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主题结构切换,聚焦反内卷政策加码
发布时间:2025-09-08 08:02 浏览量:11
作者:方奕/苏徽
核心观点:主题交易热度维持高位,科技回调新能源主题接力,关注受益政策端积极变化与产业供需格局改善预期共振的主题方向。推荐:反内卷/固态电池/AI应用/具身智能。
摘要
▶主题温度计:主题交易热度维持高位,科技类主题回调,新能源相关主题接力。上周热点主题日均成交额平均11.77亿元,环比回落,日均换手率5.4%,再创年内新高。主题热点高低切换,锂电池/逆变器/储能/固态电池等新能源相关主题大涨,且资金整体净流入上述主题方向,贵金属主题再度走高,而军工相关的地面兵装/商业航天等主题大幅回调。8月中旬以来AI相关主题受益产业进展、流动性预期与风险偏好共振行情加速,随着市场震荡加剧,资金寻找低位主题投资机会,关注受益政策端积极变化与产业供需格局改善预期共振的反内卷方向,中期聚焦AI/机器人/创新药等主线性机会。
▶主题一:反内卷。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速推进,工信部指出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综合整治市场竞争秩序防范非理性竞争部署推进会。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链产能集中释放,产业链价格显著下滑,亟需引导行业竞争回归良性。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大增,发电量占比近四成,随着“136号文”在各地落地实施,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保持高增长。推荐:1、产能集中释放、低价无序竞争问题突出的光伏/储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2、需求不足压制、供给侧预期改善的造纸/快递/生猪养殖等。
▶主题二: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场景打开需求新空间。工信部提出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亿纬锂能下线“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正式贯通。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等全面优势,多家车企发布固态电池装车规划,2030年我国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超65GW,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装车有望加速。推荐:1、具备高研发投入、产业链整合、规模化制造优势的电池制造龙头;2、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设备制造商。
▶主题三:AI应用。我国AI产业进入规模化商用与价值创造阶段。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普惠普及、智能平权趋势下,我国AI产业进入大规模示范应用阶段,应用落地也将拉动算力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推荐:1、受益模型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应用公司,看好金融/办公/游戏/教育/医疗/营销/工业/农业等领域;2、受益智能终端普及率提升的AI手机/机器人/智能穿戴等;3、受益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国产算力公司及其配套产业链。
▶主题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商用”。智元机器人举办首届合作伙伴大会,提出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国产机器人创业公司新品发布与融资进度显著加快,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智元拟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资本运作和股权融资进程提速,有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且我国具备多种形态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产业链配套与应用场景优势。推荐:1、受益技术升级迭代的编码器、丝杠、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2、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整机制造商供应链。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需求和关键技术商业化进程低于预期。
目录
01
主题温度计:主题交易热度维持高位,科技类主题回调,新能源相关主题接力
02
本期重点推荐主题:反内卷/固态电池/AI应用/具身智能
1、反内卷: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速推进,看好受益格局改善与价格趋稳预期的新能源、部分周期品和养殖
投资建议:工信部指出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综合整治市场竞争秩序防范非理性竞争部署推进会。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链产能和装机量大增,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亟需引导行业竞争回归良性。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大增,发电量占比近四成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136号文”在各地逐步落地实施,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方向一:产能集中释放、低价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且需求端趋势向好的光伏/储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
方向二:需求不足压制、供给侧预期改善的造纸/快递/生猪养殖等。
2、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场景打开需求新空间
投资建议:工信部提出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亿纬锂能下线“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达90%。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等全面优势,2030年我国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超65GW,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装车有望加速。
方向一:具备高研发投入、产业链整合、规模化制造优势的电池制造龙头;
方向二: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设备制造商。
3、AI应用:我国AI产业进入规模化商用与价值创造阶段,看好金融/办公/游戏/教育等领域应用落地与智能终端产品普及率提升
投资建议: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生态化新阶段,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有望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90%,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普惠普及、智能平权趋势下,我国AI产业进入大规模示范应用阶段,应用端的落地和规模化,将进一步拉动算力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加速国产算力生态构建。
方向一:受益大模型效率提升和使用成本下降的AI应用公司,看好金融/办公/游戏/教育/医疗/营销/工业/农业等领域应用落地;
方向二:受益智能终端普及率提升的AI手机/机器人/智能穿戴等;
方向三:受益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国产算力公司及其配套产业链。
4、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商用”,看好受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和轻量化材料
投资建议:智元机器人举办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加快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进程,提出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国产机器人创业公司新品发布与融资进度显著加快,宇树科技发布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并在官网预告新一代产品。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智元拟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资本运作和股权融资进程提速,有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具身智能垂类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且我国具备多种形态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产业链配套与应用场景优势。
方向一:受益技术升级迭代的编码器、丝杠、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
方向二: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整机制造商供应链。
主题一:反内卷---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速推进,看好受益格局改善与价格趋稳预期的新能源、部分周期品和养殖
事件:
1、2025年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方案指出,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和风险提示,有序调整产业规模。(中国证券报)
2、2025年8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综合整治市场竞争秩序防范非理性竞争部署推进会。会议指出,推动相关行业竞争加快回归良性有序轨道,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市说新语)
3、2025年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一是加强产业调控。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二是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规范产品质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四是支持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切实维护行业良好发展环境。(工信微报)
4、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
