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校园的幸福“三重奏”

发布时间:2025-09-12 10:18  浏览量:9

2025年新学年伊始,南岸区58所中小学的教室里,3616台空调以无声的运转,将室温稳稳定格在26℃的舒适区间;课间铃声响起,学生们轻按直饮水机按钮,清澈的水流便涌入杯中,带着令人安心的甘甜;教室上方,柔和的护眼灯如春日暖阳般洒满课桌,为孩子们的明眸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墙”。

从曾经“安不了空调”的困境,到如今“清凉+健康+安全”的教学环境闭环,南岸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用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理念从纸面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

广福未来学校,同学们坐在有空调的教室上课。

空调全覆盖

从“蒸笼房”到“舒适屋”,破解高温教学难题

早晨7点20分,中海学校七年级学生杨壡嘉坐在教室里晨读,26℃的清爽气息扑面而来,驱散了初秋残留的燥热。“往年夏天的记忆太深刻了,教室的风扇转得嗡嗡响,吹出来的却是滚烫的热风,早读时汗顺着脖子往下淌。”杨壡嘉告诉记者,“现在有了空调,全班同学一起读书都更有劲儿,再也不用眼巴巴盼着放学,就为了躲在家里吹空调。”

这份沁人心脾的清凉,背后藏着一场跨越四季的民生攻坚。2024年9月,极端高温天气席卷重庆,全市中小学延迟开学。那段时间,南岸区关于“教室装空调”的群众诉求从16件激增至211件,区教委的公开电话一度被焦急的家长们“打爆”。彼时,安装空调面临多重阻碍:既没有义务教育阶段教室空调配置的明确标准依据,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更棘手的是,区内多数学校建设年代久远,电路老化如“蜘蛛网”,变压器容量严重不足,直接安装空调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从来不是一句口号。面对难题,区委、区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统筹全局,一次性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购置空调、改造线路、扩容电力,为项目注入“强心剂”。区人大积极响应,将“为中小学安装空调”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为工程推进凝聚共识。与此同时,全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区教委率先牵头,对全区58所中小学的每一间教室布局、每一处电力设施进行地毯式摸排,详细记录数据,建立起精准的台账;区发改委高效联动,3月完成项目立项、5月相继完成可研与概算批复,用专业效率为工程铺路;区经信委积极对接相关空调制造企业,助力工程推进;区城建集团则组建专项工作组,与国网重庆市南供电公司一起,背着检测设备逐校“打卡”,针对空心砖墙不能打孔、配电房距离过远等特殊情况,克服线路改造、设备调试等难题,量身定制“一校一策”的安装方案。

2025年暑期,施工团队迎着热浪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模式。清晨6点,他们顶着朝霞开工,夜晚8点,他们伴着星光收工,汗水浸透了工服,蚊虫叮咬、线路划伤成了家常便饭。45天里,3616台空调顺利进驻58所中小学,近23万米线路改造全部完成,21所学校同步实现电力升级,其中12所增容变压器、9所新建变压器。如今,26℃的清凉已成为南岸区每间教室的“标配”,曾经闷热难耐的“蒸笼房”,彻底变身成孩子们安心读书、专注学习的“舒适屋”。

重庆珊瑚实验小学,同学们使用直饮水机打水喝。 资料图

直饮水普及

从“带壶上学”到放心畅饮,筑牢健康饮水防线

上午10点,课间操的哨声刚响,上海城天台岗小学四年级学生傅知白便攥着自己的小水杯,快步跑到走廊的直饮水机前。他熟练地按下“温水”按钮,清澈的水流“哗啦啦”注入杯中,仰头喝上一大口,嘴角还沾着晶莹的水珠,“以前我总忘带水壶,夏天只能渴一下午,冬天带的水放凉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现在可好了,随时都能喝到干净的温水,运动完喝一口,浑身都舒服!”

