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被蒋介石处决,两妾改嫁妻守寡,儿子抗美援朝孙子成数学家

发布时间:2025-08-26 11:42  浏览量:12

韩复榘:命与女人、后代和时代搅在一起的局

要说官场上的交锋,有时候真跟饭桌上的暗流一个样,你觉得自己坐得稳,没准下一道菜就是你的命。韩复榘,他那天被蒋介石叫去河南开封,说是开军事会议,其实谁都嗅到了点不对劲——济南丢了,山东也没守住,这锅谁背?场面冷得跟冰窟窿似的,蒋当场就把话撂下,点名要韩复榘赔个说法。

但人活到他这份上,哪有怕丢脸的?韩复榘横着心,一句话怼了回去:“济南不守我有错,那南京上海呢?谁来扛?”气氛立马僵住,别人都缩脖子避事,他却还敢在蒋介石面前碰硬。其实你看得出来,这种人既有点糙,也太不识时务。散了会,他才知道自己踩了雷,进门是开会,出门可能就是坐坟。他还纳闷着呢——原来这真不是吃饭喝酒的局,是鸿门宴。

韩复榘这人老有心思,打西安事变那会儿,就想着和张学良站一队,心里早盘算着哪天自己会成为“被敲打的人”。山东那一亩三分地,他也不是没琢磨过,老蒋要翻脸,总得找个由头。可这事,一直到最后一刻,他才算真正觉悟——其实自己的“这一天”,比他想象的要近得多。

后面的事,也没留他回头余地。说是军法审判,摆了个会场,何应钦当主审,可根本没给韩复榘辩解的机会。他连法庭门口的热风都没沾上,稀里糊涂就被送进了蒋介石的地盘,军统的人盯着,十几天都没个信。突然说何应钦请他过去,他楼一下来就发现,迎接自己的是一排荷枪实弹的特务。韩复榘这骨头都透了凉气,挨了一枪死在台阶上,还没来得及换上“合适的鞋子”。枪声过后,山东王的命就这么断了,年仅四十七岁。

官方对外说韩复榘“不听命令、擅自撤退”,其实认真捋捋,他把山东让给了日本,确实失了大节,当时社会上骂他骂得都快上天了。可这要是照规矩,该受审就受审,老蒋抢先下了死手,除了立威,怕也憋着一口私恨。

这老韩被杀,一个家就散了。消息才出来,蒋介石摆了个姿态,让家属来收尸。去的是二夫人纪甘青,一个地道的河南坠子名伶。不瞒你说,大风大浪里,这纪甘青最有“外交手腕”。韩复榘当年小军阀一个,初到漯河,那会儿纪甘青还叫徐水仙,长得水灵,唱腔甜,韩复榘一听就动心。三番五次叫她唱会,旁边的税务局长看着都眼红,可是有枪的人总比有票的人底气足。纪甘青心里明白——这年头,一个唱戏的女人想干净守成?还不如顺着天意,进了韩家的门,做了二夫人。

其实说来,纪甘青还真旺夫。韩复榘娶她那一年,冯玉祥提拔他当了河南主席。老韩那会儿高兴疯了,走哪都带着纪甘青。她当众说得体,会逗乐,能缓和气氛,帮韩复榘在官场上不少忙。大家都说纪甘青是“外交夫人”,韩复榘也把她当“宝贝”。只是,这一切也挡不住他那点军阀惯性——风流习气,改不了。

纪甘青在韩家之后,韩复榘又收了李玉卿。李玉卿人称“红菊花”,济南一带的名妓。只要韩复榘心里痒痒,治下的小头目们就帮忙牵桥搭线,李玉卿很快就成了三夫人。她伺候韩复榘吃喝玩乐,人称“娱乐夫人”,跟商女唱后庭花一个意思。只是,你仔细琢磨,也能看出来韩复榘并非什么铁骨英豪——有点像那种旧社会的胖大爷,风头劲的时候,只想稳稳地过好日子,谁和日本人真刀真枪打仗?能退就退,能保命就保命。

