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凤茗源:探寻九代传承“安心茶”的幕后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6 09:12 浏览量:9
近日,中国名牌记者实地走访西双版纳勐海安凤茗源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凤茗源”),深入云南茶山与智能厂区,近距离感受这家九代传承茶企的独特魅力,揭开“安心好茶”背后的匠心坚守与发展密码。
生态茶山:孕育好茶的自然根基
此次探访的首站,是安凤茗源的核心产区——位于北纬21°的云南西双版纳古茶区。
与常见的梯田茶山不同,安凤茗源的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间。“云南山地地形陡峭,乔木茶树的根系能深扎土壤吸收养分,树冠自然舒展,适合稀疏种植。”安凤茗源总经理王华平向记者介绍道。这种种植方式既完整保留了山林的原始风貌,又实现了茶树与森林生态的共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力量。
茶区特有的红壤更是为茶叶品质加分不少。“红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还蕴含多种矿物质,正是这些独特的土壤条件,让茶叶口感醇厚,回甘持久。”王华平的讲解,让“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的道理愈发清晰。不难看出,坚守核心产区,正是安凤茗源打造“安心茶”的重要起点。
初加工环节:传统工序里的匠心传承
离开茶山,记者来到茶地周边的初加工场地,亲眼见证了鲜叶到晒青毛茶的蜕变过程。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首先要进入4-6小时的摊晾环节。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精准控制鲜叶水分挥发量,确保水分减少20%左右,同时严格把控叶温,以此保证原料品质不打折扣。
摊晾完成后,便是细致的鲜叶甄选环节。王华平以“一芽两叶”为标准,现场讲解如何辨别优质鲜叶:“挑选时要重点看芽叶的饱满度、新鲜度以及生长周期,只有完全达标的鲜叶,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安凤茗源总经理王华平(右)讲解优质茶叶的判断方法 安凤茗源供图
在初加工的杀青环节,四口温度高达200摄氏度的高温铁锅整齐排列,制茶师傅手持工具,持续不断翻炒鲜叶,整个过程需维持30分钟,翻炒的力度与节奏都有严格讲究。
杀青后,便是手工揉捻步骤。师傅们需在5-6分钟内,将茶叶的破损率精准控制在40%-50%。“摸到的这种粘手感,其实是茶叶自身的果胶,这可是天然茶香的重要来源。”王华平拿起揉捻后的茶叶,向记者展示其中的奥秘。最后,经过处理的茶叶会被平铺在簸箕中,接受阳光的晾晒,最终制成晒青毛茶。整个初加工过程,处处都体现着传统制茶的匠心与温度。
智能厂区:科技赋能品质标准化
随后,记者来到安凤茗源的智能厂区。在原料储备仓,近4000吨茶叶原料整齐堆放。这些原料涵盖了近20年不同产区、不同年份的茶叶,其中不乏2018年勐海布朗山老班章古树茶等优质品类。
安凤茗源副总经理万平(左)讲解备料车间的完整工序 安凤茗源供图
“过去我们采用人工筛分除杂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差错。现在有了智能设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安凤茗源副总经理万平带领记者走进备料车间,指着设备分拣出的杂质介绍,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大幅提升了茶叶加工效率与质量标准化水平。
在压制环节,科技赋能的优势更加凸显。安凤茗源采用的第三代制茶设备,融合了传统石墨压制工艺与现代液压技术,实现了全自动操作。工作人员只需完成茶叶称量、制作茶饼雏形的前期工作,后续的压制、茶饼上架等流程均由设备自动完成。“以前5个人一天最多能制作80公斤茶叶,现在1个人可以管理多台设备,单台设备日产量就能达到800公斤,效率是之前的10倍,而且卫生标准也更高了。”万平还提到,为满足消费者“便携、易分享”的需求,厂区还专门推出了小规格产品。
同时,烘干环节同样融入了先进技术。厂区采用最新的热力学技术,搭配智能控制系统,确保热风温度均匀分布,有效解决了传统烘房茶叶受热不均的问题,让每一片茶叶的干燥度都保持一致。在包装车间,压制与包装区域还设置了自动感应门,万平介绍,这是“防止交叉感染、保障生产卫生”的关键设计。在内包环节,机器可自动完成棉纸包装与贴标工作,而且每款产品都附带NFC溯源功能。“消费者只需用手机轻轻一碰,就能查询到茶叶的原料来源、质检报告等信息,实现了‘安心可溯源’。”
九代传承:茶人初心从未改变
“家族制茶九代,我从事茶行业40余年,创立安凤茗源,就是想让大家喝上放心茶。”安凤茗源创始人、董事长王坤福在与记者交流时分享了家族与茶的故事。
在王坤福眼中,家族传承的不只是制茶技艺,更是对消费者的责任。这份责任藏在产品细节里:口粮茶“凤红金芽”经500项检测,“曼松王子山普洱茶”年产量仅5-10吨,普洱生茶按年份划分、最低储存5年再上市。
“年份久不代表品质好,好茶要满足八大要素:核心产区、茶林共生、百年树龄、春季采摘、一芽两三叶、现采现制、无红变、干净仓储。”王华平解读了安凤茗源的“好茶标准”。
此次实地探访,不仅展现了安凤茗源在原料、生产、仓储等方面的硬实力,更传递出九代茶人“以质为先、以诚为本”的初心。安凤茗源正以自己的方式,续写中国茶的精彩,让更多人品味优质中国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