在南岸区,对校园饮水安全的守护早已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持续十余年的长效坚持。早在2012年,区委、区政府便高度重视学生健康饮水问题,将其作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全区投入600余万元,为所有中小学校添置直饮水设备,将免费直饮水供应纳入当年十大民生实事,让“喝上放心水”第一次走进校园。2023年,为了进一步提升饮水品质,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推动区教委跳出“只买设备”的传统思维,转向“专注好水”的升级理念,联合重庆水务集团下属分质供水公司,投入6400余万元,对全区109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饮水设备进行全面提档升级。

升级后的全封闭式分质供水系统,是一套“硬核”的健康防线:67台中央净水站如同“心脏”,通过七级过滤、三级消毒工艺,层层拦截水中的病毒、细菌与有害物质,同时精心保留对人体有益的钙、镁等矿物质;168万米长的304食品级不锈钢管道,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校园,每4小时循环一次,确保每一滴水都新鲜无虞;2760台冷热管线机精准覆盖85所中小学、24所幼儿园,12.36万名师生随时都能根据需求,喝到温度适宜的饮用水。

更令人安心的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南岸区为水质安全织就了一张“立体监测网”:区教委实时在线监测5项核心指标,每月开展12项指标检测,每半年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33项指标全面检测;2025年,更是启动“两年全覆盖抽检”计划,确保每一滴水都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如今,直饮水机已成为南岸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健康补给站”,“健康饮水”的理念,悄悄融入课间的每一个细微瞬间。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同学们在护眼灯下读书学习。 资料图

护眼灯改造

从“昏暗课堂”到柔光普洒,护航学生视力健康

午后2点30分,阳光透过窗户斜照进南坪实验小学洋世达校区的美术教室,四年级学生曾习洪正低头专注地勾勒水彩画。窗外的阳光有些刺眼,教室内的光线却如春日暖阳般柔和,他握着画笔细细调色,眼眸始终明亮有神。“以前阴天上课,教室里暗暗的,用眼久了眼睛就会疲劳。”曾习洪放下画笔,抬头望了望头顶的护眼灯继续说道,“自从换了新灯,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教室里的光都特别舒服,就算上一节完整的美术课,眼睛也不酸不累。”

作为全国首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验区,区委、区政府深知光照环境对学生视力健康的重要性,始终将“守护学生明眸”作为“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统筹协调三大举措,推动校园照明从“基础达标”向“健康守护”升级。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资金保障下,区教委果断将校园照明的工作思路从“满足基础照明的节能灯”,转向“守护视力健康的护眼灯”,投入2216万元正式启动护眼灯改造工程。为了选出最优产品,区教委严格筛选符合国家标准的护眼灯;工程师们则带着专业设备,逐间测量教室面积、规划布局,科学计算灯具的安装位置与数量,甚至针对常规教室、音乐室、实验室等不同功能场所的需求,精准适配不同的亮度与色温,确保每一处空间的光照都既符合教学需求,又能最大限度保护视力。

截至2024年,南岸区护眼灯改造工程实现了84个校区校点的“无死角”覆盖,完成2952间场所的照明升级,累计安装护眼灯40076盏。每一盏护眼灯的色温、眩光值、照度均匀度,均严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护眼灯”工程的实施,是区委、区政府关爱学生视力健康、优化学习环境的又一务实举措,清晨,它与自然光相辅相成,照亮孩子们晨读的认真身影;午后,它巧妙规避阳光直射的眩光,让书写与阅读更专注;傍晚,它随着天色渐暗缓缓亮起,为自习课的孩子们撑起一片明亮的天地。这些无声的“光明守护者”,为南岸孩子的视力健康,筑起一道坚固而温暖的屏障。

从空调全覆盖驱散高温阴霾,到直饮水普及滋养健康成长,再到护眼灯改造点亮清晰未来,在南岸区的校园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教育,最优的环境留给学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落实到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课间、每一堂课的具体行动中。

当“清凉学习环境+健康照明+放心直饮水”的三位一体教学环境闭环,让南岸校园迈向了从“硬件达标”到“环境育人”的跨越,进一步深刻诠释着“教育是最大民生”的时代内涵,也让“书香南岸,幸福教育”不再是远方的愿景,而是每一个南岸师生实实在在触摸得到的温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