《通知》提出,按照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的总体思路,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同步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众号)
光伏产业链产能和装机量大增,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277.57GW,同比增长28.3%,相当于2010-2020年11年的累计装机量。在累计装机方面,累计装机规模延续“两年翻倍”的增长速度,平均2-3年累计装机增加一倍。各环节产品价格较年初均较大幅度下滑,多晶硅、硅片、电池片降幅分别达到40%、50%、40%。2024年,中国具备投产条件的多晶硅企业21家,已具备投产条件的产能达到323.1万吨/年,同比增加40.5%,产能增加主要来自于通威、协鑫、大全、东方希望、合盛等新建产线投产。预计2025年多晶硅需求量约为160万吨至180万吨,可匹配700GW光伏需求,即使2025年无新增产能,以2024年323.1万吨/年的存量规模判断,2025年市场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投资过热风险。2024年,我国大陆地区硅片产能、产量增速均呈现放缓态势。截至2024年底,我国大陆硅片产能约1348.8GW,同比增长41.4%,占全球硅片产能的96.70%;产量约775.8GW,同比增长16.1%,占全球硅片产量的96.61%,在全球硅片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大增,发电量占比近四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约占新增装机的91.5%。其中,水电新增393万千瓦,风电新增513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2.1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71万千瓦;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接近全国总发电量的四成,2025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99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5.6%,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9.7%。储能方面,据国家能源局《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在各地逐步落地实施,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主题二: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场景打开需求新空间
事件:
1、2025年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中国证券报)
2、2025年9月2日,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此次下线的“龙泉二号”为1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高工锂电)
3、2025年9月2日,据国轩高科,公司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达90%。同时,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高工锂电)
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等全面优势,2030年我国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超65GW。全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具备安全性高、重量/体积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是动力电池重要发展方向。半固态电池率先进入规模量产阶段,据高工锂电,2030年我国固态电池(含半固态)出货量有望超65GWh,2035年出货量有望超300GWh。
主题三:AI应用---我国AI产业进入规模化商用与价值创造阶段,看好金融/办公/游戏/教育等领域应用落地与智能终端产品普及率提升
事件:
1、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政府网公众号)
2、2025年7月31日,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要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央视财经公众号)
我国AI产业的发展经历着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跃升,自上而下的政策引领和产业本身的创新势能共同推动产业新周期到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实现人工智能与科学、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等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明确了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的普及率目标,为我国AI产业大规模应用指明了路线图。在上述文件中,还提出我国AI产业发展需要强化的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模型、数据、算力三大要素,和优化发展环境、开源生态、人才、法规、安全等能力建设,特别提出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有望成为AI应用落地的重要载体。
从行业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制造、政务、教育等行业渗透率较高。互联网企业在大模型的研发、应用及推广过程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金融行业积极探索大模型与业务的融合,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控制、决策优化和金融产品推荐等场景中的价值;人工智能持续重塑制造业生产流程,加速产品设计、管理维护、安全监督等场景的智能化升级,赋能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在教科研行业,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化学习、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贡献重要力量,引领科研新范式。从人工智能主要应用技术角度看,图形、文字等多模态识别与生成技术应用落地较快。由于应用场景AI应用落地节奏的差异,图形技术(图像识别/搜索/审核等)、人脸与人体识别(人脸/声纹/步态/虹膜等)、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翻译/问答等)三大技术的企业部署率较高,而语音技术(语音识别/合成等)、AR与VR、知识图谱、视频分析(内容分析/审核/生成)等应用技术潜在部署意愿较高。
主题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商用”,看好受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和轻量化材料
事件:
1、2025年8 月21日,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在上海举办。
本次大会以 “与智同行共启新元” 为主题,通过战略发布、八大场景化解决方案展示、百台机器人沉浸式体验,全面展现了智元机器人在 “产品、技术、商业、生态、资本、团队” 各方面的全链条布局。依托 “一体三智” 全栈技术架构与全系列全场景产品矩阵,智元机器人与合作伙伴携手,加快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进程,推动产业从 “技术探索” 迈向 “规模商用” 。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提出,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人工智能正加速朝着AGI迈进,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智元机器人公众号)
2、2025年8月14日至17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盛大启幕。
持续三天的人形机器人巅峰赛事由主体赛事和外围赛事组成,涵盖26个项目,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竞技赛中机器人将挑战人类传统体育项目,包括跑步、跳高、跳远、自由体操和3V3、5V5足球赛等。表演赛设置了单机舞蹈、群体舞蹈、武术和灵机一动等项目,展现机器人的实时协同控制和群体协作能力。场景赛则聚焦实际应用,如工厂物料搬运、医院药品分拣、酒店清洁服务等。外围赛事包括了自由搏击、投篮大赛和乒乓球(人机对抗)等。(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公众号)
3、2025年7月18日,国内机器人创业公司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启上市辅导,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辅导备案报告还显示,本次辅导协议签署时间为2025年7月7日,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10月-12月对宇树科技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协助公司按相关规定准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这意味着,宇树科技最快或在2025年10月提交上市申请文件。(科创板日报公众号)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快速提升,2035年我国销量有望达200万台。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71笔融资,涉及金额约84.5亿元,与2023年相比,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74%,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26%。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在2025年的市场销量将达到7300台,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4亿元;到2030年,销量将达到16.25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元。预计到2031年,我国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起量期,到2035年销量有望达到20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
03
风险提示
关键技术商业化进程低预期。产业政策和应用端推进节奏不及预期,关注科技领域技术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进程。
宏观经济需求不及预期。科技制造产业和大众消费领域均受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影响大。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