说句闲话——后来被杀,最先要改嫁的,还真是这李玉卿。没男人靠,日子难过,她带着儿子就熬了两三年,把改嫁的事儿搞得沸沸扬扬。韩复榘那几个女人,看起来热闹,其实本就是各过各的心。

事实上老韩最挂念的,是发妻高艺珍。她早在韩复榘穷困潦倒时,就跟了他。高艺珍出身名门,14岁嫁过去那天,韩家还被人堵门讨债,姑娘没掀盖头,把娘家的银子掏出来——还了赌债。韩复榘后来因为债主追得紧,跑到东北,高艺珍也跟着去了。你要说这女人,真是大度,旧式、善良,韩复榘一直叫她“大姐”,哪怕当了山东主席也带在身边。抗战打起来,这位“大姐”始终不弃不离,照顾了韩复榘和整个家。

最唏嘘的,是韩复榘给高艺珍写的那封家书。日军大举进犯,山东不保,他仍想着妻子和孩子们。“只要把孩子们照顾好,教育好,我就满意了。”高艺珍一辈子记住这句话,搬家逃难,孩子带在身边,再苦再难都不松手。

但老韩毕竟风流,每个女人都生过孩子。韩复榘和高艺珍有三个儿子,和李玉卿有一个,还从弟弟家过继了一个女儿。人丁兴旺,家里常闹。韩死后,纪甘青趁机拿着存下的钱走了;李玉卿想带着儿子改嫁,高艺珍不让。后来打了官司,李家的孩子还是留在了韩家。高艺珍自己小脚,行动不便,儿子中还有一个精神分裂,小女儿也是过继来的。她带着四子一女,东奔西走,上海、香港、北平,逃亡了小半辈子。

辗转的年月,总得有个靠头。当时韩家人口众多,蒋介石只给了十万抚恤,战时物价涨得快,落得几乎揭不开锅。二儿子韩子华娶了谷一之,嫁得体面,岳父谷良民还送上彩礼,帮韩家缓了大难。韩子华大学毕业后有了出路。高艺珍看儿子说得在理,解放后没去台湾,继续留在北平。拖着一家子,直到1957年北平,她病逝,算是熬到底了。

后来的韩家儿女,都多少有些出息。韩子华参军、立功,后来去兰州电力局当教导主任。韩嗣辉跟随解放军,做了运输公司的职员,四子韩嗣煌考进清华,做了电力学院的研究。女儿韩嗣虑也毕业成了工程师。从官场、学界,到工程技术,韩家的后代都算漂出来了。

最让人感慨的,是韩复榘长子韩嗣燮,本是高知,结果因为父亲被杀,精神崩溃,最后客死病院。不过韩嗣燮的儿子韩念国倒是个奇才。自幼跟着祖母,数学上才气逼人,没念大学,却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做实验员,被熊庆来教授慧眼识珠,一路带着走进了科研的大门。后来,韩念国破格考进北大研究生,任教清华,还和陈景润做同事,最后活成了顶尖数学家——他这一代人,没有“山东王”的名号,却把家族的命运反转了。

世事翻云覆雨。韩复榘那个豪横劲儿,是旧社会的枭雄,自有他的短板和污点。山东割据、偏安一隅,终归不是大英雄。可他的命、他的女人、他的后代,被时代一口吞下、咬碎、又有人从残破里爬了出来,顽强活着。你说命运弄人——老韩死得憋屈,可人后凄凉里,竟然也磕出了新的枝桠。

有时候细想,这一家子的浮浮沉沉,倒像一棵歪脖老树,但哪怕主干断了,也总有枝芽冒头,顽强扎根。成败成败,时世推人,不知他地下有知,会不会觉得惋惜?这故事到了这,留着点意犹未尽,也好让人回头多琢磨几遍——谁知命运,谁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