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盾文心 |心尖上的“派出所”

发布时间:2025-08-27 18:12  浏览量:13

我总记得师父的叮嘱:“高原上的派出所,离县城再远,离牧民的心房得近”。这八年,跟着所长的脚步丈量过辖区的每一片草原与村落,而最深切的印记,是通往拉毛和切本加两位老人家那条蜿蜒的路。

盛夏的青海湖喧嚣如沸,环湖路上的车流织成彩带,热风鼓荡着幕刃的衣角猎猎翻飞。户籍室的窗敞着,裹挟湖水湿气与远方游客嬉笑的风涌进来。我正埋首整理户籍册,一个急促的电话骤然刺破宁静:“警官,我阿妈一直卧病在床,明天要去复查,没身份证挂不上号啊……” 放下电话,我和同事抄起相机、夹起白布背景板,一头扎进灼热的阳光里。

拉毛家远在二十多公里外,柏油路的尽头,是颠簸如浪的土路。车轮碾过坑洼,窗外牛群静默如散落的黑石。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浓烈的酥油茶香与草药的苦涩瞬间裹挟了我们。老人蜷在靠窗的土炕上,厚实的藏袍覆着嶙峋的身躯。浑浊的眼珠转向我们,亮起微弱的星火,枯枝般的手却连抬起的力气也没有。“阿奶,我们来给您拍身份证。”我蹲跪在炕沿,用藏语轻唤。她想点头,脖颈却无力地歪向一侧——偏瘫的躯体已无法支撑一个简单的姿势。我小心翼翼托起她的头,用枕头垫稳。她的女儿和我们合力,才将老人挪到院墙根。快门按下,强光总让她痛苦地眯眼,头颈又固执地歪斜。“不急,咱们慢慢来。”我扶住她单薄的肩,像调整一件易碎的瓷器,一点一点,寻找那微乎其微的平衡点。每一次尝试耗尽她的气力,我便停下来,喂一口温水,聊聊她家里的牛羊。快门声在寂静的院落响了近二十次,才终于定格下一张能用的影像。辞别时,女儿执意塞来一桶浓醇的牦牛酸奶,推让间,炕上传来一声游丝般的低语:“瓜真切……(汉语,意为谢谢)”那微弱的气流,却像重锤敲在心上——原来“上门服务”这轻飘飘的四个字,落在生命的褶皱里,竟有千钧之重。

两个月后,大雪初霁。我们踩着嘎吱作响的积雪走进莫热村。72岁的切本加老人盘坐炕头,剧烈的咳嗽让他蜷缩如风干的虾米。他儿子叹息:老人从贵南迁来三年,旧身份证寸步难行,办医保看病处处碰壁。去趟派出所?那半小时的车程,足以要了他半条命。

那日的阳光慷慨得惊人,积雪在蓝天下折射出细碎钻石般的光芒。我和同事搀扶老人来到背风向阳的院墙边。他藏袍的领口歪斜着,我蹲下身,为他仔细整理妥帖。“阿爷,看这儿,笑一笑!”我举起相机。老人有些局促,咧开嘴,露出空荡的牙床,像个羞涩的孩子。快门按下的瞬间,远处青海湖的湛蓝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恰好映亮了他沟壑纵横却盛满暖意的脸庞。

两周后,我再次踏雪而来。老人正倚着门框晒太阳,见我走近,颤巍巍地撑起身子。当我把那张崭新的身份证递到他掌心时,他枯瘦的手紧紧攥住我的手腕,激动得语无伦次:“瓜真切!瓜真切!”那粗糙掌心的温度,直抵我胸口,最终化为眼底热忱的泪水。

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车轮多转几圈,快门多按几次,耐心多等几分。可对于困在病榻与暮年里的他们,这长途跋涉而来的方寸卡片,就是通往尊严与希望的生命之桥。在这广袤的高原上,派出所的户籍室或许只是一方斗室,但只要牧民一声呼唤,我们就能将它的门楣,搬到每一个牧场旁,每一座院落里。就像切本加老人说的:“你们来了,我们心里就亮堂了。”这束穿透风雪、照亮心房的光,是警服肩头永不褪色的藏蓝使命,更是警与民之间,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捂热的,恒久的暖流。

(作者:共和县公安局江西沟派出所辅警 仁欠东治)

初审:冷措审核:杨海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