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建安:周沟村金叶飘香背后的致富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5 18:25  浏览量:8

八月,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的田野间,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烟叶烘烤季的火热。一组来自桂村乡周沟村祥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图片,定格了烟叶烘烤季的生动瞬间。镜头里,金黄的烟叶与忙碌的身影交织,智能烤房与技术指导相映,不仅记录着“绿叶子”变“金叶子”的蜕变,更藏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密码。

烤房边上的“技术经”

图片聚焦在智能烤房外:两名身影在烤房前专注忙碌,责任技术员吴红卿手指烟叶,正指导合作社烟农王兴锐复盘烘烤技术:“叶片大小、成熟度一致,杆上留半指空隙,热气才能跑起来,烤出的烟叶品质才更高。”穿蓝白条纹衣服的王兴锐认真聆听,手中动作不停。面前的烤房里,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烟叶在热风中考验沉淀,醇厚浓郁的焦香弥漫开来,完成了最后的惊艳蜕变。

烟技员帮助烟农王兴锐复盘烘烤技术。王军红摄

“这是今年第一炕烟叶出炕时的场景!”王兴锐边回忆边笑着道,“以前烤烟叶,守着烟炕烟熏火燎,烤得好坏全凭经验碰运气。现在有了智能烤房,手机设好参数,温湿度精准把控,坐在屋里就能搞定,我这新手也能放心干。”

据了解,在建安区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助力下,周沟村合作社已建设60座智能电烤房,配套的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风速,轻松满足900余亩烟叶的烘烤需求。桂村烟叶工作站站长朱占军站在烤房的显示器前,向烟农演示操作:“大家看这温湿度曲线,38度稳住变黄,45度精准定色,就像给烟叶‘蒸桑拿’,火候把控好,品质自然过硬。”如今,智能电烤房不仅让烟农彻底摆脱烟熏火燎的旧日子,更是将每亩烟叶损耗率降低15%,上等烟比例提升至75%,亩均增收500元,科技的力量,为烟叶品质和烟农收入筑牢了根基。

晾烟棚里的“增值课”

另一张图片中,晾烟棚下,金灿灿的烤后烟叶堆成小山。十多名村民围坐成圈,被围在中心的技术员正手持两组烟叶比对。“大家看这两组的区别,左边油分足、颜色正,是上等烟;右边带点焦斑,等级就差了一档。”技术员洪亮的声音穿透棚内的热气,村民们或点头或记录,指尖不时轻轻拂过油润的烟叶表面,感受品质差异。

技术员正在对烟农进行“分级实训”。王军红摄

这是祥润合作社的“分级增值课”。身穿紫色体恤衫的袁慧芳大姐蹲在最前排,学得格外认真。“以前烤完烟,不论好坏都堆在仓库里,凭感觉颜色差不多混着卖。现在技术员教咱分级分拣,烤一炕就分一炕,每斤能多卖一两块钱哩!这看似简单的分拣,藏着不少门道,学好了能让烟叶更值钱。”她指着图片里自己的身影,笑得格外开心。从“好坏混卖”到“精细分级”,烟农们在实训中掌握了增收技能,让每一片烟叶都发挥最大价值。

金叶背后的“幸福账”

镜头之外,藏着更多变化:晾烟棚外,停放着村民新买的电动车;烤房旁的空地上,晾晒着铺成“红毯”的辣椒……与金黄的烟叶相映成画,每一处都写满了丰收的富足。这些细节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烟叶烘烤,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满意的收入,更激活了整个村庄的活力。

合作社理事长杨耀新算起了“幸福账”:今年烘烤季,190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预计工资发放170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分红等,户均将增收超1.3万元。图片外的技术课堂上,烟农们追着技术员请教新技巧,对提升烟叶品质充满期待;傍晚的文化广场,广场舞队伍从17人壮大到25人,袁慧芳等返乡妇女的加入,让队伍更热闹,也让村庄的烟火气更浓厚。

当夕阳透过烤房遮阳棚的缝隙,金色光斑跳跃着落在人们的身上,与银色烤房里那些沉淀的香气交织成诗。周沟村的故事仍在继续:科技赋能农业,让耕种更有底气;技能点亮生活,让日子更有奔头,而烟韵金叶飘香时,恰是农户富足、乡村振兴最美的画卷。(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许昌市公司 作者:张喜歌 王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