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增效降本无捷径:当猪场管理遇上认知的鸿沟
发布时间:2025-09-13 08:57 浏览量:11
增效降本无捷径:当猪场管理遇上认知的鸿沟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寒冬里,每个养殖户都在寻找那道能够穿越周期、通向盈利的光亮。"增效降本"四个字,如同暗夜中的明灯,指引着无数人前行的方向。然而,在这条看似明确的道路上,却布满了认知的陷阱与执行的鸿沟。
许多人的认知世界里,存在着一个美丽的误解:只要照着别人的模式复制,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这个想法在大的路线方面无可指摘,但具体到细节层面,你会发现面前摆着的只是一份答案,而中间的解题过程,却始终成谜。
一、种猪品质:认知决定选择的深度
让我们先从一个关乎行业根本的话题说起——种猪品质。
这两年,规模化养殖公司的料肉比不断下降,2.3的料比已经很普遍,做得好的甚至已经突破2.2。这个数字让无数中小养殖户望尘莫及,也让他们心生向往:我们能否复制这样的成功?
明眼人都知道,种猪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于是有人想着:既然知道是种猪的功劳,那我直接去问这些公司用的是什么品系的母猪,然后也去买同样的品系不就行了?
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得多。即使有人告诉你,要买2020年以后国外引种回来的最新种猪后代,要蓝耳、伪狂犬双阴性的,你依然很难买对。这不是简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是认知层面的根本差异。
当你的认知达到一定层次时,心中自然一目了然该去哪里买。而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告诉你具体去哪里买,你可能也会因为价格差异而心生疑虑。
比如,我去买的种猪一百斤打底两千块钱,这还是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的优惠价格。而你一去市场打听,发现别的种猪场法系猪才卖一千五一头,难免会怀疑:是不是被吃了回扣?再加上其他种猪场的一通"洗脑",很可能就转向了更便宜的选择。
这就是认知的差距:在看不见的地方,优质种猪带来的长期效益远远超过那几百元的差价。但这一点,只有经历过、对比过、思考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二、生产管理:细节决定成败的厚度
如果说种猪选择是认知的第一道坎,那么生产管理就是执行层面的第二道考验。
以我自己的猪场为例。我们给海大集团代养生猪,以前使用非双阴猪苗时,常规操作是7公斤仔猪进场,养一个月左右,然后将弱仔挑出来统一处理,这样后续养殖过程就比较稳定。那时的成活率大概在95%左右。
而当我们开始使用双阴猪苗时,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猪苗品质大幅提升,成活率普遍达到98%以上,全程几乎死不了几头猪。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变得轻松,相反,它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保温室温度差一两度也没太大关系,反正无论如何都会有一部分小猪死亡。现在猪苗品质好了,就需要更好的硬件设施来匹配。于是从前年开始,我们安装了四台大型热风炉,将全场温度严格控制在仔猪进场第一周30度,随后每周下调两度,四周后脱温养殖。
仔猪成活率提升后,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料肉比仍然与行业领先水平有差距。经过深入猪场询问工人,我们发现有一层猪舍的料位不足,导致猪只大小不均,影响了整体料比。
怎么办?整层的小料槽全部拆掉,更换为七孔料槽。
更换料槽后,这一层的料比明显改善,但与其他优秀企业仍有差距。我们继续对比养殖数据,发现猪只在上市前死亡率偏高。原因何在?通风降温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解决方案是:增加风机,每层再增加四台大风机,加上原有的,每层达到八台大风机。经过这样的调整,料比进一步降低。
三、认知鸿沟:看不见的竞争力
两个小例子,折射出的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认知鸿沟。
增效降本从来不是可以直接照抄作业的过程。当前广大中小型养殖场成本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单纯引进一批新种猪,增加一些设备,无法实现弯道超车。
真正的降本增效,需要实打实的钻研、学习、归纳和总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种猪选择方面:认知的差距体现在对长期价值与短期成本的权衡能力。优质种猪虽然购入成本高,但带来的生产性能提升、料肉比降低、成活率提高等综合效益,往往远超那点差价。
在生产管理方面:认知的差距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和问题的发现能力。同样的问题摆在面前,有人能够追根溯源找到根本原因,有人却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四、跨越鸿沟:学习与总结的漫长道路
那么,中小养殖户该如何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
首先是要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行业在快速变化,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参加行业会议、走访优秀企业、与同行交流,都是提升认知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要建立数据化的管理习惯。很多时候,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需要数据的支撑。记录生产数据、分析成本构成、对比行业标杆,才能发现改进的空间。
第三是要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养猪是一个系统工程,种猪、营养、环境、管理等多个环节相互影响。只有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
最后是要有耐心和坚持的勇气。增效降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可能需要经历多次试错和调整。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见到成效。
五、结语:在认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养猪行业的竞争,已经从简单的规模竞争、资金竞争,转向了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竞争。那些能够不断提升认知、优化管理的养殖户,才能在行业的寒冬中生存下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当我们望着那些先进的养殖企业,不要只羡慕他们的结果,更要思考他们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中间的解题过程,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华。
增效降本没有捷径可走,但有着明确的方向可循。这条路上,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前行,而非急功近利的抄近道。
猪栏依旧,但时代已然不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唯有那些能够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养殖者,才能穿越周期,见到明天的曙光。
在认知的道路上,每个养殖者都是行者。每一步的前行,都可能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每一次的思考,都可能带来一场质的飞跃。这条路漫长而曲折,但终点的那片光明,值得所有人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