
清晨,金色的朝阳慷慨地洒满大地。七个乡镇的中心位置,七家崭新的“为民超市”门前,人头攒动,彩旗飘扬。统一的红底金字招牌在晨光中格外耀眼,像七颗点燃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的希望火种。
“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七个地方同时炸响,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咚咚锵!咚咚锵!”欢快的锣鼓敲得人心沸腾。
早已翘首以盼的乡亲们,像潮水般涌进各自乡镇那明亮、整洁、散发着崭新气息的超市。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每一张好奇而欣喜的脸,整齐的货架上,粮油副食、日用百货、生鲜果蔬一应俱全,醒目的价格标签上,是乡亲们熟悉又惊喜的实惠数字。穿着统一工装、笑容可掬的店员们热情地引导着、解答着。
“哎呀!这油!跟镇上总店一个价!真便宜!以后可省事了!”槐树屯的一位老大爷摸着光滑的油桶,笑得合不拢嘴。
一个老奶奶拉着顾兰兰的手:“闺女啊!你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呀,我们不出村就能买到各种东西,价格又实惠,谢谢了。”
“这盐!这挂面!瞧瞧,都是实在价!顾老板说话算话!”柳河镇的一位大婶拿着两袋盐,连连点头。
“闺女,这毛巾咋卖?…哟,真不贵!料子摸着也厚实!给我家那口子拿两条!”青石乡的一位大姐开心地挑选着。
“妈!我要吃这个糖!”孩子们指着价格实惠的糖果区,兴奋地叫着。
“兰兰啊!你太厉害了,这么有能力,开了这么多家分店,方便了乡亲们,不用出村就能买到各种东西。”当年娘家邻居春兰婶子佩服的声音响起。
“婶子这是我应该做的,当年多亏了婶子,要不是你给盼盼看病,盼盼不知道会怎么样?谢谢你!”顾兰兰感激道。
赞叹声、询问声、开心的笑声、孩子们兴奋的叫声,在七家崭新的超市里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曲充满烟火气和满足感的乡村交响乐。一张张朴实而舒展的笑脸,是对这半年所有艰辛、汗水和不眠之夜最好的回报。
槐树屯分店门口,顾兰兰、刘超、特意赶来的王敏、陈成站在一起。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看着超市里那比过年还热闹的景象,顾兰兰的眼眶湿润了。这半年的风尘仆仆,所有的焦虑、争执、疲惫和咬牙坚持,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沉甸甸的成就感和无与伦比的幸福。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被锁在土屋里绝望哭泣的自己,看到了张家洼暗无天日的岁月……而此刻,阳光如此温暖,自由如此真实,她用自己的双手,不仅救赎了自己,更为这片土地上的乡亲,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刘超悄悄握紧了她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
“兰兰,刘超祝贺你们圆满成功,乡亲们赞不绝口,不出村就能买到各种东西,特别年龄大的,方便了乡亲们,辛苦了,看你瘦了多少。这回可以放松一下了。”王敏心疼的说。
“刘超,兰兰的能力很强,上学时兰兰每次都考第一。要是接着上学的话,前途不可限量。”陈成佩服道。
顾兰兰深吸一口带着阳光和鞭炮硝烟味道的空气,看着眼前这片由她亲手点燃、已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磐石般的坚定:
“看到了吗?这只是一个开始。咱们‘为民’的路,还长着呢!要让这星星之火,烧遍更多的地方,温暖更多乡亲的心!”
红星镇那条不算宽敞的主街上,“蝶恋花服装加工店”的招牌在烈日下显得有些褪色,却倔强地宣告着它的存在。
店内,空间逼仄,空气仿佛凝固的胶水,闷热粘稠。唯一一台老式吊扇在头顶有气无力地转着,扇叶搅动的热风扑在脸上,非但没带来清凉,反而更像是在烘烤。布料特有的粉尘和染料气味混合着汗水的咸腥,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王敏埋首在缝纫机前,额发被汗水浸湿,紧贴在鬓角。她眼神专注,脚下踏板踩得飞快,缝纫机针“哒哒哒”急促地敲击着布面,声音几乎盖过了窗外的一切喧嚣。她身上那件浅色的确良衬衫,后背早已洇湿了一大片。
另一边,裁剪台前,陈成赤着膊,只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工字背心,露出精壮的臂膀。汗水顺着他黝黑的皮肤蜿蜒而下,滴落在案板上。他手里握着一把沉甸甸的大剪刀,手臂肌肉贲张,正对着摊开的厚厚一摞布料用力。“咔嚓!咔嚓!咔嚓!”剪刀咬合布料的声音清脆、有力,带着一种原始的节奏感,是这小小作坊里最振奋人心的鼓点。裁剪师傅的汗珠也随着动作甩落。
店里堆满了各种布料和半成品。墙角堆着刚做好的几件素色衬衫,那是给镇供销社员工的;桌上还摊着几件色彩鲜亮的童装,是王敏利用晚上时间,用碎布头琢磨着做出来的样品。
“敏子,歇会儿,喝口水。”陈成剪完一批布,抹了把脸上的汗,声音有些沙哑。他拿起桌上的大搪瓷缸子,咕咚咕咚灌了几口凉白开,又给王敏倒了半杯递过去。
王敏停下手里的活,接过缸子,小口抿着。她的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但眼神却亮晶晶的,充满了韧劲。“这批衬衫后天得交,晚上还得赶赶工。对了,陈成,上次那批蓝布…我怎么摸着有点薄,跟之前的不太一样?”
陈成心里咯噔一下,眉头拧了起来:“是街东头老赵介绍的那个新布料商,说价格便宜两成。我看着颜色差不多就……”他赶紧走到那堆新进的蓝色布料旁,扯过一块仔细摩挲,又对着光看,脸色渐渐变了:“糟了!这布……好像……有点问题,经纬线不太均匀,洗水标也没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