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近期“热力全开”:副热带高压与地理气候的双重“烤”验

发布时间:2025-09-16 10:45  浏览量:10

2025年9月的福州,市民们正经历着一场持续的“高温炙烤”。从气象数据来看,9月以来,福州最高气温一直维持在35℃左右,日间晴朗少云,夜间湿度高导致闷热感加剧。这种“上蒸下煮”的天气模式,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势控制密不可分,而福州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则进一步放大了高温的“威力”。

一、副热带高压:高温的“幕后推手” :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夏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如同给大地盖上一层“隐形棉被”。这种下沉气流抑制云层发展,使天空晴朗少云,阳光得以直射地表,导致地面辐射增温显著。同时,副高控制下的区域通常伴随高气压和低风速,空气流动性差,热量难以扩散,进一步加剧了高温的累积效应。 目前,福州正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核心控制区”。气象监测显示,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其脊线恰好覆盖福州,下沉气流强度达到峰值。这种天气配置下,福州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表温度迅速攀升至40℃以上;夜间由于湿度高(相对湿度常达70%—90%),人体汗液蒸发缓慢,热量滞留体内,导致“昼夜连热”的闷热感。

二、地理气候:高温的“天然放大器”: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属于“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形,在夏季易形成“焚风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叠加。

焚风效应:山区的“热浪输送带” 夏季,西南季风携带暖湿气流沿山脉抬升,在背风坡下沉时因绝热压缩增温,形成干热风。尽管福州沿海,但内陆山区(如永泰、闽清)常因焚风效应出现38℃—40℃的极端高温,并通过热力传导影响沿海地区,山区高温通过空气流动和地表辐射,使沿海地区气温“水涨船高”。此外,焚风效应还会导致空气干燥,加剧人体水分流失,进一步加重闷热感。

热岛效应:福州城区建筑密集、人口稠密,人工热源(如空调、交通)排放大量废热,加之城市下垫面(混凝土、沥青)比热容低,吸热快、散热慢,导致城区气温比郊区高2℃—3℃,热岛效应显著。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还会阻碍空气流通,形成“城市峡谷”,使热量在局部区域积聚,难以扩散。同时,夜间城市灯光、车辆尾气等持续释放热量,导致夜间气温居高不下,昼夜温差小,闷热感贯穿全天。

三、天气系统演变:高温的“持久战”。从天气系统演变来看,2025年9月福州的高温并非短期异常,而是副热带高压与台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副高持续偏强:高温的“稳定器”。2025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强20%—30%,其西伸脊点较常年偏西500公里以上,导致福州长期处于其控制下。根据目前气象条件预测,9月下旬前副高仍将维持强势,福州高温天气难以缓解。副高的强势不仅抑制了冷空气南下,还阻挡了台风路径,使福州长期处于“高温孤岛”之中。

台风“缺席”:高温的“助推器”。台风是夏季缓解高温的“天然空调”,但今年9月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偏少,且路径偏东,未对福州产生直接影响。台风“缺席”使得福州缺乏有效的降温机制,高温天气得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