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近代杰出人物简介,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先辈们!(第四篇)
发布时间:2025-08-29 09:12 浏览量:14
山东,德州这一带,出了不少人,有些名字你一想就是峥嵘,但他们一路走过来,谁又没吃过苦头、没做过两难选择?像你我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其实历史里的人也一样:有过执拗的坚守,也有过悄悄流泪的夜晚。有些故事,说出来就是一阵风,留在心里却成了一辈子的影子。今天就聊聊这些人——不是浮在书报头条的“伟人”,而是带着泥土气息,在岁月褶子里挣扎、奔跑过的德州好汉们。
先从余志远说起。年轻那会儿他是个读书人,师范毕业,教书,赶上抗日,他把教鞭扔了,硬是一头扎进刀风剑雨里,走上了别条路。其实谁都知道,战乱时扛枪的日子不好过,不是账面上“职位”那么风光。他成了乐陵第七区的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后来又是区长。可好事没盼来,坏消息倒是早进了家门:父母和弟弟被日军和汉奸抓走,敌人明里暗里让弟弟做说客,劝他“回头”。你说,这种亲情绑在刀口上,要是你,你怎么办?余志远咬着牙,只一句话:宁死不降。他嘴硬,心更硬,可谁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是不是悄悄想家?是不是有过一丝后悔?这些没人能证实。1943年,余志远在反“扫荡”时牺牲,年仅26。他走了,家里人后来怎样,说不清。只是他用命,在德州这片地,立下了一处“硬骨头”的影。
再说范景云。小时候谁能想到他会走上这么一条路——1933年,才十五六岁,就被冯庆奎拉进了共产党。那年头,入党不是啥轻松事,随时要掉脑袋。范景云和周玉峰、赵希明、张观亭这些同学,背地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他后来参加了三十一游击支队,给王猛做过组织介绍人,算是把朋友兄弟一道拉进了风口浪尖。38年夏天,萧华的队伍到了冀鲁边,范景云立马带人归队,啥都没说,枪一拿就是拼。漫长的鲁西南转战,冬天压着雪,身上却是热汗。清河的受训结束,他调去乐陵大队当政委,硬是和日寇拚了个你死我活。只是命运没给他多少时间,44年,一次反“扫荡”,范景云倒在枪火中,不过26岁。年轻人,烈火里来水里去,最后连一句交代都没留下。
王新,这名字在老辈子里挺响。他从小就是武城县辛庄的人,1938年,那会八路军刚俏起来,他也跟着去了。后来王新一路打仗,不止抗日,解放、抗美援朝都没落下。几十年军旅生涯,要说光鲜,有——少将军衔、各种重要的职务。可要问苦,谁能说得清?从枪林弹雨到政治学院的书桌,再到领兵掌权,王新的脚步一直没停过。有人说他“战场铁汉”,也有人只记得他那张笑起来很和气的脸。我猜,他自己最清楚,哪天心里其实最软。
黄纲存,城西郑保屯人。别看他早年混过国民党部队,工兵二团三连,一个上等兵,靠自学钻进了空军航校。印度、美国都去过学技术,飞行员回国之后,好处多,名头响,但他骨子里不爱那一套。蒋介石打内战,黄纲存不乐意,调去杭州航校教书,总算“养气”了几年。本来待遇挺好,妻子在台湾相伴,偏偏1956年他做了个硬气选择——偷偷开着教练机飞回大陆。那些年,一旦做了“回大陆”的决定,身后多少牵挂、前头多少未知。回来后,福州军区请他,周总理见了他,他也爬到民航副局长的位子。可这风风雨雨,老婆孩子分离,乡愁一碗碗喝,谁替他熬过了?
莫文祥,在德州这片地儿,有些人专会造飞机。莫文祥小时候家里穷,村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1938年进了共产党,之后管了沈阳飞机厂、工业部这些大摊子。航空工业部部长,那职位听着响,其实一辈子盯的是油渍汗水和铁皮。厂子里头没热风,老莫走路总带点急。后来航空工业搞了40周年搞表彰,他成了那个特别荣誉奖得主。外头看辉煌,里面都是苦水和咬牙。
赵静山,干的是水泥。听着土,其实是“窑外分解技术”这套玩意让日本人都服气。他出身禹城,五十年代辽宁本溪水泥厂,那地儿冬天冷得头疼,他却能一头钻进技术里。中国自家生产线能和世界看齐,都是赵静山那些年“没日没夜”的成果。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十几个岗位转下来,人未老心已硬。人们记住的是他“二赵”的名头,谁记得下班回家他桌上那碗稀饭凉掉了?
宋清渭也是狠角色,解放战争八路军出身,后来打上海、打福州,什么大仗小仗都见过。身上挂的勋章能串成个小铁链,但他更看重的是便鞋里的灰。1988年中将,1994年上将,热闹是上面的,平生最难的是那年津南战役,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心想“枪再响一声就好歇火”。只是后来政委、党委书记做了,宋清渭还是操军队的心。也许每个人最后念的,还是自己走过的泥路。
李博,搞生态学的。说白了,就是种草研究土。他祖籍夏津,后来在内蒙古大学建了中国头个植物生态学专业,带出硕士博士一大把。奖状奖章一摞可厚,翻出来却都是“野地里磕打”的琐事。你见过李教授带队下草地,鞋面全是泥,手里却一边拿着笔记本一边拍照。学生口中的“李老师”,其实老早就成了行业鼻祖。
王恩田,考古、古文字那是他的天下。德州人,北大历史系出来,干了大半辈子博物馆、史料研究。都说王老师脾气好,也有人说他沉得住气。一百六十多篇论文,每一篇之间都隔着多少年的等待。有一次朋友打趣他:“搞古字不闷吗?”王恩田哈哈一笑:“万事都有意思。”
张炳炎,造船的大拿。庆云县出身,工程院院士,主持造了国内第一次研制的各种大型船。向阳红号、813侦察船、南极破冰船……一桩桩一件件。机械厂里头,张炳炎其实最喜欢夜里巡查,每次总让工人在背后叫“老顽童”。后来学生都说他是船界的烧锅师傅,铁皮冷烟遇到张老师,总能冒点火花。
不知你读到哪里,会想起自己家乡某个亲戚、邻居、老师,也许他们没有这些头衔、光环,但一辈子也有“拼命扎实”的瞬间。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其实谁都问不明白。德州出了这么些“能人”,命运翻覆,有人江山如画,有人风吹雨打。有些故事讲完了,但更多的还留在街巷房前,在老骨头的鼻音里碎碎念。
今天就聊到这。其实这世上还有多少德州名人,咱都不一定说得全。如果你身边有谁的故事,也别藏着,搁出来让大家听听,也算是多留点记忆、少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