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省电费舍不得开空调,57岁老人在家中暑!入院时体温已接近40度
发布时间:2025-07-16 23:36 浏览量:18
七月的上海,湿热得像蒸笼。
中午刚过,阳光照进南向的老式居民楼,室内温度早已飙到35度。街坊邻里不是在空调房里避暑,就是躲进超市、公园“蹭冷气”。
可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一位57岁的阿姨因为舍不得开空调,在家中中暑倒地,被紧急送医时,体温已接近40度。
这个事儿听上去让人揪心,却不是个案。每年夏天,总有人因为“扛着”、“省点电费”、“习惯了”这些理由,硬抗高温。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事件,聊聊中暑机制、高温健康风险、节能避暑方法、中老年人防暑误区等方面,来一次有温度的科普。
很多人以为“中暑”只不过是出汗多、头晕,忍忍就过去了。
但中暑是人体热调节机制被打乱的表现。正常情况下,身体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来散热。
但当环境温度太高、湿度大、空气不流通时,汗液蒸发不出去,热就积在体内,导致体温升高,甚至引发一系列系统性问题。
尤其是年纪稍大的朋友,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对温度变化的感知也迟钝。加上若有慢性病、血液循环不佳、用药等情况,中暑风险更是加倍。
很多人没意识到,年纪越大,越不能硬抗高温。
不少人觉得“以前没空调不也过来了”,但别忘了,现在的夏天跟过去不一样。根据中国气象局2023年全国高温报告,上海近十年平均高温日数比上世纪80年代翻了一倍不止。
气候在变,身体也在变,拿过去的生活经验来对抗现在的高温,未必可靠。
还有个常见误区是“我不开空调,但开风扇吹就行了”。风扇只是加速空气流动,没有降温功能。
当室内温度高于35度时,风扇吹出的只是热风,非但不降温,反而可能加速体液流失,让人更容易脱水、疲劳。
说到脱水,很多人觉得“我没口渴,不用喝水”。
但口渴感本身在中老年人中就不敏感。再加上有些人为了省事,整天喝茶、咖啡、甚至啤酒来解渴,这些饮料都有轻微利尿作用,反而加重脱水。
最靠谱的,是定时喝白开水,哪怕不渴也要喝。
一些朋友夏天爱穿紧身、深色衣服,说是“显瘦”。但深色衣服吸热强,紧身衣物又不透气,会影响汗液蒸发。
高温天穿浅色、宽松、棉质的衣服,能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比你开一档风扇还管用。
也有人说自己白天不开空调,晚上开就行。问题是,有研究发现,人体在夜间对高温的耐受性更差,睡眠时若环境温度过高,会影响心率、血压、甚至睡眠质量。
睡不好,第二天更容易疲劳、出汗多、抵抗力差,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电费贵”确实是现实问题,但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居民用电平均价格在0.6元/度左右。
一台空调开一小时大概1度电,一晚上用空调,大致在5元左右。与健康风险相比,这笔账值得认真算算。
省电也不能省错地方。
如果实在不想整晚开空调,可以试试“定时+电扇”的组合。先用空调把房间温度降下来,再用风扇维持空气流动。
还可以选择“除湿模式”,能降低湿度、减少闷热感,耗电也相对较低。
家里窗帘、遮阳帘也别小看。研究表明,遮光窗帘可以有效阻挡50%以上的热辐射。
特别是南向或西晒房间,白天拉上窗帘,就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不花电费,还能降温,何乐而不为?
中老年人夏天常常下午才出门,但其实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尤其是正午阳光直射时,地表温度可能比气温高十几度。
建议安排清晨或傍晚出门,穿帽子、戴太阳镜、使用遮阳伞,尽量避开暴晒。
有些朋友喜欢在高温天泡脚、泡澡,说是“出一身汗舒服”。但高温环境下再泡热水,反而容易让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增加身体负担。
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高温泡澡并不适合。
饮食方面,夏天吃得清淡是对的,但也不能过度节食。出汗多会流失钠、钾等电解质,若只吃凉菜、水果,容易感到疲劳、头晕。
可以适当增加汤类、豆制品、绿叶蔬菜,帮助补充营养和水分。
民间流传一些“防暑偏方”,比如苦瓜泡水、绿豆汤、藿香叶泡茶等。虽然这些食材本身但不能取代正规避暑措施。
更不能因为喝了绿豆汤就敢不开空调,这种“心理安慰式防暑”是错误的。
很多家庭为图方便,把冰镇饮料当水喝,或直接吃冰西瓜、冰棒。这样做虽然一时凉快,却容易刺激肠胃,诱发不适。
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饮用常温水或微凉茶水,切忌猛喝冰水。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点是“药物影响”。不少常见药物,如某些降压药、利尿剂、安眠药等,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或增加脱水风险。
服药期间若遇高温,建议提前与医生沟通,调整生活习惯,防止药物与高温双重作用。
城市“热岛效应”也不可忽视。城市密集区因为水泥路面、建筑密集、绿化少,温度普遍比郊区高2-4度。
住在老小区、顶层、无绿化的居民尤其要注意通风、遮阳、室温控制,不是身体差,是环境太热。
不少人觉得“我身体好,不怕热”,这是个危险的自信。中暑并不只发生在体弱者身上,任何人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中待久了,都有风险。
尤其是长时间户外劳作、运动或穿着不当,更容易中招。
家里老人若开始说“头晕、心慌、没胃口”,不要一味以为是“老毛病犯了”,也要考虑是不是跟高温有关。
观察是否出汗过多、皮肤发红、精神状态不佳,早发现早干预,能避免严重后果。
空调的温度设定也有讲究。不是越低越好,人体最舒适的室温在26~28度之间。
温差太大容易引起不适,尤其是在频繁进出室内外的情况下,温差过大会让身体难以适应。
除了空调,绿植也是便宜又实用的降温工具。摆几盆绿萝、吊兰或薄荷,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缓解干热感。
还可以在阳台种些藤类植物,形成“绿色遮阳棚”。
面对高温,最重要的是意识。
不是怕热才躲,而是懂热才防。扛热不是本事,懂得避暑才是智慧。
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身体信号要认真对待,不要等到出问题才后悔。
“省点电费”固然重要,但健康的代价更高。
一个中暑住院的费用,可能抵上几个月的电费。与其苦熬,不如科学避暑。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酷暑中,过得凉快又安心。
参考资料:
1. 《中国气象局2023年全国高温报告》
2. 《国家能源局2023年居民用电价格统计公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